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兼爱》实录(一)

《兼爱》实录(一)


同学们好,从这一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墨子的代表作《兼爱》。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纷争,诸子百家纷纷给出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由此可见在当时墨家和儒家一样都有着较大影响。
我们首先来看墨子的介绍,墨翟,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记录墨家学派思想的重要著作,现存53篇,墨子反对儒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学界认为,墨子一派大多出身于下层手工业者,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墨子的学说偏重于实用性。《兼爱》共三篇,这是上,本文中,墨子围绕兼爱展开思考,阐述自己治理国家的思想主张,本节课我们学习第一二两节,我们来看一看,墨子围绕兼爱展开怎样的思考?墨子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先来看这几句话的意思,我们来看一看其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以”是介词“把”,“譬之如攻人之疾者然”,前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本单元研习任务三种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积累常见的虚词,这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们可以将本单元的虚词用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起来。此外,“自”是“从”的意思,“攻”是治疗的意思。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物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从哪里兴起,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霍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墨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圣人治理天下,一定要考察混乱从哪里发生,这是一个抽象的道理,医生治疗疾病就一定要考察疾病的根源,是生活中具体的现象,这个具体现象中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两种现象在推理的过程中具有相似之处,既然我们已经承认了生活中的这个熟知的现象中蕴含的道理,就要承认和它相似的,抽象的道理,从论证方法来看,用的是类比论证,这种方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很常见,从效果上来看,类比论证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观点。“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有同学说,这部分和文章开头的表述有所重复,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治乱者何独不然”的意思是“为什么唯独治理祸乱就不这样”,两个部分论述的对象有所变化,第1句说的是“圣人之乱”带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特殊性;“治乱者何独不然”这句话说的是所有的治国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论述的对象更有普遍意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语气上关注这句话的表达,反问语气和独都强调了结论的不可置疑,论述了“必知乱之所自起”对治乱的必要性。
此外,第1节的论证的结构也很有意味,作者论证的时候,在句子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在PPT中,我已经把这种特点标注出来,正指的是这样做的好处,反指的是不这样做的后果,在这段话的论证中,作者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证,当然,从表达意识的角度,我们可以只说其中一个方面,作者正反对比,不必反复加以论证,就是要让这两种情形始终处于对比的状态中,这样的语句组织形式,从论证效果来看,强调了知乱之所自起,对治乱的必要性,形成了不可不变的气势,让读者更容易在情绪上接受。
结合题目,“兼爱”的逻辑关联是什么?“兼爱”是墨子针对治理国家混乱提出的思想和主张,第1节中,墨子先论述,治乱之所自起,对治乱的必要性,未提出“相爱”。第2节中,墨子围绕“相爱”展开怎样的思考?这个部分论述的观点和“相爱”的逻辑关联又是什么?
我们可以快速浏览文本,找出墨子在这一节中的观点句。在第2节中,墨子的观点是“当察乱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这句话中“当”是通假字,通“尝”尝试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尝试着考察天下混乱的根源,是因为不相爱,这一节承接上文,“必知乱之所自起”对治乱的必要性,引出下文,对乱的根源是什么的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兼爱?因为不相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这个部分从反面论述“兼爱”的重要性。
在这一节中,墨子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第2节内容比较长,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第2节,圈画出文中的关联词,对文章简单分层,理清文章的思路。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将“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中的乱,分为4种情况进行分析。由此,我们可以将第2节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和第3部分,都是总说。其中的第2部分是从4个方面对“乱起不相爱”,进行论证。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我们先来看这部分的内容,大家可以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这段话。需要注意的是,“臣子之不孝君父”,这里的“臣子”“君父”是对举关系,“臣子”是古今异义,指的是大臣和儿子;“亏”,受损失;“慈”是动词,慈爱;“自利”是使自己获利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墨子这部分论证的思路。
墨子先将不爱的情况分为三类是“不爱父”“不爱兄”“臣不爱君”,紧扣这三类,由因导果,得出“亏父”“亏兄”“亏君”,又分析与之相对的三类情况,父不爱子,兄不爱弟,君不爱臣,由因导果,得出“父亏子”“兄亏弟”“君亏臣”,先后三类两两对局进行分析,指出这种亏人而自利的实质就是乱,墨子用例作为条件,论证不相爱是乱的根源。这一层墨子紧紧围绕“乱起不相爱”进行论证,因果相循,逻辑严密,两两对举,句式相似,论述一气贯之,颇有气势。接下来,墨子又用了两个“虽”,将“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扩展到更广泛的方面: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理解这段话,需要注意这几个词的意思,“盗贼”是古今异义,其中“盗”是偷窃财物的人,“贼”是抢夺财物的人,“贼人”中的“贼”是动词,意思是“抢夺”,“国家”指的是大夫的封地,“乱异家”和“利其家”中的“乱”“利”,都是使动用法,“异”是别的意思。
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呈现这个部分的论证思路,墨子认为盗贼大夫诸侯之乱,是因为爱其室不爱异室,爱其身不爱人,爱其家不爱异家,爱其国不爱异国,因此会导致“窃异室以利其室”“贼人身以利其身”“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
墨子对乱的分析,从君臣兄弟,父子不相爱,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从小到大,层层深入,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总的来看,为了论证“乱起于不相爱”,墨子在第2节中用了10个故和三个“虽”进行推理,在论证思路上能够由因导果追根溯源,层层深入,在范围上,从小到大,从易到难,扩展到对诸侯攻伐的思考,引导读者不断进行追问和思考,这种注重推理,不必繁复的说理方式,让读者更清楚,“乱起于不相爱”的观点。
墨子对爱的认识有哪些独到之处?孟子在《尽心上》中批评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意思是说,墨子即使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只要对天下有利,也会不辞劳苦去做。这句话揭示了墨学的实质,儒家的爱,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从有血缘关系之人,推广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具有等价性。墨子则认为父子兄弟君臣大夫诸侯,因为不能相互利,所以不相爱,把互利作为相爱的前提。
这节课我们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对墨子的思想和说理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墨子先论证“乱之所自起”,对“治乱”的必要性,又分析了,不相爱是乱的根源,为提出兼爱奠定基础。和儒家之爱不同,墨子对爱的理解,是以互利为前提的。散文能够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一以贯之。
这节课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语文学习的经验?阅读墨子的文章,要关注各部分和题目之间的逻辑关联,探究作者如何围绕题目展开思考。关注“故”“虽”等关联词,结合文本内容,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其说理方式和效果,体会和理解,墨子思想的独到之处。
今天的作业是完成课后练习第一2,在完成第1题时,请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推测墨子接下来围绕《兼爱》展开哪些思考?预习《兼爱》第34节验证你的推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