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结缘红楼


◆ ◆ ◆
文丨曾瑞

我是因为向往浪漫的爱情,开始阅读《红楼梦》的。正值高二下学期。学业繁重,每天三点一线,背不完的单词,做不完的试卷,非常压抑,厌学情绪极重。翻围墙、打架、上网玩流星蝴蝶剑、看古惑仔,等等,都激不起我的兴趣了。人生处于非常迷茫的阶段,必须找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做。
语文教材上有不少文学名篇,诸如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沉香屑》,鲁迅的《阿Q正传》,铁凝的《哦,香雪》,还有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等等,作为消遣,我都把来读了。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乐趣。精神一充实,日子不再那么无聊,学习生活也可以忍受了。
一篇课文中,有句爱因斯坦的话:“但凡找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人生便会迸发出奇异的精彩。”至今深以为然。
语文教材上,《红楼梦》有两篇节选。一篇在正教材上,是黛玉初进荣国府。一篇在补充教材上,是宝玉挨打。短短两篇文字,渴望浪漫爱情的我,完全被林黛玉迷住了。于是,就去买这本书来看。
那时,我丝毫不懂得买书。学生时期,生活拮据,太贵的书也舍不得花钱买。有天,在舞阳坝的天桥下,偶遇一个旧书摊,堆叠码放的书籍中,便有一本《红楼梦》,价钱便宜,就欣然买下了。回到学校,一头扎进去,开始了我的红楼之旅。

就是这本,至今还在
这本书是盗版,字体细密,错字挺多,读着很费劲。这倒也能克服。恼火的是,内容过于浩大,人物又那么多,关系复杂,初读之下,根本理不清头绪。第一遍,真是囫囵吞枣,实在啃不动的地方,干脆跳过。可以说,凡是宝黛感情戏的部分,读来便很能入戏,余者皆不求甚解。
如此跳跃性地硬啃了一遍,又回头来通读。除了宝黛青梅竹马的感情吸引我之外,其中的诗词歌赋,也特别令我倾心。因此,第二篇读时,我抄了很多精彩词章,比如《警幻仙子赋》《红楼梦十二支曲子》《葬花吟》《桃花行》《姽婳词》《秋窗风雨夕》等,整整两个笔记本。我还从中选取了百来位主要人物,给每人拟了一份小传。
要读懂《红楼梦》,首先必须疏通人物关系,然后熟悉故事情节。阅读原著之后,去网吧上网,一搜,无意中搜到了87版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王扶林导演的,共36集。逐一看完,对初读《红楼梦》的我,帮助非常大。
87版《红楼梦》,在剧情方面有不少压缩删减,演员的年龄也偏大。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具、布景、画质等,皆可超越,但某些演员塑造的红楼形象,已是难以超越的经典,比如贾母、刘姥姥、王熙凤、林黛玉等。无论还有多少人会饰演林黛玉,我心目中的黛玉形象,就是陈晓旭。黛玉的灵性、孤高、纯真、浪漫,都被陈晓旭饰演得淋漓尽致。
十八九岁,正是渴望浪漫爱情的花季雨季,我完全把林黛玉当成了精神的恋人。后来,我的恋爱选择标准,是根据林黛玉来的。好几年中,我的阅读选择标准,也是根据林黛玉来的。若是一部作品中,没有一个类似黛玉的女子,我几乎读不下去。当然,随着年岁增长,情况有变,在此略过不谈。
深深记得,看到黛玉焚稿,泪尽而逝,我的心撕扯一般痛。走出网吧,正是黄昏时候。我像一个幽魂,恍恍惚惚,飘在舞阳坝街头,嘴里不住地念着:“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她的笑,她的哭,她的恼,她的怒,她的有趣,她的小性,一幅一幅画面,都在我脑海里。而她永远地走了。

洗印的陈晓旭的照片
后来,我写过一篇文章,是以宝玉家破人亡后的口吻写的,题名:致黛玉。且摘录几句,以见当时情状:“林妹妹,日子真的好快,一转眼,你已经走了两年了……两年来,变故实在悲惨,人没了,家没了,姊妹们死的死,散的散,无一幸免。想到曾经,想到现在,我哭过,痛过,渐渐的心也冷了。那时候我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随口说出的话,竟成真了。”
对黛玉痴情如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这些年会读红楼二十余遍了。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对红楼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而对黛玉的感情,始终未变。大学时,我曾上网搜集了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的大量图片,然后洗印出来,珍藏至今。
十多年后,再想青春年少的事,难免因其稚嫩和青涩,略感脸红。如今,我再也不可能因为一本书,因为书中的某个人,这般痴狂了。是故,对那个认真的少年,我由衷佩服,且感到高兴。在人人拼命备战高考的日子里,他脱离烟尘滚滚的队伍,听着另一种鼓声前进。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心灵觉醒的意识。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红楼梦》引我进入的,也是一道窄门,一条小路。在这小路上,我却感觉越走越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