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看到的农村教育|麦芽悦分享第三十一期

一名在云南长期支教的老师

大家好,谢谢麦芽给我这个机会,在群里分享。我很欣赏洪大哥的坚持,坚持让孩子学会阅读,给他们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洪哥把阅读室建在了体制内的小学和中学中,并没有排斥体制教育,并且和他们合作,我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

今晚和大伙分享一下,我在云南支教的一些见闻,不太系统,也难免会主观,做为一种交流,谢谢大家的聆听。

我小的时候长在上海,那里是中国最发达的省份。在我小的时候,我是很少听见西南这边的新闻的。在我没有到过云南之前,我对云南的认识几乎是零。

唯一的一些了解就是,我父母一代的朋友,在年轻的时候,他们到过云南做知青,感觉好像云南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还有大学学生会的同学,他们在上学的时候也到过云南,但对云南的印象呢,好像也都是非常非常穷困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个片子叫《天堂电影院》,里面有一句话:“让你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以为那里是全世界。”在我的家乡上海,一般上海人都认为上海最好,是全中国最好的地方。但是从小,阅读给了我一个新的天地,让我知道在繁华便利的大上海之外,这个世界还很大。

年纪轻的时候可能是比较理想主义的。毕业以后我就很想去北京,因为我觉得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那个时候很天真,看了一些书后,觉得北京的出版社真多啊,我要是能去北京真好。

后来我就选择到了北京。我觉得北京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虽然上海的生活很便利,但是我觉得,上海的文化海拔还是比较低的。北京真的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我在北京见过一些作家,比如杨绛先生。我觉得北京如果没有雾霾,那真的是个非常好的地方。

到了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NGO的教育项目,到达了云南。

这个项目是参照了委瑞内拉的音乐教育项目。在委内瑞拉这个国家贩毒很严重。这个项目从小就给孩子贫民区的孩子乐器,让他们学习音乐,让他们知道一些音乐的美,让他们知道一种高贵的生活。这项目发展得非常好。二十年之后,很多孩子,他们远离了毒品,远离了无知,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但是我们在云南的这个项目流产了,很可惜,因为当地的学校,还有家长并不配合。后来我们就离开了。

第一次到云南,云南给我的印象就是天很蓝,太阳很温暖,满目的绿色,空气非常的清洁,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因此我自己就很向往到云南再呆一段时间。所以我就自己联系了当地的朋友,也联系了当地的学校。第二次来到了云南。

云南,我认为是一块很神奇的土地,地处边陲,物产丰富,被称为“植物和动物王国”。这里的少数民族很多,有人口很多的白族傣族,也有人口很少的,叫什么克族,只有大概只有二百多个人。

这些民族汉化很严重,你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是少数民族,因为他们平时不穿少数民族的服装。但是他们还是很有特点的。

比如说住在高海拔地区的藏民,他们保护大山,保护原始森林,很敬畏自然。住在低热河谷和热带雨林的傣族人民,极具东南亚风情,他们信仰小乘佛教,他们的佛堂非常地金碧辉煌,进去都要脱鞋。他们住在那些竹楼里。他们非常善良,门口都会放一个让你喝水的东西,如果你热啦,或你走累了,你就可以喝他家门口的那个碗里的水。还有怒江边上的民族,他会唱出四声部的合唱。没有人教他,但是他的音乐响起来他就能唱出四声部。

这个非常神奇。

这里有基督教文化,很早很早有一些传教士,他们翻山越岭,从缅甸那些地方,翻山越岭到达了云南,给这边的边民传教。还有穆斯林,他们非常平和,非常和睦。大家和睦相处,住在这里,山高皇帝远。这里的人觉得,云南最好。这令人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简单介绍云南以后,我想讲一下这边我看到的一些教育情况。首先是我还是讲一下家庭教育。有一个很早的人好像是晏阳初,他是搞乡村工作和乡村教育的。他说,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到了云南,我慢慢开始和本地人接触。少数民族有他们鲜明的特点,比如说他们对颜色非常敏感,对音乐的节奏也是非常敏感。所以我很愿意和当地人接触,了解当地的文化。

虽然他们很少穿少数民族服装,但是他们过节的时候他们还是会穿的。

你会发现少数民族穿大红大绿的时候,一点都不土,而且非常的艳丽好看。他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比如说,傣族喜欢孔雀和大象。还有像布朗族喜欢牛头。还有些民族喜欢葫芦。

当地人多数是农民,他们种蔬菜,烟叶,茶叶和水果。因为这边气候比较温暖,他的蔬菜四季都可以种植,蔬菜可以卖到全国,比如重庆贵州。

云南有一些很穷困的地方。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云南,我认为它不再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比如像在丽江的纳西族,已经搬出了古城,他们在古城以外都住上了小洋房。还有大理地区,比较富裕,家家都盖起了小洋房。

我在临沧地区呆的时间也比较久,他们当地种植烟叶。这种烟很有名,所以,他们把烟叶卖给国家,所以他们的生活也是比较富裕的。西双版纳地区盛产滇红茶和普洱茶,都是很有名的。当地的人还割橡胶,就是那个汽车轮胎的橡胶,他们都因为割橡胶变得比较富裕。

这是当地人盖的新房,我认为这是当地人的豪宅。

这些新房都仿照了他们过去的建筑。你看他们的院墙都盖的像庙一样,然后上面会写上一些字,松鹤延年等等,而且会在墙上画上画。几乎家家都是这样,每个家都有一个很大的院子。

院子里面会有假山,家家种花,户户流水。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的生活很殷实。我很喜欢看他们这些墙上的字画。这些字画对我一个外地人来讲,开始真的是应接不暇,很多词语像什么清白传家啊,这些词我都是第一次看到。我觉得他们把传统保留的很好,很有文化的感觉。

接下来深入的接触,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当地人会让我去她家做客,我发现他们的房子又大又气派,而且很现代化。家电齐全,每个家里都有一个大大的电视,很豪华的家具。

他们的人口没有那么多,但是他们喜欢把房子盖得很大很大。我觉得他们房子盖的像一艘航母,但是很多房间都是空的,都不会住人,就算几世同堂,也住不满。

还记得我第一次去一个比我小两三岁的一个女孩的家里。家庭同样是很气派,但是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就是她家没有一本书,一本都没有。。。

对老一辈的人来说,比如说和我妈妈爸爸那一辈,很多人是文盲。我觉得这个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新一代的人群当中,就比如说我接触的八五年出生的男女当中,他们竟然只读到小学。这是让我非常吃惊的。同龄人当中竟然会有只读到小学的人,这是对我的第一个冲击。

他们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有了两个小孩。因为只接受到小学教育,甚至小学教育都没有接受完,所以他们的的认知方面,肯定是有障碍的。比如说他们用电视机,可能说明书也看不懂,他们只能用语音功能。幸好现在电视机很发达,可以用语音功能。

可能是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欠缺吧,他们的孩子也得不到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比如说,我会问他们,我说你们会晚上给孩子读故事吗?然后他们就会笑,说我们从来也不读。我经常会跟一些年轻的妈妈说,我说你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能每天晚上给他读故事来培养他的想象力。因为你读故事那里会到达两个效果。第一,那可以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第二个,你可以锻炼他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是呢,你跟他这样说话,她就像听不懂一样,她只是笑。

关于这一点,我过去看过一个斯坦福的研究。斯坦福有个项目,在中国的农村,比如说陕北,当然也包括云南,他们发现了当地孩子的教育的欠缺,他们开始认为那可能是营养方面的欠缺,所以脑子不够用,他不会去读书。

后来他们发现,中国的孩子的确营养欠缺,但更多是教养的问题。比如说我刚才说到的家里没有书,家长也不会给孩子读故事。

还有一点,他们虽然把房子盖得很大很豪华。但是,孩子没有自己一个读书的环境。他们只能草草地在茶几上写字,或者在院子里面写字。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呢,就在非常昏暗的灯光下写字。孩子连写字台都没有。

家长还经常跟我说读书无用。他说,读了大学又能怎样呢,读了大学不还是在一些地方随便打打工啊什么的。当地人可能觉得,自己这辈子种地或者苦出来的钱盖了房子,孩子就能享福了。所以他们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

这边的家长打麻将很严重。他们田里的活忙好以后,他们就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很多人就会在村里打麻将,晚上会打到很晚。

家长觉得自己的能力比较低,所以他对孩子的要求也不高。如果孩子考不及格,他也不会说什么,因为他觉得自己也就这样,所以他也不会对孩子有很严格的要求。当他们做好作业,男孩子喜欢拿着手机打游戏。女孩子呢,喜欢看一些国产的电视剧,甚至有女孩子跟我说:“我不喜欢看动画片,我就喜欢看爱情片。”

有一些孩子,他们很小就学会了抽烟。那个抽烟的样子,真的是非常的老练。你跟她讲,抽烟不好,会把肺抽黑。他也不会理你。在中学里面打架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说有一些中学生,他们很早就打耳洞,还会拉帮结派。所以放学以后,门卫往往拿着电棍,防止他们在校外打架。学校里面几乎是每个角落都装了摄像头,就是怕他们打架。

这些孩子给我的很大的印象,他们不太对外面滴世界产生兴趣。我会跟孩子们讲说你好好学习,你将来考到省外去读大学,看看山外面的世界。你跟他们讲以后,他会觉得很开心,很好奇。

但是他们的父母,就会告诉他们你不要去省外,好像云南以外都是很险恶的地方。所以过一段时间,孩子又跟我说,老师,我不要去省外,那太远了,在云南挺好的。还有一些二年级的孩子,会跟我说:“老师,我永远永远待在我们村子里,我就哪里都不去。”

他们有这些想法呢,多数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他们的父母祖祖辈辈都在这里,他们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他们又不善于阅读。所以我认为他们的孩子和大人多数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会花很多钱去搞一个院墙,刚才你们看到那些院墙的非常漂亮,小庙一样。他们会花钱去买吃的,但他们不会买一本书。

物欲的影响也波及到了这些边陲的少数民族。他们有钱了就盖房子,他们认为苦一代人把房子盖好了,下几代人就可以享福。但是理智的来看,生活不会便宜每一个人的。至于他们后面这几代会发生什么,我们很难知道。他们不重视教育,认为钱是一切的中心,把房子盖好了,这一辈子就已经很成功了。但很有意思的是,当他们有事的时候,他们不太会理智地思考,他们会问向心灵。

我说的这个问向心灵也是云南这边的、我觉得很大部分人群的一个现象,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不是很讲理性,而是比较偏向于感性。

比如我的学生,他的爸爸生病了,他会去医院看。但是这个孩子,他就开始唱心经。然后我问,谁让你唱心经?他就说:“我妈妈让我唱心经,我妈说我害怕了就可以唱这个。”他的父母会在家里面搞一些法事,比如说,晚上点一些灯一直点到天亮,请一些人来念经。

我认为这是问向心灵的一部分,而不是很理性的一部分。后来,我问孩子,庙里面的那些大佛都是我们人手做的,你认为是大佛厉害呢,还是我们人的手厉害?孩子经过一番思考,他跟我说:”老师,我当然认为我们的手厉害了,因为大佛是我们的人的手去雕刻的。他的衣服也是我们帮他穿上的。”但是过不了多久以后,你再问他,他就说我觉得还是大佛厉害。因为他的妈妈告诉他,那些佛是怎么怎么的厉害,要相信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开过光啊什么的。

我认为是非常可惜的,他们不去用理性的东西去思考,而是走向了另一端。云南很多地方,都会有禅修会,比如说在西双版纳地区,很多外地人他们去禅修。这些东西我都把它归向心灵的一部分。我去过怒江边,那边的人信仰基督教,那里最好的房子,一定是教堂。他们当地人住在山上,也没有耕地,在怒江边上种点玉米什么的,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他们会把钱都捐给教堂,盖最好的教堂。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教堂。但是很可惜那边的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说。

因为知识的缺乏,阅读跟不上,没有兴趣去阅读,所以,他们有事就是去庙里,去算命,这种现象很多。所以他们很少有理性的一方面。我的很多学生,他们都有一个法名。我会跟他们讲,我说你学习好比你有取一个法名更重要,但他们认为有一个法名,去山上的庙里去求一个法名,比每天读一些英文重要得多。

有的时候我也会送给一些孩子书籍,我会告诉他们,全世界的小朋友都会读安徒生的书。有些孩子会比较好奇,真的全世界的小朋友都会读吗?我告诉他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认识安徒生。但很可惜书给了他以后,没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他也就扔在家里了。

我再讲一下学校教育,在云南很多地区,比如说在迪庆那边,只有一两所高中,也就是说那边的教育,在初中阶段就结束了。很多人能够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就已经很不错了。

像大理地区,算是比较富裕的地区,因为它是云南的旅游地区。但是如果你有机会,走一些洱海边上的农村里面的小学,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教舍一般都是两层楼,教室都很陈旧,墙很斑驳,课桌椅能也很陈旧。但是老师的办公环境很好,老师的食堂也非常好。很多中学也没有实验室。就比如说生物课。他们从来不会去解剖一个青蛙,也没有机会在显微镜下去看一个细胞。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设备。

虽然少数民族可以一个家庭生育两个孩子,但是人口还是非常少。很多班级人数很少,才十几二十个人。这么少的学生,老师的教学是比较轻松的。但是我个人认为老师的责任心并不是很强。很多老师放任自流,并不会说因为教的学生少,就全力照顾每一个学生。

有一个孩子他跟我说,他最喜欢上数学课。因为老师从来不管他,上课玩,跟别人说话,老师也从来不说他。我还接触过一个学生,他的字写的很不好,他读二年级,一年级拼音就不及格了。一个班只有十八个学生,但是老师并没有因为教的学生少,而去帮他一下,拉他一把。

体育美育更是比较缺乏。其实少数民族对色彩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他们带的包啊,那些都是非常漂亮,五颜六色的。但是他的美术教育,却是非常缺乏的。很多孩子,不喜欢上美术课,很马虎,而且家长也不给他买蜡笔和颜料。音乐课也很草率,音乐老师手上没有任何乐器。还有更可笑的就是,很多体育课被禁止了,因为他们觉得。发生过事故就不能让孩子上体育课了,这是在其他很多学校也有的一种现象。

我说的好像负面比较多,我只是想把我看到的一些现象说出来。我有个朋友,他认识一些国外的教育机构,来帮助云南山区的一些学校。他跟我说,美国有些机构,每年给一个山区的学校两万美元的资助,然后请他去查看这些资金是否到位。他去过几次以后,他发现每年给的这些钱,好像不知道用到哪里去了。他就问校长,这些钱用在哪里了。然后校长就跟他说,我们买课桌椅了。再问校长课桌椅在哪里,校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很多人只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很少数的人能够完成高中教育。云南人很少愿意考到省外,这和自身的局限有关系。他们不愿意去省外读书,他们觉得云南最好。他们一般认为,我能考到昆明,我能够上一个昆明的大学就很不错了。他们认为省外的人都是学霸,跟省外的人比,他们竞争不过。

因为教育的局限,你会发现,在十六七岁,很多孩子就开始在家务农,甚至他们也没有干农活,只在家打游戏。然后到二十几岁,就开始结婚,生孩子。他们祖祖辈辈是非常勤劳淳朴,他们认为苦一代人,后代就会很享福。在边陲很多缅甸人也会到云南来务农,祖祖辈辈这样生活下去。 当然我觉得他们也有不宽容,不大度,不大气的方面,就比如说,经常会为了一点小事情而生气。而且喝酒赌博很严重。

他们不善于交流,尤其和外地人交流。比如说我跟他们说话,他们往往不太善于、也不太愿意跟我说话,只是愿意跟他们本族的人说话。如果你问那些很年轻的人,你对外面的世界,你对北京上海有什么感觉。他们一点感觉都没有,他们不向往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刚开始到云南的时候,觉得他们像活在世界角落里的人一样。

最后我再讲一下支教的现象。在云南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支教的。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支教的程度参次不齐。很多支教,它有一时的热情,但它的专业性不够。他们比较的随性,也比较的主观,他们呆不久就要走。

很多年轻的支教人员,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好像更多是寻找自己的人生。过一段时间,他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就离开了。我觉得损失最大的就是当地的孩子。我记得,过去我的老师跟我说,在国外很多博士硕士,他们会去从事底层的教育,从事小学教育、幼儿教育。而在我们这里呢,这种现象其实很少的。

最后的最后,我讲一下云南的非体制教育。有一些外地人,他们的孩子不能接受体制教育,他们就自己搞了一些非体制教育。这些非体制教育,学费非常的高,收费可能是大城市的收费。

还有就是他们的师资力量的欠缺。很多孩子,可能是受家人的影响吧。他们会很早接触宗教,就像我刚才说的。他们会接触心灵的那一方面,很早的接触一些禅修啊等等。

更大的问题就是阅读能力的欠缺。我觉得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差也会直接影响到数理化成绩。因为她没有办法理解题目。我经常会辅导六年级和初一孩子的数学。他们一道题目读一遍,不会他们就扔在那里了,他们根本不会去再读第二遍,不会去思考。我觉得这和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

这些非体制教育的孩子,他们得不到体制内的文凭。所以很多家长,他们就会倾其全部的力量,等孩子大了以后送到国外。这是云南一个非体制教育的现象。但也有很多家长呢,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将孩子送往国外,他只希望孩子这辈子平平安安度过就可以了。同时他们学的课程是非常奇怪的,比如说很早就学经济学,学气象学啊,反正我觉得有点奇怪。而且他们阅读能力不够。因为他要去国外,他们得培养他的英语能力。但是,他们的中文阅读能力,我觉得都是非常有问题的。

他们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经常接触自然,在山山水水里面长大。

我说的好像负面比较多,当然也有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可能家庭并不富裕,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好像是运气一样,他有自觉学习的能力,但是家里其实没有给他提供比较好的阅读环境,好像就是天生的一样。所以我把这部分学生叫做幸运儿。他们还能把书读进去,我就觉得已经很幸运了。这只是我的一些分享,不太系统,也难免很主观,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

-----------------------问答环节-----------------------

问:其实云南我一直都想去关注,不过没有艾时这么多的感受。我想问下艾时,你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主要是以在校的交流为多,还是家访式的交流多呢?

答:和学生的交流多一些,也会去学生家里,在校多一些。

问:那么,我想问下,关于学生对知识,对新事物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答:还是有兴趣的,只是很多被压抑住了。对知识很多是无所谓的态度,觉得长大了可以种地,有退路。

问:姑且不论他们学得快与慢,而是光看他们对这个的兴趣呢?比如一首新的歌曲

答:小同学还有些兴趣,大同学就差了。比如说给孩子一个地球仪看,告诉他,中国在哪里,圣诞老人在哪里,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这个地球是蓝的等等。小的孩子他还会比较有兴趣。一旦大到五六年级了,他几乎都不怎么听你说话了。

问:也就是说年纪小的孩子愿意接受新的东西,而长大了,就无所谓了吗?

答:是啊,还有就是家长一说,孩子改变很大。家长不愿意接受新的东西,对孩子影响很大。

问:你在学校上的课,是以教学任务类的语文数学吗?还是有别的特色课程呢?

答:我教音乐课,还有辅导一些数学和英语。

问:我是做阅读的,我注意到刚才艾时会讲到诸如孩子为什么不看书,而家长只是笑笑的情况。

答:是的,他们很舍得盖房,能盖几座房子,却不舍得教育投资。问他们为啥不给孩子晚上读故事,为啥不买蜡笔,他们只是笑。

问:那个时候,你的心里会不会认为,不看优秀书籍的孩子就会比较难“成器”,会不会认为,家长无所谓于阅读,是否孩子就能成才呢,还是会有其它的一些想法呢?

答:他们因为自身差,也不要求孩子,能平安长大就成。

问:那你除了和孩子讲外面的世界的经济优越性外,还会和她们讲什么吗?

答:我不是讲经济优越性,我告诉他们山外的城市,参观博物馆等等。

问:只是我们光跟他们讲外面的世界,看来是不够的。那么,是否试过其它方法吗?

答:我觉得了解世界最好的就是书籍吧。智能机给他们的多是游戏,电视剧,淘宝。

问:你和孩子们的相处过程当中,觉得孩子们怎样呢?

答:孩子是天使,只是弄不过家长。

问:为什么孩子会扯上佛像?

答:当地每个村都有庙,他们很早就会让孩子接触这些东西。因为文化程度低,所以遇上比较大的事情,他就会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或者是我生病,是不是因为我祖宗上有什么问题,他来找我了。这种文化就像基因一样,一代代传下去了。

问:为什么会说没多久孩子又觉得大佛更厉害了?这个怎么理解呢?

答:他们父母会告诉他,大佛开过光。我们世世代代就信仰这些佛像的,安心养这些佛像的。所以你有的时候,你在这方面你跟他讲理都讲不过他们。我不是说宗教不好,但是我觉得,从小孩子还是要理性一点。他们比较追求心灵方面的东西。很多东西,比如出事了,你只是追求心理方面是不够的,你是需要用你的大脑去思考的。

问:这个感觉不是宗教的问题,而是一种封建愚昧的依赖思维,应该尝试一些反问推敲的思维方式。感觉主要还是得从孩子思维方式的训练做起。

答;,我觉得这是非常难的,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更何况他们还有这么强大的家长。我在云南的这段时间,我觉得我看的是比较清楚的。我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得挺悲观的。

问:刚才你有说到,大人说:云南外都是险恶之地。那么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去和他们解释吗?

答:是这样的,他们的家长都会给孩子一种暗示,干嘛要去省外呢,省外都是学霸,我们也学不过他们。省外我们也住不惯,因为云南四季如春,我们过不了冬天等等,好像外面都是非常险恶的世界。一般我都会告诉他们,我说你们可以去省外,看看外面的世界,跟外面滴人接触一下,接触一些先进的思想,可以参观博物馆,一些动物园。好的图书馆、音乐厅,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外面的人是怎样生活的。然后可以再回到云南来。

问:你刚才一直在鼓励孩子读大学,而大人却不以为然,为什么要以读大学为激励点呢?

答:我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读书的时间,我认为还是非常的少的。第一次接触听说八五年的人只读到小学。我是非常震惊的。这等于说是同龄人,很早就失去读书的机会。而且在很多的地方,高中可能一个州也就只有那么几所。大部分到初中也就结束了。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多用功一些,多读点书,能读到大学,让他们读书的机会多一点。

(0)

相关推荐

  • 对于家长来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亲子相处之短暂 成长的路漫长又短暂,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细数一下,最长的其实也就在他牙牙学语时期.等上幼儿园了,那就是在八点之前四点之后:当孩子上小学了,时间就可能更短,如果上的是寄宿小学,那只有每周的周 ...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带着自由的心灵走进阅读世界

    居家学习让孩子有了更多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也让家长对应该选取什么样的书提供孩子阅读,有了更多思考.市面上可供阅读的图书数量庞大,是选取可以让孩子一气呵成读下去的书,还是选取需要反复揣摩,有一定难度的作品 ...

  • 教育部推荐书目已整理好,老师家长速取~

    世界阅读日来临,但随着信息逐步碎片化,阅读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而孩子们课堂之外的时间,也正被电子产品占据.阅读在当下这个时代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愈发凸显. 阅读是一件美好且有意义的事,相信许多老师和 ...

  • 我眼中的JIA工作营|麦芽悦分享第三十二期

    广东财经大学的一个大三学生兼志愿者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东财经大学大三的一个学生.我的名字叫吴晓泓,破晓的晓,三点水弘扬的弘.在工作营里,很多人喊我的绰号,叫大头. 很高兴今天可以来给大家做这样一个分享 ...

  • 牧心青年空间|麦芽悦分享第三十期

       牧心青年的一名大学生志愿者  大家好,我是牧心的郭鑫宇,这次很高兴给大家做关于牧心的分享. 牧心青年社是广东海洋大学的学生成立的一个社团组织,目的是要寻找一些优秀的.有想法的人来一起做一些有意思 ...

  • 如何用诗歌构建班级文化|麦芽悦分享第三十五期

        深圳狮岭小学一名语文老师,童心慧诗公众号的创办人,主张用诗歌和戏剧的方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我之前一直是一名中学老师,教高中大概十一年,然后在初中一直做把关教师,然后在2014年下到小学去做语 ...

  • 从工程师到教育|麦芽悦分享第九期

    一名普通工程师 可能大家对工程师的影响比较单一,脑海中可能是埋头对着电脑写代码的形象,或是拿着图纸在施工现场的形象,而我我偏向前者. 因为前段时间有机会去德国出差,面对德国客户,并和德国的工程师进行了 ...

  • 毕业实习那些事|麦芽悦分享第四十期

    一名初入工作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各位麦芽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今天很荣幸能被洪哥邀请过来和大家分享我实习的一些经历.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我的专业.我所学的是会计专业,但我目前在公司主要是负责一些出纳的相关 ...

  • 浅谈个体语境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麦芽悦分享第五期

    演讲人:朱聪,我们的麦芽之友聪哥,也是我们麦芽的长期支持者,被洪哥誉为"一个一直在寻找如何和世界格格不入的人".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人们相互理解是需要通过语词来进行的,我们所运用 ...

  • 浅谈基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理论研究]

    [摘要]:笔者通过阐述国内外美术馆从之前的"器物本位"发展到当代的"以人为本",并成为如今社会大众的休闲和娱乐场所,真正实现出其社会功能.并且通过对比国内各大美 ...

  • 浅谈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浅谈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 而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 ...

  •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参考论文

    摘  要:学校是人才培育的基地,但是,除了传授基本的知识教育内容以外,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让学生成长为一名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本文所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