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妙用荆芥经验浅识
![]() |
赵绍琴 |
1、荆芥的功能与临床应用
1.1 祛风解表
荆芥穗味辛性温,其性升浮,善能发汗祛风解表邪。凡风寒束表而致头痛寒热,无汗,周身痛楚之表闭证,用之最宜,常配入复方应用。因其温而不燥,疏风之功擅长,故又常以之配入大队辛凉疏解之品,而治风热感冒初起,如银翘散用之以加强疏风散热之力。此因其配伍而异其用,可谓通治感冒之良药也。
1.2 清头目,利咽喉
荆芥体轻升散,上行于头面空窍而有清头目利咽喉之功。凡风邪上犯头目诸窍,而致头目眩晕、头昏鼻塞、耳目不清等症,无同其有无寒热身楚等全身症状,皆可用此以除风邪,风邪去则头目清。至于咽喉痛用之者,亦取其疏风利窍之功也,如清咽利膈汤、六味汤等即是其例。
1.3 散风胜湿以治痹痛
荆芥为疏风圣品,此人皆知之。古云:风以胜湿,洵为至理。凡风邪阻于脉络,湿邪困阻气机。症见周身痛楚,项背强直,四肢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等,用此有一举两得之妙。至于某些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疼痛,已成热痹者,则当于凉血活瘀配入本品,庶免其寒凉凝涩之弊,又无温散助热之虞。决不可为了“消炎”而纯用苦寒之药。
1.4 治风热瘾疹,皮肤瘙痒
若风湿之邪入于营分,蕴郁化热而发瘾疹奇痒难忍,夜间尤甚,搔之不已,皮肤遍起片状红疹,治疗必须疏风祛湿,凉血活血,故为治疗瘾诊必用之品。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谓血行非指纯用血分药,乃令血行流通之意耳。风药自可通络宣郁行滞,故不可缺也。
1.5 除颜面斜
颜面神经麻痹而成口眼斜,考其原因甚多,总属阳明经络受病,以阳明之脉上行于面也。若单纯风邪袭于阳明络分,则当用荆芥以散风邪则愈矣。若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而致不遂,必候其积滞化,腑气通,病当向愈,方中宜加用荆芥穗以助其活络之功,则收效更捷矣。凡头面诸疾属阳明经络受病者,用荆芥自能行诸药直达病所。但若属肿瘤压迫颜面神经,则荆芥无功。
1.6 助脾消食
荆芥辛温芳香,故能醒脾开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主消化之职。若中州湿阻寒凝,脾胃运化失职,胃不能纳,脾不能化,诸病生矣。荆芥辛温芳化,温以通阳,芳以化浊,为醒脾开胃之佳品。凡湿邪困阻中宫,用此得心应手,其效超过甘温补中之品。若属湿阻中宫,胸闷不畅,肺气不宣,中满而气逆,用宣散、温中、化湿等法皆不效者,于对症方中加入本品,用之甚灵。
1.7 治诸出血证
荆芥炒炭用能入血止血,故为止血要药,可用于多种出血证候:
①肠风便血。肠风者乃风邪留恋于肠中而致便血不止,荆芥能除风邪,炒炭后入于血分搜剐肠络中之风邪,故治肠风便血,其效甚捷。若便血之由湿热下迫者,用之尤良,以风能胜湿故也,当配黄柏、山栀,则下焦湿热必去而愈。
②吐血盈口多是胃热上迫,或肝郁逆上,用炒荆芥既能疏风(火郁发之),又能止血(血见黑则止),且有疏解肝郁和血之效。故治吐血有效。惟肝硬化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的胃大出血及肿瘤出血则当从外科处理,不可延误。
③崩中出血。妇女非经期,子宫忽然大量出血名崩中,其原因甚多,若因暴怒之后,气郁且热,下迫胞宫而致崩中者,除用止血凉营之剂外,必须配以疏调解郁之品和之,荆芥可为首选,况且又具入血止血之功,妇人带下用荆芥既是升和疏肝,与崩中证虽不同,其义有相通之处。
1.8 破结解毒为疮家圣药
疮疡之为痛全是气血壅滞,热郁不散,结聚成毒,轻则为痢肿,甚则为毒。推究其病机,一言以蔽之曰,结郁为病也,若郁开结散,则何毒之生? 荆芥开郁疏调营卫,有开郁散结之功。凡疮疡初起宜宣解热毒,不使增重,重者清热解毒,然无论热郁轻重,皆当疏调开郁为法,故以荆芥为要药。若是后期已成虚疮者,自当补益气血,然纯补须防其留邪为患。故疮家早、中、晚各期均宜酌情配以荆芥,故曰疮家圣药也。
1.9 升阳
一般认为,升阳药物当选柴、葛、升麻之属似乎已成定局,然不知凡是风药,则每有升阳之意,况荆芥入阳明气分而疏调升和,入厥阴血分而解郁和血,性温而不燥,通三焦而和营卫,非若柴葛升麻升散之过,麻桂羌独而辛散者过也。故欲升阳者,当选用荆芥,不亦宜乎?
2 荆芥的临床配伍应用举例
荆芥是辛苦温、芳化升和之品,以辛走气,炒入血,既解郁又通阳,芳香疏经,升和醒中,不论表病里疾,在气在血,皆可应用,配伍得法,其效甚捷。举例如下:
2.1 荆芥配黄芪
既能益气统表,又能疏调气血,荆芥助黄芪补中而兼化湿郁,使益气无满中之虑,补益而无恋邪之患。
2.2 荆芥配防风
防风辛甘微温,解表升浮,疏肝泄肺,为祛风要药。二药相伍,则疏散风邪之功更捷,举凡风邪为患,皆当荆防并用,以收除风之效。又因二药皆能疏肝泻肺,故又用于肝热日久,肺热郁结,上焦风热所致的肝热头痛、风火头眩、肝热目赤等症。病虽为热证而不避其辛温者,取其能解郁,所谓火郁发之也。
2.3 荆芥配羌活
羌活味辛苦性温,气雄而散,味薄而升,配荆芥以理游风,祛风湿而利关节。羌活专行气分,荆芥兼能入血,俱善祛风胜湿,合用则有协同作用,而为风湿痹痛之要药。肝经郁热时又可疏散其郁结。惟当注意实热或虚火时慎用。
2.4 荆芥配黄芩
黄芩味苦,泄中焦实火,酒炒上行于肺,郁热上焦,风湿阻于中、上二焦时,以荆芥配黄芩用之最妥。以其既能疏风清热,又能泄火祛湿邪,故能表里两解,而治风热化火,郁于中上二焦者。
2.5 荆芥配木贼
木贼体轻而中空,味苦微温,能发汗,擅退目翳。目翳的产生多是肝热郁火,上蒸于目。目为火户,肝家主之,风热入于足厥阴肝、足少阳胆,必用木贼祛之,配以荆芥者,以其入肝而善祛风热也。
2.6 荆芥配地榆
地榆苦酸微寒,性沉而涩下焦,凉血分,主治肠风、崩中、血痢等因热郁下迫血分而致出血之疾。凡出血之证,清则血止,过凉则寒凝,甚则血分瘀塞,为害非浅。如配以荆芥,既能清血分之郁热而止血,又能调和血分以畅气机。习惯上炒黑用之,如有营卫不和或湿邪留恋,则不必炒用。
2.7 荆芥配大黄
大黄大苦大寒,走而不守,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因其性猛,故号将军。又入血分,有化瘀生新之力,配以荆芥,能倍增其力,且将其引入气分,既能温之,化瘀活血以通络,又能避免其攻之过猛,故有表里合用,气血双调之功。
2.8 荆芥配白术
白术味甘苦温,燥湿健脾,补中益气,常和参苓共为补中之剂,今配合荆芥旨在防其滞膈满中之弊,因荆芥能宣郁化湿,疏调气机,疏化升和,故能醒中阳,消痞满,助运化,增强参术的补益作用。
2.9 荆芥配川楝子
川楝苦寒入肝经泻火解郁,常用于肝经郁热所致的胃脘痛、少腹痛、疝痛等症,惟其病机属热者方宜,若寒痛则不宜用。川楝为厥阴气分之药,配以荆芥,借其升和疏调之力,能增强疏肝解郁之效,更能解除湿邪郁热,故用金铃子散时加入荆芥炭,则收效更佳。
2.10 荆芥配片姜黄
片姜黄苦辛性温,入脾肝经,为血中之气药,有下气破血,除风消肿之功,亦为行气开郁之物,故升降散用之以升降气机之用,若配以荆芥疏肝解郁,则开郁疏调,流通气机之力益增,二药配伍,广泛用于诸郁不开,如气郁、湿郁、痰郁、食郁、血郁、火郁及寒凝、冰伏等因药误所致郁结不开之证。
治邪病怪病,鬼门十三针秘法妙用
针灸,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是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鬼门十三针”是最博大精深的一种,是中医针灸中最神奇所在。
人为什么会得“阴性怪病”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得上一种莫明其妙的病,不管到多么高级的医院,不管找多么高级的医生,他们都将望病兴叹,束手无策。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病中医学将之归入阴性病的范畴,也即“邪病”,人们俗称为“中邪”、“附体”等等。什么是邪病呢?从《易经》角度看,万物皆磁场,磁场分阴阳,有些磁场是阴性的,对人体磁场会产生很不好的作用,人体在自身磁场比较虚弱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受到阴性磁场的干扰或作用,轻则精神恍惚、频做噩梦,重则疾病缠身、精神失控。
有人说阴性磁场是人的鬼魂,如果按照佛家的观点来看,人死有灵魂,俗称鬼,但是因为无法用现代科学实验完全证实,科学界目前对是否有鬼魂尚无定论。但如果用易经的观点看,有阳必定有阴,可以完全推论出阴性磁场的存在。不过阴性磁场不限于所谓的鬼魂,还有很多不好的磁场都可以归入阴性磁场。
阴性磁场一旦侵入人的身体,人表现出中邪的特征,例如胡言乱语、精神分裂、幻听鬼语、抑郁胆小等等。这时如果采用传统的医药之法,往往难以见效。浩然与很多名医比较熟悉,大家在交流过程中,都会列举一些所谓被鬼上身等中邪的例子。
他们也会推荐一些他们难以治愈的病人到浩然这里求治。浩然的一个朋友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全身不舒服到处疼痛,心烦意乱难以安寝,去当地最好的医院检查了多次,都检查不出来原因,陪他检查的该医院院长说了一句话:你去看看中医吧,如果中医解决不了,那就只能借助玄学啦。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中医针炙之“鬼门十三针”疗法,就是听起来挺迷信,但是施治效果很好的一种中医疗法。它就能使“阴性磁场附体”的病人得到康复。此针炙秘法,最早由孙思邈集上古中医针炙精华整理而成,着眼于中国的辩证论,通过对“十三鬼穴”的针炙,对失眠、抑郁、焦虑、精神分裂(古代称之为癫、狂、痫)的治疗有奇效,复发率低,堪称医学神技。

“鬼门十三针”的传奇故事
清代,北京通州区有一位姓贺的医生,他们家数代传承鬼门针法,并且精通厌镇法术,对癫狂这一类疾病百治百效,从无失手。每次他到病人家应诊的时候,指着病人的鼻子高声叫骂一通,本来胡言乱语、狂躁不安的人立刻被他骂的低头不语,此时他拿出银针,按照十三鬼门扎下去,病人昏睡半日,起床的时候就好了。
按照家传规矩,凡事不能做绝,鬼门要一门一门的慢慢往下扎,鬼被逼的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哀告针师,此时针师问清孽债前缘,在人鬼之间做个和事老,病家给鬼道做些功德帮助它们早早超生就是了。可是这个贺先生偏不信邪,他觉得人鬼应该互不干涉,既然鬼附身害人,就一定要赶尽杀绝,以免日后再次为祸。
有道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一次这位贺先生遇见一位厉害的主儿。有一位女病人,二十七八岁,狂躁非常严重。
犯起病来爬到屋顶上拜月亮,或者生撕活鸡吃,或者一丝不挂的往门外跑一点也不知羞耻,而且力大无穷,发病的时候要三四的壮汉才能制服,家人为了此事也曾找过喇嘛念经、道士做法,毫无用处,听人传说贺先生医术高明,所以请来医治。
贺先生见了病人按惯例先是一通大骂,病人毫不理会,后来竟然和他对骂起来。只得让家丁先把病人按压住,然后贺先生强行针刺。每刺进一针,病人都要撕心裂肺的高声喊叫,然后笑骂贺先生。
到第十三门鬼封穴的时候,那个东西高声说:“你今天非要置我于死地,坏我的道行,我不会放过你,我诅咒以后你的子孙中每代必出一个痴呆疯癫之人。”贺先生冷笑一声,并不以为是,朝病人舌头一针刺下去,把那个东西了断了。
当时贺夫人已经身怀有孕,半年之后诞下麟儿,无恙。贺先生讪笑那个妖怪太自作张狂。二年之后又生一子,三岁后发现是痴呆疯癫,多方名医诊断是内因所致,久治不效。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贺先生治病救人,本是顺应天道,积德行善,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不幸呢?可能是对鬼神太过刻薄,滥杀无辜才会这样吧。佛说众生平等,不管对高贵于我者或是低贱与我者,都应该抱有宽恕仁爱之心来对待,道路才会昌盛持久。
千金方:“鬼门十三针”穴歌
鬼门十三针经过数千年的岁月考验,遗留下来的是中医针灸精髓。在当代,它的医学价值吸引了海内外各大医学研究机构的关注,有些医院成立鬼门十三针的定点研究基地,使“鬼门十三针”在治疗精神疾病领域成为一枝独秀。
鬼门十三针中的十三鬼穴包括鬼宫、鬼信、鬼垒、鬼心、鬼路、鬼枕、鬼牀、鬼市、鬼窟、鬼堂、鬼藏、鬼臣、鬼封。这要求施治之人对于人体经络血脉了然于胸,清楚各穴位病理作用,熟悉施针口诀,而对于施针速度与力道的把握则是施针的关键。
下面,我将把施针口诀与施针手法一一告诉大家。
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出自《千金要方》,因旧说精神疾患由鬼神作祟所致,所以治疗穴位均冠“鬼”字为名,又以其数为十三,故称十三鬼穴。

《鬼门十三针穴歌》如下: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
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鬼门十三针”的治疗方法
牢记了施针口诀,接下来就要清楚各穴位置及针刺手法。当然要进行下面的施诊,首先必须判断一个事实,那就是看患者是否真的被阴性磁场附体或有外邪作祟,以癫痫病为例,判断的方法就是:用大拇指与二拇指掐住患者中指根部一节的两侧(如中医问脉那样),如果跳动感很强,就是有外邪在作怪,如果无此征兆则是属于癫痫病。
清楚了人体各穴位置和针刺方法后,就要进入治疗阶段,这里有4点说明:
1、首先要采取劝说的方法。比如对着病人,你可以说:你是哪方的仙神?哪位屈死的冤魂?有什么要求你跟我说,我都能办到。你或要吃或要喝,是要猪头还是要烧鸡?要是缺钱花,可以给你焚化纸钱。总之,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你这样说了以后,冤魂就可能跟你对话。如果它提出了要求,你就要答应下来,让患者家属或许愿或焚化纸钱,这就是说给人家一个面子。
2、如果经过你的再三劝说对方却不理不睬,那就要动硬的。拿出针来恐吓它,如果恐吓还不服,那就要采取针刺的方法惩治它。
3、针法。常用针有毫针、三棱直和皮肤针三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毫针。针扎上后,先要采取轻刺激的方法,边扎针边恐吓它:“你服不服?”如果对方说服了,那就讲条件,按它的要求去办;如果不服,那就要采取强刺激的方法,进深针或大弧度捻转(用力捻转,针旋转角度大),或用力提插(针上下活动),或者进针后手持针柄作震颤动作等。
在通常的情况下,只用“少商”一针就管用,也可以在十三针中任选二至三针。
★特别强调,切记切记:
1、以上的文章仅为给大家介绍有关“鬼门十三针”的相关知识,如需施治,请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没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对鬼门十三针缺乏了解者,不可自行施治,否则引起的不良后果自负。
2、在施治过程中,按照古法相传,要给邪崇留一条生路,也就是说不要把事情做绝,以避免后患。切记舌底、会阴、人中这三个穴位尽量不用。因为用这三个中的任何一个穴位,都能把邪崇封住,治它于死地。如不用此三穴,其它的穴位都可以治服它,并能放它走。既便它已经被你治服,并且走了,也要以礼相待,仍要还愿或焚化纸钱。
3、专业医师利用鬼门十三针为患者治病时,最好自身戴上一道“护身符”,以防自己遭到邪崇的报复,发生灾祸。医师在生病、体弱、阳气不足的情况下,切忌为患者施治。
4、“鬼门十三针”不是万能的,仅对特定的病例有效,也和医师的专业水平与自身能量场大小有关。患者应就医于专业的中医医疗机构,不可相信所谓的江湖郎中。
辨析11种中风先兆
1
舌痛:
老年人无明显原因的舌痛,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应,也表明可能与血粘度升高有关。因此老年人若出现舌痛、麻木、活动不便,不仅应注意局部,更应进行全身检查,预防中风。
2
鼻出血:
中老年人鼻出血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后1-6个月,约为50%的病人发生脑溢血。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因此不能麻痹大意。
3
眩晕:
突然自觉头晕目眩,周围物件都在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应及早去医院请医生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4
单眼突然发黑:
一只眼睛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又一信号。
5
哈欠不断:
人在疲倦、睡眠不足等情况下打哈欠是正常的。如果没有以上原因存在的情况下,哈欠连天,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日趋严重,血管内径越来越小,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据临床报告,中风病人有80%在发病前5-10天哈欠不断。所以哈欠不断者,不可马虎!
6
呛咳:
据临床观察,少数中风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喝水或进食时偶尔呛咳,这是因为脑缺血引起吞咽神经核受损,导致咽部感觉丧失,使食物或水误人气管所致。研究表明,这种麻痹很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若及早给予脑血管扩张药及溶栓药,不仅有利于治疗吞咽麻痹,还可能预防中风猝发。
7
手指麻木:
手指麻木的异常感觉,在许多疾病中都可出现,如颈椎病、糖尿病。虽然手指麻木不一定会中风,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来说,如果经常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帐等症状,且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
8
说话吐字不清:
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
9
原因不明跌跤:
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10
嗜睡:
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困倦嗜睡现象,一定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据医学观察,大约有75.2%的人在中风前有嗜睡症状。嗜睡者大多在半年内发生中风。这是出现最早的中风先兆,更有预防意义。
11
精神状态发生变化:
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均与脑缺血有关,可能是中风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