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通法论与扶阴讲记(二)

衡通法是怎样炼成的呢?

我在《名医师承讲记》一书中写了我运用经方、时方、验方、秘方、单方的经验与心得体会,有麻黄汤与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方的经验与心得体会。验证了有麻黄汤证可用麻黄汤,有桂枝汤证可用桂枝汤。麻黄汤用于风寒之表实证,桂枝汤用于表虚证,也可用于里虚证。而桂芍知母汤用于风湿病与水肿病与杂症的风寒湿热错杂之证,是从成都名医刘梓衡老师书中领悟而来的。临证视其风寒湿热之偏差随证加减,有气血瘀滞往往与衡通汤、散合用,其效则速。
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用生山药代粳米,玄参代知母用于产后,虚加人参大剂分服方能胜病是师承张锡纯先生的理论。小柴胡汤的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癫痫加硼砂是从张锡纯先生论中悟出,大小青龙汤治痰饮也是。张先生之“从龙汤”我常与小青龙汤合用之,而“从龙汤”主药是龙骨牡蛎,张锡纯先生擅长用之。陈修园说龙骨、牡蛎是化痰之神品,治气虚动则作喘的“治喘神剂”是从陈修园的《医学从众录》一书中领悟得来的。故我用陈修园的“治喘神剂”往往加龙牡,再加生山药,山萸肉,阳虚往往再加附子,胡桃仁。陈修园书中说其方名为“治喘神剂”,然而从其组方用六君子汤加五味子、干姜、细辛,即当明白其治喘之神效是用于气虚偏寒之喘神效,非诸般喘病皆有神效也!
半夏泻心汤与五泻心汤并用的馄饨泻心汤是从裘沛然老师那里领悟而来的。治咳喘重症用焦树德老师的麻杏二三汤变通加减,后来命名为衡通定喘汤,是从焦树德老师那里领悟,以及程门雪先生论热饮,裘沛然老师治痰饮用寒凉论中悟出来的。麻杏二三汤是麻黄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组成。我用时往往加用葶苈子,葶苈子白芥子一凉一热,热痰者,白芥子不可多用,往往用三克或去之不用。葶苈子没有书上说的那么泻的历害,葶苈大枣泻肺汤是泻肺之水气,泻肺之胀气,泻肺气之因热与水结即热饮而肺闭之证,非能泻水也!而且往往用葶苈即加大枣,此即仲景组方用药之深意也!而且葶苈子又可泻心之水肿,还可泻肝之火,非止能泻肺是也!其既能泻肺之火,即当能泻肝之火,又能泻心之火是也!肺属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泻肺即是泻肝也!心属火,肝属木,五行相生木生火,实则泻其子,泻肝火即是泻心火也!此即中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意也!
大承气汤、大、小陷胸汤是从曹颖甫先生《经方实验录》书中悟出来如何运用的。用张锡纯先生的荡胸汤,一味瓜蒌仁代大陷胸汤,临证 喜用蒌仁代替大陷胸汤皆是从张锡纯先生论中悟出来的。乌梅丸的运用与香油葱白驱蛔虫是经方与验方各尽其用。皂角丸与泽泻汤治痰饮眩晕,是从《经方实验录》书中领悟的。从金寿山老师的《金匮诠释》一书中,悟出“甘遂半夏汤”用于治痰饮之留饮,每想到日本医家因未照原方加用蜂蜜煎药即出现医疗事故,而用时则慎之又慎,而且亲自服甘遂以试其力。
炙甘草汤的具体运用是从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书中,以及岳美中老师的论中,悟出来炙甘草是主药,药量需重方可的。“延年半夏汤”治支气管痉挛之过敏性寒性哮喘与胃痉挛之虚寒性胃气痛,是从岳美中老师书中悟出来的。延年半夏汤可治过敏性哮喘之偏于虚寒生风者特效。生风者,过敏也!非所有过敏证都能特效也!用前胡换成柴胡可治胃气痛,也只能治胃气痛之偏于虚寒之胃气痛,若是偏热或湿热即非所宜。这些都需要自已去探索,落实,验证之。
“八宝串”治气膨胀是从《串雅内编》中领悟运用的,而且用时将药久煎并未出现如书中所说服药后大泻至半桶的情形出现。然第一次用此方时还是小心又小心,亲自与病家一起去药房取药,亲自看着煎好药服下去,等了几个小时不见腹泻,天很晚了方敢回去,以至于服药后病人未出现腹泻反而数日不敢去见病人,还是病家来找,说病已大见功效才去的。
至于运用衡通滋阴清燥汤与滋阴类药则是从张锡纯先生论中领悟的,用于中风、肝病、咳喘、胃肠病及面瘫皆效,因此大量运用于现代人之阴虚湿热并重偏燥之诸病。尤以发热,腹泻,特别是小儿发热腹泻,高热惊厥,屡用屡效,无非是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而已。包括运用大量单方如白茅根、白芍、阿胶、山萸肉、生石膏、滑石、山药、代赭石、羚羊角、生内金、乳香、没药、穿山甲、三七,这些药都是张锡纯先生擅长用的,我往往用这类药来组方,变通运用,感觉得心应手,故敢笔之于书,在《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讲记中列出一百一十五方即是此意。
我在《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书中写了中医教科书是论其常,师承张锡纯先生论点是为变,博览群书方为明其巧,而用衡通法论,找偏求衡,衡则需通,通之则衡是为立于不败之地之兼备法,初学医者之捷径也。
衡通法的运用是从张锡纯先生书中悟出来的,张先生书中论王清任《医林改错》之活血逐瘀诸汤,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统治百病,瘀血去则诸病自愈。虽有所偏,然确有主见。近代名医岳美中老师论曰:“血府逐瘀汤是个有名的方子,方中以桃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