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模式下,黄颡鱼如何实行健康养殖与管理?

01

黄颡鱼(俗称黄骨鱼),隶属于辐鳍鱼纲、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的无鳞鱼。它拥有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适温性广的特点,因在众多养殖品种中终端价格相对稳定、养殖利润相对客观的养殖条件下,受到养殖户的追捧,且因其为底栖鱼适应与各种鱼混养,人工养殖规模逐渐增大,目前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名优养殖品种之一。

图1 黄颡鱼

据《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黄颡鱼全国产量超53.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近200亿,其中广东占15万吨,其余主要为两湖、浙江、四川等地,广西、华北也有少量,市场消费量较大,适应市场,未来可期。但目前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推行,特别是随着亩产的提高,病害愈发严重,且多呈片区集中暴发性,虽然黄骨鱼价一路抬升,但养殖户却恐慌高兴不起来,春夏交替时期,黄颡鱼池塘如何管理?

本文主要通过黄骨养殖模式、养殖需把控的关键点、常见疾病与防治措施及养殖建议等阐述在珠三角黄颡鱼养殖终端技术服务的心得体会,望能引起养户对黄骨养殖关键问题的重视,并给予实用养殖指导。

2

黄骨鱼养殖模式有三种

当造鱼养殖模式:4-5月份放苗当年10-11月份出鱼;

尾批鱼养殖模式:7-9月份放苗,次年4-6份出鱼;

反季节养殖模式:10-12月份放鱼,次年7-9月出鱼。

3

3.1 溶氧不足

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养好黄骨鱼的关键,首先要解决黄骨鱼养殖的溶氧问题。黄骨鱼是一种底层生活的鱼类,不同于草鱼等中上层水体生活的鱼类,要始终保持底层水的溶氧始终在3mg/L以上,低于3.0mg/L则容易发病、生长缓慢,底层水的溶氧低于2mg/L则容易死鱼。本身生活在底层,排泄物基本在底层,这样底层容易积累有机质,氧化还原反应消耗底层水的氧气,容易滋生厌氧型细菌,而生物机体本来就在缺氧环境,这样继而又加剧了病害的增加,所以黄骨鱼的病害特别多,爆头、烂身、出血、肠炎、肝胆类疾病,甚至很多鱼塘每天死几条鱼。

珠三角地区黄骨鱼的养户群体很多是由草鱼转养,那养殖品种和密度的改变,这就要求养户思路也有转变,除了多布置几台增氧机来搅动水体与曝气,更要注重底层的溶氧。

图2 底部缺氧引起黄骨大量死亡

3.2 底质恶化

黄骨鱼喜欢栖身于沙质或沙泥质不混浊的静水环境中,活动于中下水层,底层环境的好坏也是加州鲈养殖效益高低与否的关键环节。那么底质恶化主要因素与影响有哪些?养殖者该如何管理底质呢?

底质恶化主要因素:常年不清淤;底层溶氧常年不足;粪便、动植物尸体累积等。底质恶化的影响:(1)菌害、虫害增多,病害频发—淤泥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当池塘环境变化时,酸性增强,各种病原体滋生、蔓延,造成病害爆发;(2)耗氧加剧,氧债严重—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不断消耗水体溶氧,造成夜间溶氧不足,轻则斧头不长,重则泛塘,后果相当严重;(3)有毒有害物质滋生—底质恶化后,底层溶氧不足,各种物质进行厌氧呼吸,氨氮、亚盐升高,硫化氢、甲烷产生,危害养殖动物生长。

改善底质的常见方式:刨除清塘清淤撒石灰等在养殖过程中不方便进行的改底方法,市面上常有的改底产品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物理吸附型(如硫代硫酸钠、活性炭类产品为代表,但治标不治本)、氧化型(以过硫酸氢钾复合盐为代表,还有高铁酸钾、过氧化钙等氧化剂,安全可靠无残留,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改良养殖水体底部环境,是大多数养殖朋友认可的改底类产品)以及生物分解型(以芽孢杆菌为代表,依靠其代谢产物如蛋白酶、淀粉酶和自身繁殖消耗来分解底部的有毒有害物质,但这类生物菌耗氧,在底部的生存和繁殖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4

(1)黄颡鱼“裂头”病

病原:鮰爱德华氏菌;

流行情况:每年4~10月,水温20~28℃时流行,各种规格都易感染;

图3 患有 “裂头”病(一点红)的黄骨鱼

(2)黄颡鱼腹水病

病原:维氏气单胞菌;

流行:夏季高温季节,成鱼易感染。

症状:腹部膨大、腹水严重;有的肛门红肿出血。

图4 患有腹水病的黄骨鱼

(3)腐皮、烂身、肌肉溃疡症

病原:疑似丝囊霉菌

症状:患病鱼体表布满黏液,体色发黄或腐皮脱色; 口腔充血、头部发红或发黑,炎症明显;吻端、下颌部、鳃盖充血;体表皮肤溃疡、背鳍基部、胸鳍基部、尾鳍有溃烂、炎症。

图5 黄颡鱼腐皮、烂身、肌肉溃疡

(4)肝胆综合症

病因:水质管理差;高投喂;饲料脂肪含量高;频繁使用杀虫药、抗生素药物。

症状:肝脏和腹部大量蓄积,易出现白肝、花肝、胆囊肿大,中后期免疫力下降,更容易继发细菌、病毒的感染,爆发大规模的传染疾病,导致大面死亡。

图6 患有肝胆综合症的黄骨(黄身、白肝、肠系膜脂肪过多且发黄)

(5)寄生虫病

病原:小瓜虫、车轮虫、斜管虫等;

症状:患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或静卧池边,

图7 患有寄生虫的黄颡鱼(小瓜虫)

黄颡鱼是无鳞鱼类,体表、鳃丝及体内有少量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等寄生虫很正常,只要不是很严重,寄生虫不用杀,要控!而且经常高剂量用杀虫药反而影响黄颡鱼的生长,严重的甚至造成鱼体畸形。

5

黄骨鱼是无鳞鱼类,在高密度的养殖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病害,如何更好的去养户黄骨鱼,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黄骨鱼疾病多呈暴发性,养殖过程始终牢记“防重于治”,以下养殖建议贯穿整个养殖周期:

(1)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配套不同水层的鱼类

目前黄颡鱼养殖多采用亩产约2500~3000斤的池塘高产养殖模式,建议每亩投放鱼苗3万尾。同时配套放养花鲢60~80条/亩、鲫鱼30~40条/亩。

(2)调控水质和底质,勤增氧

水质的关键管理是能否盈利的关键,目前高产模式下,黄颡鱼养殖池塘水体几无透明度,近乎泥浆水,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藻类缺乏,水体无调节能力。低产养藻、高产养菌,在未来的养殖中,菌类的应用一定是发展方向。建议定期使用“肥水1+活水素”、泼洒“桑普乳酸菌”持续稳定水体菌藻平衡。配合“底改王+桑普颗粒氧”,氧化池塘底部有机物污染,降低池塘返底带来的损失。

(3)控制投喂量。

今年黄颡鱼行情较好,当前的市场规格价钱不低于13.5元/斤,养户们一心想急于喂大,提前上市赚到钱,导致投喂量过大过猛,有的投饵率高达1.5%以上。一般情况下投饵率按0.5%-1%投喂即可,随着温度的的上身可适当提料。

饲料投喂要“定质、定量、定点、定位”进行投喂,少量多次进行投喂,保证黄颡鱼充分的摄食和吸收。

(4)用内服给药方式。

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内服方式给药进行预防或治疗,减少外用药物的使用,能保持水环境稳定:定期拌料添加“鱼虾四号+肝胆康2+水产专用Vc2g/斤饲料”保肝护胆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根源上减少肝胆损伤及消化负担、促进肝胆健康,才能保证黄颡鱼健康、快速生长,提高黄颡鱼养殖效益。

(5)准确诊断对症用药。

以黄颡鱼爱德华氏菌感染为例,因其主要为脑内感染,故有效药物有限,凸现预防的重要性;在治疗用药时,建议交叉用药、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耐药性产生。

若要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