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从何处做起
诗从何处做起
诗从何处做起?
有的人从得到一题开始做起,有的人从拈得一韵开始做起,有的人“遇事入咏”(如孟浩然),有的人“指物作诗立就”(如方仲永)。依我看来,都不是好的办法。或在古人则可,在我辈则不可。
好的办法是有的,而且不一而足。昔人提供了许多范例。
上下求索:首句以画面景物入咏:“竹外桃花三两枝”;三四以余思作波:“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位朋友与妻子同车经历了五一二地震,当时得句:“地覆天翻生共死,何须海誓与山盟”(张建林《非常旅游》),有了这样两句,诗就成了。
前二只须说出事由:“新婚蜜月四川行,谁料途中遇险情。”譬之写字,好句有如主笔,是余笔之所朝向。主笔有差,余笔皆败。陆机谓之“立片言以据要,乃一篇之警策。”譬之画人,好句有如眼睛。顾长康说:“四体妍蚩皆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李商隐写《齐宫词》,先苦苦思索一个问题:何物最能代表齐宫?浮想联翩,突然触着,想到“九子铃”,不禁拍案而呼:“我找到了!”诗云:“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映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通篇不著议论,只以“九子铃”将齐宫与梁台联结,却深刻表达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将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意思。“妙从小物寄慨,倍觉唱叹有情。”(纪昀)所谓“小物”,就是意象。
第三种办法是从构思做起。宋人龚开《黑马图》,专从“黑”字上着想。“八尺龙媒出墨池”,说马从一个大砚池中钻出来,当然很黑了。不过这样写,可以叫“黑毛猪儿家家有”,别人也会。
而诗人想象侠客乘黑马以夜行,非但人不知,甚至“鬼不知”。则此马之黑,真是黑到极致。这叫想不到的好。
近人有咏昙花者,独从“冻死”着想,诗云:“昙花究竟是昙花,莫怨雪霜当自嗟。幸把半姿留彩照,随时得以看奇葩。”(彭吉安《昙花冻死》)次句点题,而三句是个关键,转得很好。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奇葩”一词则时髦得好。作者妙于构思,所以胜于许多同题之作。
王蒙说,这首七律真正的内容只有三句。一句是“笔走龙蛇二十年”,做革命文字工作已经二十年,言下感慨无端。这是一个兴奋点。“文章满纸书生累”是诗中关键句,说自个儿写东西太多,不免成为累赘成为负担成为麻烦——这叫一语成谶。是第二个兴奋点(痛点)。
还有一句“屈指当知功与过”,这话虽然任何人都可以说,但在作者却特别沉痛,因为总受批评,心情很沉重很悲伤。是第三个兴奋点(痛点)。为避免太消极,以下折中一句“关心最是后争先”,但这句不重要。然而,就凭写到的那三个兴奋点,这首律诗就非常好。
小结:诗可以从好句做起,可以从意象做起,可以从构思做起,可以从兴奋点(痛点)做起。总之,是从人无我有处做起。
转载自“啸天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