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简介
相关推荐
-
仓央嘉措:活佛中最大的王,却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康熙二十四年春,几个神色肃穆的红衣喇嘛来到拉姆拉错,为寻找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接受神示. 拉姆拉错掩映在藏南十万大山之中,是西藏最为神秘的圣湖. 拉姆拉错 据说,历代达赖喇嘛圆寂之后,为寻找他 ...
-
藏传佛教的兴衰与蒙古(4)
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原名叫贡噶明居多嘉旺季嘉波,主持认定他为转世灵童时,蒙古的土默特部和准噶尔部曾从青海带了两千名蒙古军队来到拉萨参加认定五世达赖的活动. 后来,也是在其施主固始汗(新疆地区厄鲁特四 ...
-
一代情僧仓央嘉措:被押往北京的路上身亡,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是雪域最大的王,在人们心中也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他的多情 ...
-
我是持明仓央嘉措也是浪子宕桑旺波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 ...
-
【重温经典】| 铭记历史,绽放芳华
【重温经典】| 铭记历史,绽放芳华
-
他不想做雪域最大的王,只想流浪在拉萨街头做世间最美的情郎
高中闲暇之余曾读过一本叙述六世达赖一生的一本书,书的名字早已模糊,书里的内容却是十分清晰.我至今记得书中所描述的温柔.勇敢.富有才华的仓央嘉措,然而天妒英才,才华横溢的他最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
“傀儡喇嘛”仓央嘉措:白天念经,晚上纵情声色,最终长眠于湖底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有时是一个代表着遥不可及的,尊贵的,崇高的名词汇语,但有时又是一个隐匿在花朝月夜里,纵身天地间, ...
-
仓央嘉措的双面人生:白天是庙堂中的活佛,晚上却是风流贵公子
假如真有来世,我愿生生世世为人,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愿.--仓央嘉措 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选择,这些选择甚至决定了你未来的命运.可如此多的选择 ...
-
真实的仓央嘉措
2020-10-28 18:35 来源:枕猫 真实的仓央嘉措:夹在康熙和噶尔丹间的悲剧人物 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情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最初读这首诗歌,是在中学时代 ...
-
仓央嘉措完整版诗集,美得惊心动魄!
仓央嘉措(1683-1706),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出生在门隅拉沃宇松地方,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错.后被迎至布达拉宫,在著名学者桑杰 ...
-
今晚报~仓央嘉措诗的真伪
据我所知,最早把仓央嘉措的情歌由藏语文译为汉文的是于道泉先生,他译了62首,于1930年首次刊登在当时中央研究院的刊物上.之后又相继在1932年.1939年.1956年.1958年.1980年出版过各 ...
-
仓央嘉措:放下过万物, 却从未放下过你。
身心灵 这么多年, 你一直在我心口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 放下过万物, 却从未放下过你. 渐悟也好, 顿悟也罢, 世间事除了生死, 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我独坐须弥山巅, 将万里浮云一眼看穿. 一个人在 ...
-
仓央嘉措最美的20句情诗,句句入心,首首入禅!
静听古诗词 公众号 欢迎您 进入听诗词页面 仓央嘉措是一位才华出众.富有文采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情歌.最为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词句优美,朴实生动,汇集了仓央嘉措 ...
-
让仓央嘉措迷恋的地方究竟有什么?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经在诗歌中把理塘比喻为仙鹤,也就有了<仙鹤>这首歌一直被传唱至今. "给我一双白鹤的翅膀, 我要飞去遥远的地方, 不往别处去了, 只看一眼美丽的理塘-- 有 ...
-
仓央嘉措:当了一生傀儡,最终还负了红颜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个人,就是仓央嘉措. 他3岁被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14岁进入布达拉宫,18岁正式成为六世达赖,成为了活佛. 可他年 ...
-
云飞再唱仓央嘉措情诗《在那东山顶上》完全陶醉了!
云飞再唱仓央嘉措情诗《在那东山顶上》完全陶醉了!
-
左手是佛,右手是情——仓央嘉措《住进布达拉宫》赏析
不知为何,在品读纳兰容若时,我想起了仓央嘉措.康熙是幸运的,在他的生命里,能够和这两位才子交错.纳兰容若,离他很近,近在咫尺:仓央嘉措,离他很远,远在拉萨.可二人的命运,都和他有关. 纳兰容若和仓央嘉 ...
-
仓央嘉措的双面人生
筱芙文史 发布时间:2021-04-22 20:05:27 在对一个人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地对其进行认知.在<与僧正教>中就曾有这样一番话:"信可谓心与事背,貌是情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