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王熙凤拿林黛玉做挡箭牌,贾宝玉为何也如此对待林黛玉?
读书就是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书中人物,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这里有赖于各人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家认为
“当一个人对某事或者某人有看法时,更可能会相信这个事或者这个人的无端声明,会寻找并紧紧抓住说明这个看法的适当理由”。
在红楼梦中,因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做得太好了,其中的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让我们动容。从文学角度来看,这属于适度的文学夸张,但是我们怜惜弱小,就认为林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属于人人欺负的弱女子。

并且从书中找出相应的事实支撑,比如,林黛玉屡次被人用作挡箭牌,这几乎成了日常。但是我们结合我们日常的生活来理解,这些恰恰说明了林黛玉地位的特殊。不是吗?我们一起来分析,还是从她替别人挡的那些箭开始吧。
薛宝钗拿她做挡箭牌
宝钗扑蝶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了丫头小红和坠儿关于儿女私情的谈话,顾虑小红是个刁钻古怪的人,怕无中生事,电光火石之间,使出金蝉脱壳。谎称和林黛玉捉迷藏刚刚过来。

为什么偏偏说成林黛玉呢,这里一是她刚刚准备去找林黛玉玩,有思维的惯性。再者因为林黛玉听见了对小红和坠儿都非常安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林黛玉根本不会在意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小红担心的走漏风声,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其实在书中,丫头司棋和表哥潘右安厮混,被鸳鸯撞见,也是担心的要死,但是鸳鸯姑娘大仁大意,为他们隐瞒了下来。所以这里把林黛玉拿出来做挡箭牌,实在是显示林姑娘是一个大可以让人放心的人而已,也不存在欺负与算计。

王熙凤搬出林黛玉来缓解冲突
贾赦看上了鸳鸯,想纳为小妾,邢夫人和王熙凤商量怎么找贾母开口。精明如王熙凤怎么会做这种明知山有虎的事情,于是把平儿支走,避免拒绝邢夫人时的尴尬。却当着邢夫人面谎称“赶紧把平儿叫来,太太这里我们有事情商量”。
这显得王熙凤对贾赦纳妾这个事情还挺着心的,接着丫头丰儿明明知道平儿去处的情况下撒谎说“林姑娘把平儿叫走了,叫了三四次”,王熙凤接着拿林黛玉做挡箭牌“天天来找平儿烦他,不知道有什么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和丰儿的对话,没有事先进行过彩排,是邢夫人过来,临场发挥的。但是却非常可信,都是拿林黛玉来说事儿。而王熙凤那句“天天来烦他”,更增加了可信度,也显示出林黛玉替人扛事是她的日常,这样在王熙凤和邢夫人之间有可能出现的婆媳冲突中起了缓冲,后来在邢夫人去找贾母的时候,王熙凤巧妙的躲开,避免了尴尬。
如果林黛玉只是孤苦无依的女子,邢夫人那么势利能不追问下去,看她平日里和迎春怎么说话就能想象出来了。这只能说明,林黛玉的地位不可撼动,她的靠山就是贾母,贾母心心念念的“两个玉儿”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别人都要高看一眼。
所以我们看到,姑娘们搬到大观园居住后,王熙凤会特意照顾到体弱的林黛玉,觉得她禁不住冷风,要给姑娘们在大观园开设小厨房,这种关照和体贴是别人享受不到的,贾母那么疼爱林黛玉,猴一样的王熙凤怎么可能欺负林黛呢?
贾宝玉也认可下人搬出林黛玉作挡箭牌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恋,在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因为心中只有林妹妹,林黛玉去世后,贾宝玉宁可舍弃家业,舍弃科举考中的机会,舍弃恋恋红尘出家为僧。从主观上他肯定舍不得让林黛玉难受,但是在书里也有贾宝玉拿林黛玉当挡箭牌的例子。

五十八回中,小戏子藕官在清明节的时候,在大观园烧纸祭奠朋友。但是被巡视的婆子看见,婆子要带藕官去兴师问罪。在大观园不允许见明火是规矩,为了保护藕官,贾宝玉说是自己要祭神,吩咐藕官烧纸的。
但是无奈婆子已经回过话,必须要把人带过去,这时候婆子说“那我就说被林妹妹叫走了”,藕官指派给了林黛玉,这样的托辞也比较合情理。宝玉点头应允,宝玉怎么舍得让林黛玉去兜揽事情,这只能说明林黛玉能为藕官开脱,林黛玉特殊的地位使她有豁免权。

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林黛玉屡次被人拿来当挡箭牌,但是她却没有因此受连累。就是因为她在贾母心中占的分量重,别说林黛玉了,就是贾母信赖的丫头鸳鸯,谁敢小看。鸳鸯去世后,贾宝玉薛宝钗贾政都给鸳鸯鞠躬行礼。
其实不仅仅林黛玉,贾宝玉也是屡次为别人挡箭。贾环拿蜡烛油烫伤贾宝玉的时候,贾宝玉为了小事化了,自己应承下来。彩云偷了王夫人的玫瑰露,为了引起更大的风波,贾宝玉又应承了下来,也正因为贾宝玉应了下来,才会有后来的相安无事。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有着核心的地位,是贾母身边的宠儿,这就相当于有了护身符,他们俩有替人消灾的功能。况且林黛玉冰雪聪明,嘴巴厉害不饶人,才不是有人欺负她孤苦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