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

11/18 202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老子说:“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这一篇的意义其实非常深刻,影响也很深远,我们先来看大概的意思,老子说:如果想要一样东西收缩,必须先把它张开;如果想要是一个东西变得更弱,必须先让它强盛;如果想要一件东西变得没有用、变废掉,必须先让它兴旺;如果想要夺取一样东西,就必须先把它给别人。这些做法都可以让自己在没有希望的时候,能够给自己光明和希望,让自己处于柔弱的时候,战胜刚强。

为什么“柔弱能胜刚强”?可能很多人有点奇怪,并不是柔弱比刚强更强,而是因为柔弱的一方可以看到希望和光明,所以,他们有坚定的意志能坚持下去,最终迎来翻盘的机会。那为什么在柔弱的时候,能看到希望呢,或者柔弱为什么可以给人希望呢?

因为我们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在道家思想中,用大自然来隐喻道,大自然的一大规律就是“周而复始”,老子说,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就像一年四季,冬去春来一样,事物是循环往复变化的。

我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且在中文中,有太多的成语典故来阐述这个道理,给后人以警示了,比如:乐极生悲、居安思危、比极泰来、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处逢生等等。

都是对这种“物极必反”思想的阐述,那这种思想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这两面是会相互转换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两个一个方向发展。这个思想在道家思想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比如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意思就是说,每个事情都有向相反方向运动变化的力量,到了一个极端之后就会反其道而行,沿着另外一个方向前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物极必反”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我从两个方面来讲。

首先,这种思想让我们在绝望中可以看到希望。

当年毛主席为什么能带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完成25000里长征,在非常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和敌人斗争,当然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天生强壮,而是精神更坚韧和更顽强。那为什么我们的精神能如此顽强,不服输呢?因为我们相信前面有一种东西,叫:希望。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天生懂得:“比极泰来、苦尽甘来、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所以,在非常困难的情况的,我们依然能看到希望,在黑暗中,我们依然坚信阳光会到来,这种希望感非常重要,希望可以转化为信念,信念可以让我们不畏艰辛,让我们坚韧顽强,这种精神的力量最终让我们获得了胜利,这其实也完美地诠释了“柔弱胜刚强”的内涵。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勤奋,能吃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相信未来会变好的,正是这种信念和希望支撑着一代代奋发图强的中国人,这种精神力量非常重要,而这种精神来自于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熏陶,道家思想“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儒家思想的“中庸”精神已经内化到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了。

其次,这种精神不仅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也让我们在兴旺中看到危机。“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盛极而衰,福祸相依“这些成语典故从小就耳读目染,这种文化精神让我们即便在丰收的年份,也要未雨绸缪,懂得节俭和储蓄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在兴旺发达的时候,也不至于狂妄自大,多了一份谨慎和谦卑,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谦虚、谨慎、节俭而勤奋,这是我们的民族性格,而这些良好的品质,都是几千年思想和文化塑造的结果,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这本书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hao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