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笔下表现遥远生命、万物有灵的绘画题材

作为一位北方女性画家,她独得了白山黑水、荒原森林等大自然的孕育,培养了她热爱自然、体悟苍凉、感受生命的意志和天性,在北方独特的文化氛围熏染下,她不仅睿智地感觉到强悍的生命律动和原始力量,还特别倾向于“万物有灵”的艺术题材的寻找与形象的创造。

曹香滨: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院艺委会主任,一级美术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理事。黑龙江省政协第八届委员,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常委,黑龙江省文联第六届、第七届委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副主席。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文艺专家人才,黑龙江省第四届十佳文艺工作者。中国文联授予“97中国画坛百杰”“99中国百杰画家”荣誉称号,2014年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中国画作品入选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入选第二届、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获全国大型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银奖、铜奖、优秀奖,分别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获首届、第六届黑龙江省文艺奖一等奖,第四届、第五届黑龙江省文艺奖三等奖;获黑龙江省政府颁发的第三届文艺创作大奖二等奖;六次获黑龙江省大型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入选黑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

曹香滨为我们展示出咏叹古老、蛮荒、神秘、遥远的生命图景。阅读她表现遥远生命、万物有灵的绘画篇章,仿佛梦幻般地返回远古,走向祭坛。那火与血、刀耕火种的年代,包括了人类充满痛苦、牺牲和血的献祭的生存经验。在她的作品《北方家园》《天边的鹰》《野葵系列》中,我们不止读出历史的苍老,而且读出生命的沉重。

野葵、原始人、荒原等意象,以其庞大、凝重、冷峻,在画面中充当着感性直观的生命历史,作为对遥远岁月的追溯、缅怀与表现,我们读出了由生命遗骸厚积而成的大地及沉埋其中的历史、生命,启发人们茫远之思。每一个欣赏者在她作品中读出生命历史那一瞬,必是深沉而肃穆的。

“1980年,在我的大学时代,第一次采访写生就走进了大草原,30多天的时间里我与蒙族姑娘们同吃同住。牧民们在达里诺尔湖畔的游牧生活,不仅诗情画意也苍凉深沉,这样的场景震撼了我的心灵,也是从那时起激发了我多年的艺术创作思维。”曹香滨说。

为了从事北方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多年来,曹香滨多次深入到大兴安岭山区、蒙古草原,与那里的猎民、牧民同吃、同住、同放牧;多次参加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旗、民族乡的节日庆典。鄂伦春、鄂温克族的纯朴厚重、勇敢顽强、天人合一,特别是古老神秘的萨满文化遗存,原始、淳厚、多彩的民俗风情,都增加了曹香滨去探求研究的兴趣。

在采风过程中,曹香滨仔细的观察着鄂伦春族民风。“在鄂伦春族的木刻楞民居里,我看她们缝制皮衣、做桦皮篓,还学了吹口弦琴;看他们骑马射箭,又学了吹鹿哨;还与猎民们去敬拜山神。”多年来,正是因为她深入民族村采风写生,与族民们零距离的交流,才能塑造出鄂伦春、鄂温克民族形象。

多年来,曹香滨的创作始终关注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鄂伦春和鄂温克民族生活。“我用了很多时间创作北方狩猎民族题材的作品。每完成一幅大型创作,就象征着生命中的一段经历。”她说,生活和创作已经融为了一体,

鄂伦春和鄂温克民族悠久美丽的历史传说,原始古朴的生活方式,别具一格的服饰和独特的民居及生活器具,好骑善射的勇士风度和不畏艰险的英雄气魄,特别是他们为改变生存境遇追求梦想的奋斗精神,强烈地吸引着我,让她十年如一日的用画“塑造”他们。

在曹香滨的作品中,萨满是北方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的典型形象,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表现母爱题材的桦皮摇篮、猎民生活的桦皮船、妇女采集盛满野果的桦皮篓、桦皮器具上的花纹装饰,还有覆盖桦树皮的撮罗子原始民居,就集中表现了古老的北方狩猎民族桦树皮文化,用特殊的色彩和意境表现大美龙江的北方民族家园。

由曹香滨创作的中国画《兴安情》,表现了最后的驯鹿民族使鹿鄂温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伴,与象征吉祥幸福的驯鹿和谐相依,描绘了一个向往和平、向往美好的北方民族家园,也是黑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签约作品,被黑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回忆那段采风写生经历,她感慨地说,我拜访了最后的萨满扭拉,接过她端来的温热的鹿奶茶,我看到老人纯朴的脸庞,仿佛蕴含悠远神秘的鄂温克历史。远处鄂族儿童骑乘着驯鹿鞍桥做的秋千,在林中荡漾。“那里的驯鹿不仅象征着他们的亲人,也是本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寄托,这就是我与我的北方民族的情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