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越来越近,但年味却越来越淡:你记忆中的年味还在吗?

本期情感观点关键词:年味。

临近春节,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问今年过年有什么安排?电话那头的母亲似乎也挺茫然,只是回了一句:“还早得嘛?随便、都行。”

事实上,我打电话的那天已经是腊月二十了,距离我们国家最隆重的节日也就不过十来天时间。

而如果按照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来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算过年。

而母亲口中的“还早”,事实上正是一种当下时代年味越来越淡的代表。

记忆中还能想起关于过年的童谣: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可现在,人们除了会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前后相对比较重视外,似乎年味已经越来越淡了。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对“过年”的仪式感越来越不在意了。

似乎“年味”,就只能通过我们遥远的记忆来回味了。

01

年味的淡化,源自期待的不足

我这个年代的人,在小时候是非常期待过年的。不是因为过年气氛有多么隆重,也不是因为过年大家都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而是因为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可以吃好吃的、穿新衣服。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喜欢将好吃的食物储藏起来,等到过年之时再拿出来享用。所以在过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会对过年充满期待。

然而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很多美味佳肴在平时也能吃上,因而对于过年吃好吃的就不再那么期待了。

记忆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过年穿新衣服,是因为大人希望我们能够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有新的面貌,寓意着我们可以茁壮成长。

但现在人们不会刻意选择在新年来临之际换新衣,只要衣服旧了、小了、过时了都会购买新衣服。

当这种对春节的期待感越来越少之后,人们对“年味”的体验自然也就越来越淡了。

就像往年过年之时,外公总会感叹的那句话一样:“以前过年才能吃上大鱼大肉,现在顿顿都像在过年。”

科技越来越先进,时代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美好,年味却越来越淡化。

02

“新年”的历史变迁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一个节日。

历史上,最早的春节并非是指岁首,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之时。据传,帝舜在继承天子之时,带领人们祭拜天地,于是人们便把帝舜继位的那一天定为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岁首”。

随着历史的变迁,“新年”的时间也在变化,夏朝原定为一月初一,商朝又改为十二月初一,周朝则改为十一月初一,到了秦朝更是把新年提前到了十月初一。

一直到了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之时,汉武帝在接受了司马迁等人的提议,恢复夏历(也就是农历),开始使用《太初历》,将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岁首,并将二十四节气确定下来。

至今我们中国所采用的“农历”,仍旧以正月初一为岁首,是为新年的第一天。

新年习俗是从先秦时人们在一年农事结束之后的庆祝活动中开始形成的雏形,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火不断,在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下,庆祝活动的习俗并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直到了西汉初期,国家开始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恢复和提升,人们生活越来越好,才形成了一系列的节日习俗。

唐朝以前的春节,大多都是以“驱邪”、“祈祷”为主要文化氛围,而在思想文化繁荣的唐朝时期,人们开始逐渐将春节的庆祝向娱乐、礼仪、欢庆等转变。

包括后来的宋朝开始流行吃饺子(宋朝称为“角子”),明朝流行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灯会,清朝的猜灯谜等习俗,都是一种将庆祝新年的重点从祭祀转向娱乐的代表。

这些传统习俗都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更是很多中国人记忆中的“年味”代表。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传统的新年习俗,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游戏、直播,甚至是盲盒。

03

过年属性的变化,让年味越来越淡

唐朝以前庆祝新年,是以“辟邪祈福”为主;唐朝以后到明清年间,过年主要是娱乐欢庆为主。

清朝统治被推翻以后,传统的习俗经历了一场黑暗的时期,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的文明仪式被人们所推崇。

于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在过年的属性,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习俗,而是在礼仪性和应酬性方面得到了加强。

尤其是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过年的“应酬属性”似乎占据了上风。

很多人开始越来越害怕过年,因为他们面对亲戚们的“灵魂拷问”感到头痛无比,我们在社会上要应酬客户、领导,过年回家还要应酬七大姑八大姨。

这种强“应酬属性”下的新年,逐渐让人们开始越来越害怕回家过年。

再加上对春节的期待值越来越低,年味也就越来越淡。

人们在新年里相互拜谒,有的人为了谋得更好前程,借着春节向领导上司送礼铺路;有的人为了获得心仪之人的好感,用新春贺礼来表达心意。

当然,还有一些人为了躲避春节的应酬而主动申请加班。

一方面是物质条件的提升,让人们不再对春节的美味佳肴、新衣新鞋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压力的加大,让人们不得不借此良机来谋划未来。

总之,在当今社会中,春节过年的属性已经不再只是单纯地庆祝、团圆,而是变得越来越利益化。

包括很多在过年期间相互“攀比”的风气,更是让现在的年味不仅变淡,还“变味”了。

结语

弘扬传统文化,让年味更浓

中国传统节日历经数千年演变,即便朝代更迭、时代变化,依然能得以延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当今的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跟被中国年轻人所热捧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国外节日相比,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记忆,正在趋于被淡忘,甚至被沦为“放假”的代名词。

相对于当下年轻一代人对春节“放假”的期待,已经远超过对春节文化体验的渴望,而这也正是年味越来越淡的源头所在。

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之情,也能增强文化同根性的亲和之力,更能让已经淡化的年味不再成为一种遥远的回忆。

让更多人认识并回归传统节日,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取向,是我们把年味“找回来”的重要渠道。

虽然很难,却势在必行。

(0)

相关推荐

  • 安徽事业单位备考中国古代文化习俗-传统节日

    一.中国古代文化习俗-传统节日介绍 元宵节 正月十五 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 禁言火.吃冷食.踏青 清明节 公历4月5日前后 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禁火.插柳 ...

  • 医学离“科学”越来越近,却离“病人”越来越远!

    白马V视角  昨天 他是著名西医,人称"中国消化病学第一人",多项成果震动全球医学界.站在西医学前沿的他多次"力挺"中医,却因此招致非议甚至言语攻击. 他是中国 ...

  • 记忆中的年味——东台人春节不可或缺的经典美食!

    进入腊月之后,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街上,菜市场的人们忙碌起来,开始置办年货,年货的味道也开始慢慢弥漫起来,让人怀念小时候年货的味道. 年货带来的浓浓的年味,曾经儿时最美好 ...

  • 记忆中的年味-农村的春节

    我小时候在农村待过,所以对农村的春节印象非常深刻. 在农村,临到腊月,村民就开始忙过年了,小孩子也放寒假了,有的忙于写作业,有的忙于玩耍,有的帮衬着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腊月的农村,看起来虽然悠闲, ...

  • 【春节专刊】杨小妮:记忆中的年味

    不知不觉,年即将过完.年前匆匆忙忙采买年货,三十做团圆饭,初一包饺子,初二招待来家的客人,初三初四又回老家拜年.几乎天天都在忙着吃喝和迎来送往,年已经不是我想要的味道.没有喜悦,没有期盼,只感到疲惫不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记忆中的年味/李佳琳

    又一场大雪缤纷而至,飘飘洒洒的雪花洋溢着对新年的向往,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涌上心头,脑海里涌现出一副清晰的画面,仿佛街头巷尾的鞭炮声燃起新年的高潮,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映出全家福的美满,写满吉祥的春联与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氤氲在记忆中的年味/白桦(四川)

    一个不经意的转身,还来不及细细聆听,新年的钟声渐行渐远,挥之不去的眷恋也在内心深处不停地翻滚,浓浓的年味静静地勾起儿时的回忆. 年前 "丫丫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童年的记忆里 ...

  • 记忆中的年味

    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到街上购物的人们是越来越多,街道两侧商贩的叫卖声更是不绝于耳.尤其是从外地返乡的人们更是不停地购买者年货,一年的思乡之情.一年的想家之情,也许用这些大包小包的年货才能更好的表达出 ...

  • 那些年,留存在记忆中的年味

    文/邓新军 以前,过年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日子,有着种种诱人的乐趣,很是让人时不时地想起来. 那个时候电视只是零星地存在于一少部分人家中,看电影也只有到了晚上天黑了才有可能,也只有当乡村富裕人家遇上了喜 ...

  • 阿汤哥近万米跳伞搏命,为啥《碟中谍6》还卖不过《一出好戏》?

    8月29日,在<碟中谍6:全面瓦解>内陆上映前两天,电影主演汤姆·克鲁斯."大超"亨利·卡维尔.西蒙·佩吉,以及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来中国宣传,并将首映礼地点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