【原创散文】漫谈古安州

漫谈古安州

雪岸

   安陆由秦置县,在总县数约一千之谱内也是大名鼎鼎。汉朝行政区划由秦朝的郡、县二级制,转为州、郡、县三级制。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设36郡,后增加到40郡,县在一千之谱。到西汉末有13刺史部(通称13州)、103郡国、1587县。魏晋南北朝也是州、郡、县三级制。西晋前期19州、172郡国、1232县。南北朝共220州、999郡,县仍在1500之上。隋为加强中央政权,实行州(郡)、县二级制,仅剩190郡(州),1255县。唐由州、县二级制向道、州、县三级制演变。唐贞观十三年(640年)有358州、1551县。唐后期及宋辽金,在州、县以上增设了道(方镇),降低了州的地位。宋代吸取安䘵山叛变的教训,取消方镇,在州以上设置诸路转运使,形成了二级半或虚三级机构。此后,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复合制,到明清向省、府、县三级简化的反循环。安陆在郡、州(府)、县设置中,除个别时期外,既是县,也是郡、州、府的治所,足见其区划等级之高。

   安陆周为郧子国,被楚灭后为郧邑。秦时属南郡。汉、两晋为荆州江夏郡治。南北朝先后为郢州安陆郡治、司州、南司州治。

   西魏(535-556年)置安州总管府,析安陆,置云梦县。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分山南荆州、安州、襄州、江陵为四州总管,安州总管府始立,开皇十四年(594年)撤消。这大概是安州设立的最早时间。北周(557年-581年)置安州总管府,隶襄州,后停隶,又为郧州总管府。陈太建十二年(580年),改安陆郡置南司州,安陆为属县,后旋入北周。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置郧州总管府。594年,废郧州总管府,仍置安陆郡,治安陆,安陆为属县。大业二年(606年),改京池县为吉阳县,不久省入安陆县。

   在此,还要说的是,历史上称安州的还有几地。保定之安州,置自金顺天之密云县,后魏亦称安州。至德安名安州,自西魏始。《魏书·地形志》记载,安州,皇兴三年置,治方城,后治幽州北界,领密云等三郡,非密云县也。又皇治二年,于定州置安州,领中山等五郡。天兴三年,改定州。《隋书·地理志》记载,普安郡梁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又乐安郡旧置安州,后周改为玄州。又下邳郡陈改为安州,后周为泗州。又宁越郡梁置安州,隋改曰钦州。唐在安陆所在的州设安州前,也在他地没了安州。武德三年(620年),唐在今淅江省武康县置安州。这些安州皆非本文所言的安州。为什么人们喜欢“安”字,并设那么多的安州?安者,《辞海》说,其有安全、安稳、安适、安逸之意。地名中含“安”字的也很多,如安徽、长安、西安、安顺、淮安、安庆、雅安、广安等等,安州落到安陆所在的州,大概也是因古县安陆有个“安”字,州名安州,名符其实。从此,就再也没有在其他地方取名安州了。

   唐武德四年(621)改原安陆郡为安州(治所在安陆),置总管府(624年,改置大都督府),领安陆、云梦、应阳、孝昌、吉阳、应山、京山、富水八县。该年于应山置应州,领应山一县。于孝昌置澴州,领孝昌一县。以富水、京山二县属温州,改应阳为应城县,安州置总管,管领澴、应二州,七年废澴、应二州,属安州大都督府,管领安、中、阳、温、复、沔、光、黄、蕲九州。六年罢都督府,七年重新设置,管领安、随、郢、沔、复五州。

   贞观元年(627年),安州隶淮南道,629年,罢都督府。开元年间,安陆仍置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安州为安陆郡,置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安州都督府,治所在安陆县,辖六县,即安陆、孝昌、云梦、应城、吉阳、应山。。贞元三年(787年),安州隶山南东道,以襄、邓、复、郢、安、随、唐七州隶之。

   五代(907-960)为淮南道,后梁为宣威军,置节度使,后唐改为安远军节度使,石晋罢军为防御州①,后复为安远军,后汉仍之,周复罢军为防御州。

   安州,梁置宣威军,置节度使。后唐改为安远军节度使,晋罢,后复为安远,周又罢。军为防御州,后复为安远军,后汉仍之,周复罢军为防御州。梁为节镇。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为安远军节度使。天福二年(937年)复为安远军。晋天福五年(940年),以安州自为藩镇,继有兵戎,宜降为防御州,以李金全叛为唐初定故。周显德元年(954年)又降为防御州。

   宋为安州安陆郡安远军节度使,隶京湖南北路,开宝(970年)废吉阳县入安陆县。天圣六年(1028年)改隶京西路,庆历元年(1041年)还隶京湖南北路,熙宁二年(1069年)省云梦县入安陆,元祐元年(1086年)复云梦县,宣和元年(1119年)升为德安府,属荆湖北路,领县五,治安陆。安州的设置历史至此结束。

   安州与安陆县地理范围清同治《安陆县志》记载:

   安州境东西300里,南北270里,东北至东京1100里,西北至西京1200里,西北至长安2200里,取随州路1590里,东至黄州310里,南至汉阳军310里,西至郢州320里,北至信阳军257里,西南至复州340里,西北至随州150里,东北至光州430里,东南距湖广布政司400里。

   安陆县东至黄陂县180十里,东南至孝感县100里,南至云梦县60里,西南至应城县80里,西至安陆府京山县150里,北至河南信阳州180里,西北至随州130里,东北至应山县90里。另与各州县分界处为:东至新店铺30里,又五里塔桥,云梦孝感界;东北至孝感县孙家店界45里;南至云梦县高冈铺界30里;西南至应城县高庙铺界40里;西至京山县朱家岭界90里。北至应山县观音坡界45里;西至随州玉皇顶界100里;西北至随州界牌铺30里;东西125里;南北距75里;东西宽145里;南北长70里。

   据《后汉书》、《晋书》、《北齐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北史》、《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金史》、《宋史》、《德安府志》、清道光《安陆县志》、清同治《安陆县志补正》记载,在安州任职官员,或在上述史书为本传,或在他卷中附记。

   梁:任职安州刺史的有5人,即喻药、樊猛、李智、翟子荣、柳仲礼。

   北魏:任职安州刺史的有3人,即:马岫、韩杲、权景宣;任职三关戍将的有3人,即:侯登、杨凤省、娄悦,上3人皆魏三关戍将。

   北周:任职安州总管的4人,即:梁睿、于翼、宇文亮、王子直;任职总管长史的2人,即:杨文纪、侯莫陈杲;任职安州刺史的4人,即:崔彦穆、崔谦、权景仁、蔡泽。

   陈:任职安州总管、刺史的1人,即:司马消难。

   隋:任职安州总管的10人,即:元景山、元褒李昞杨文伟韦世康李衍宇文述韦滉许发光、杨文恩;任安州刺史的4人,即:韩僧寿、宁猛力、赵仲将、鱼俱罗。 

   唐:任职安州都督的14人,即:苑君璋、李靖、高世廉、杨憼、蒋王恽、吴王恪、徐君尝、越王贞、韦淑、杜鹏、范孝政、杨元咸、孟常谦、伊宥;任职安州别驾的3人,即:李括、刘知几、裴宽;任职安州司马、司户、司法、司功、仓曹、司功参军的6人,即:李君寿、李迥、李文约、韦铉宝、李勤、卢仁炯;任职安州刺史(昭宗改防御州防御使)的17人,即:李大亮、李和谦、薛福、郑道德、杜鸿渐、张文规、崔铢、李韶、伊慎、李宏议、杨文伟、李听、李去感、张环、宣成、武愉、沈夏;任职安州长史的3人,即:权万纪、李长史、裴长史。

   五代:任职安远军节度留后的8人,即:朱汉宾、卢文进、高行珪、周知裕、符彦超、康思立、李敬周、刘词;任职安州节度使的6人,即:卢文进、周瓌、李金全、马全节、杜重贵(节度副使)、杨承信;任职安州刺史的1人,即:刘玘;任职安远军左都押衙的有3人,即:胡汉荣、贾仁沼、王晖;任职安州司户御史的1人,即:陆崇;任职防御州御史的5人,即:冯知兆、刘遂清、张颖、李洪义、李琼。

   宋:任职安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承宣使、副使的23人,即:王晏、祈廷训、武行德、向拱、郭密、赵叡、吴元扆、刘承规、狄青、神宗(《神宗本纪》作安国公)、李玮、边肃、蔡京、蔡攸、赵榛、曾孝蕴、范致虚、赵野、李回、范正国、张说、苏师旦、赵不俦;任职司马幕职的9人,即:刘蟠、滕中正、张去华、赵叡、胡旦、赵昌言、阎孝周、陈贵谊、苏绅;任职制置使、镇抚使、三关使、团练使的2人,即:郭浩、彭哲岳飞、陈规因任职德安府,故不录);任职安州知州事的22人,即:师颃、江正、张齐贤、李范、魏瓘、寇准、张裪、石普、夏竦、范雍、孙甫、张先、彭乘、鱼周询、魏炎、周燮、司马旦、滕元发、庞元英、张唐辅、蔡确、陆世良(以下属德安府者不录);任职通判、诸曹、教授、兵马都监的6人,即:夏侯峤、萧贯、黄师旦、范纯仁、秦光亨、郑毅;任职监税都巡检的4人,即:胡宣、郑犹、舒光勇、王师元(当时安陆县的职官无资料可查)。 

   清同治《安陆县志补正》增补安州职官,即任职刺史、总管、总管别驾、都督、长史、安远行军司马、去使判官、防御史、观察支使、安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安远军指挥使的有23人:吴明彻、黄徵、郭贤、康失姓;宇文㢸、荆王元景、许王元祥、纪王慎、韦抗、王士平、陈璠、萧昕、李铨、李从谦、窦禹钧、萧安中、陈万友、钱维濬、夏守恩、勾希仲、朱师德、夏侯峤、冯俊戍。 

   其中列入清道光《安陆县治》名宦卷的分别是:

   北周于翼李衍苑君璋李听、武愉;:、朱汉宾刘玘后唐周知裕、李敬周 晋周瓌马全节杨承信后周李琼张齐贤;、师颃寇凖夏竦、范雍、鱼周询彭乘孙甫魏炎司马旦范纯仁滕元发王师元。另毛雝美陈规岳飞等因未在安州任职,故不录。

   在任职职官中,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官员:

   李昞,唐高祖李渊之父,其父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称陇西郡公。551年,承袭陇西郡公。564年,加袭唐国公。其曾任北周安州总管。

   李靖,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父李诠官至随赵郡太守。其本人在唐高祖武德八年,会安州大都督,是唐代文武兼备的著名的军事家。

   蒋王恽,唐太宗第七子,贞观十年(636年)封蒋王,安州都督。

   吴王恪,唐太宗与陏炀帝之女杨妃的第三子,贞观十一年(637年)授安州都督。

   越王贞,唐太宗节世民的第八子,永徽四年(653年)授安州都督。后因举兵反武则天,兵败,饮毒自尽。

   安州时期,也是人才辈出,可以说是唯楚有才,于安州(包括安陆)为盛。

   科举中进士的:唐朝有:郝处俊、许圉师、许志雍、许浑。宋朝有:张君房、廖淳、宋郊(后改名庠)、宋祁、郑纾、郑狝、廖子孟、郑獬、王得臣、李通儒、廖正一、王登、吴括、郑绵、吴愈。宋朝进士未详年岁、科分及失名七人为:令狐揆、张挥、朱明复、吴元、李慥、朱(缺名)、王邻臣、廖元一。

   获封赠的:朝有许绍初封安陆郡公,进谯国公。 许智仁孝昌县公。 郝相贵甑山县公。宋朝有郑建中以子纾贵,赠屯田员外郎 郑纾以子獬贵,赠户部侍郎宋玘以子庠贵,赠中书令 李子平以子通儒贵,封承议郎。

   获荫袭的:南北朝陈有:徐敬成,袭父度爵湘东郡公;徐敞,嗣祖度爵湘东郡公。唐朝有:许力士,袭祖绍爵谯国公; 许智仁,以父绍勋,封温州刺史、孝昌公;许钦寂,袭祖绍爵谯国公;许辅乾,以父钦寂死难,授左监门卫中候;郝处俊,袭父相贵爵甑山县公。

   清道光《安陆县志》作为人物刊录的有:徐度徐敬成樊兴许绍许圉师许钦明郝处俊,以及郝相贵、郝象贤、许志雍、许浑、张君房令狐揆郑建中宋庠宋祁郑纾李子平、郑獬、郑保雍、郑损之、张璹郑犹朱元瑜史骧王得臣宋充国 廖正一张柄郭赞连南夫王登

   在此还必须说到的是,还有诸多寓贤或居住安州、安陆,或游历安陆,留下了动人的诗篇和故事。唐代有:曾任安州部管的高祖元皇帝(唐高祖李渊);唐代的大诗人“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李白;唐代中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著名诗人刘长卿、杜牧、赵嘏、罗隐,以及寓居安州、安陆的韦司士、元德秀。后五代有:马处谦。宋朝有: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和吕大防、郭忠恕、倪恕、连庶、金宗敏、张耒、秦观、张颂、刘逵、祖德恭、李褒、李庭芝等。

   安陆在安州时期发生过一些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

   其一,在安州时期的安陆历经战事。据清同治《安陆县志》,据不完全统计,从大宝元年(550年),西魏克安陆起,到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止,共发生大大小小的事项事21起之多,进一步说明安陆是兵家必争之地。

   其二,《宋史》徽宋(四)记载,(宋徽宗政和五年,即1118年)三月庚戌日,蔡京等进安州所得商六鼎。就是安州出土的六件曾国青铜器,史称“安州六器”,其六器分别是:方鼎三、圆鼎二、甗一,形制精妙,款识奇古,为商末周初之器。器中特别记载了周昭王三次伐楚,第三次大败而归,竟在经过陨子国境内后在汉江因船沉而亡。安陆六器的发现,为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

   其三,北宋即1089年)车盖亭冤案。《宋史》奸臣(一)蔡确传说:蔡确在安陆尝游车盖亭,赋诗十章(第十首是“娇娇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俯碧湾”),被人诬告为,借郝处俊上元间谏高宗欲传位天后(宣仁太后,时垂帘听政)事,讥讽当朝太后,遂贬官光䘵卿,分司南京,再责英州别驾、新州安置。为他辨解的诸多官员包括宰相范纯仁等亦被弹劾、罢官。蔡确后卒于贬所。后哲宗为蔡确平了反。再后到高宗时剥夺了对蔡确的全部恩赐,并将其子流放到英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