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古义阳县考

新城位于随西北桐柏山主峰南麓山脚下,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地带,北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西与枣阳县毗邻,东南与万和相连,南与吴山相依。新城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以来属鄂北重镇,扼鄂豫咽喉,为荆楚钥匙,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汉代以来一直是随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新城古镇以南约一公里的大岗上, 有一片空旷的田野, 田地里至今仍残存着大量古砖瓦片,传说是古义阳县城池的遗址。此处究竟是不是义阳县旧址,是在那个历史时期置县?经历了那些朝代? 废址于何时?新城的名字从何而来起于何时?笔者现作粗略考证,供读者参考,共同探讨新城悠久的历史渊源,弘扬新城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不断推进新城地区的历史发展增强信心和力量。

1987年新编《随州志》载:西汉时,随县属南阳郡,故唐国地(今唐县镇地)为上唐乡,入春陵县。新城当时应属南阳郡辖地,城池已具相当规模。据湖北省古文化遗址普查记载,新城有汉代文化遗址4处,这说明在汉代时期这里的人民大部分沿三夹河流域两岸生存和发展,人口、经济、文化已相当繁荣。

据《随州志》载:“新城系魏晋所置古义阳县旧址”,又据1987年新编《随州志》载:“三国时,随县属魏国,隶属南阳郡。漂水鹦鹉山地设平林县,合河出山地设义阳县。”“随之北境有义阳县,三国魏始置县,晋如故。”

新编《随州志》所说的平林县是现在随州东北柳林的古城畈所在地,南朝宋改名西平林,齐又复名平林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废。那么所说的合河出山地设义阳县具体在哪里呢?是不是在现在的新城呢?

据《文献通考》与《通典》记载“魏分南阳置义阳郡,晋宋并因之”。史载:义阳,位于今河南省南部一带,三国魏文帝(公元220-226在位)年间所置,最初治所在安昌 (今湖北枣阳东南) ,不久后废直至宋初,义阳郡的治所都在信阳境内。又据《魏晋义阳郡沿革与地望考辨》称:义阳郡,三国魏文帝(公元220-226在位)年间所置,最初治所在安昌 (今湖北枣阳东南) 。西晋时期置义阳国,义阳郡的治所都在信阳境内,后为义阳县治。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赵光义的名讳,改义阳为信阳。

《随志》又载:义阳有金山。《舆地纪胜》:在信阳军南十里。在今信阳州南五十六里。《水经注疏》:“山无树木,峻峭曾峙。浉水又东迳义阳故城北。”

查新城地区没有叫出山的地名,出山应是出山店,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游河乡东北部,《水经注疏》又有“山无树木,峻峭曾峙。浉水又东迳义阳故城北。”之说,浉水应是信阳市的浉河,信阳浉河区1998年8月设立,因浉河贯境而过而得名。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编《随州志》所说的合河出山地设义阳县当属信阳的出山地。所说的合河是什么地方呢?据1987年新编《随州志》载:“合河巡检司,新城在州北一百九十里合河.....。又载:“至明朝时期于此设合河巡检司,重建新城”,这说明合河就在新城,《随州志》中合河出山地设义阳县,应该是分别指合河和出山两个地方,在合河设义阳县,在出山设义阳郡(或义阳县)。

《桐柏县志》记载:三国文帝时(公元220——225)分平氏县之义阳乡置义阳县。在《义阳郡考证》中 载:西汉平氏县,属南阳郡。治所即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平氏镇。西晋属义阳国。南朝宋废。南齐永明五年(487)复置,属南义阳郡。《魏晋义阳郡沿革与地望考辨》中载:魏文帝分南阳郡立义阳郡,又立义阳县,晋书云义阳郡“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千”,十二县为: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厥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

关于义阳郡所统十二县中的义阳三县在《魏晋义阳郡沿革与地望考辨》中是这样记载的: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义阳县,上。郭下。本汉平氏县义阳乡之地也,魏文帝分平氏立义阳县。江左省义阳县地入平春县,晋孝武帝改平春曰平阳。隋开皇三年,改平阳为义阳县。”晋太康九年(288年),当今随州境北部的新城镇一带有义阳县。

新《随州志》又载:“太安二年(303),义阳(今随州市北境)人,张昌聚饥民起义.......。”张昌年轻时曾为平氏县吏,应该是当时的义阳县人,今随州市北境应是指新城地区,这说明在晋太安二年新城存在有义阳县。

从以上志书的记载分析,我认为新城应该是古义阳县旧址,而且早于信阳的义阳郡,义阳这个名字也起源于新城,大概的历史情况应该是:早在西汉时期平氏和新城地区同属南阳郡管辖,平氏设县,新城为平氏县下辖的义阳乡。魏文帝时期分平氏县,将义阳乡设立为义阳县,后来义阳县逐渐东移至信阳这个地方,分南阳郡设义阳郡后,新城仍设为义阳县,属义阳郡管辖。那么义阳县又是废于何时呢?史载:三国魏文帝分平氏县义阳乡置。属义阳郡。晋太康以后废。南朝宋孝建三年(456)复置。隋开皇三年废。就是说晋太康以后废除义阳县。南宋三年又重置义阳县,一直到隋开皇三年(583)废除义阳县。

义阳这个地名又是怎么来的呢?义阳最早是西汉时平氏县下的一个乡的名字,叫义阳乡,这就是义阳的最早得名。为什么叫义阳呢?本人认为因新城地处三夹河以北,三夹河流域发源于桐柏山南麓,属汉江水系。地名的来历一般按地标和方位得来的,阴阳也算是方位,按照山南水北曰阳,山北水南曰阴的说法,原新城所处的方位应该是属阳,例如洛阳,即洛水之北。义是五伦之一,把五伦之-的义放在前面就是义阳了,就如义阳改为信阳,信也属五伦之一。

下面我们再来考证一下新城这个地名究竟起于何时呢?。

自隋开皇三年废除义阳县后至明代,经历了唐、宋、元等朝代的更迭,特别是宋、元时期随北地区战乱不断,据《随州志》载:“宋朝名将岳飞,当年屡出桐柏,战信阳,阻金南下” 。绍兴四年,皇帝钦命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州招讨使,领衔太尉、湖北、京西宣位怃使。岳飞受命,置襄阳六郡为军事要冲,发誓务必先收复失地。宜城大胜后,即令部将张宽、徐庆收复随州,设“营田” 于新城界牌关(即现在的界口),界牌关成为岳飞抗金根据地。元朝末年,朝廷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受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饥荒频繁,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暴政。桐柏山田王寨就是当地农民反抗元朝的古战场。因战争连绵不断,加之水旱蝗疫等各种灾害,到了明朝初年,该地区同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一样,呈现出田地荒芜、人烟断绝的凄凉景象。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说不入”。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据新城老人讲,新城多数人都是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移过来,在新城地区插草为记定居下来的。

通过采取移民政策,该地区的荒凉景象虽然得到缓解,但由于长期荒芜,加之地广人稀,造成新城地区与河南交界之处山林茂密,灌莽茏苁,匪祸频出。新城是鄂豫两省商贾之要途,给当时的经济往来和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影响。明代时在各府州县关津要害之处都设巡检司,司有巡检、副巡检,掌缉捕盗贼,盘查奸伪等。根据当时新城的地理位置和治安状况,明初新城也设立了巡检司。

明朝时新城属德安府随州辖地,当时的随州方圆约六百里,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不易治理,因而多设置巡检司以分辖所属区域。明朝初年时有唐县镇、梅丘(今环潭镇)二处巡检司,正统年间又增设出山、合河二巡检司。据《随州志》载:“合河巡检司,新城在州北一百九十里合河店,其地与信阳接壤。桐柏山森林茂密,易藏匪盗,明朝初年建城以防盗贼,万历三十九年,知州王纳言巡检藩镇,又继续筑城计城高一丈,广一百六十丈,城南北建二门,门上各建城楼。”据“新城明初建城(明始于1368年)重筑城。”《随州志》又载:“至明朝时期于此设合河巡检司,重建新城”。“重建新城,计城高-丈,广一百六十丈,南北作二楼焉。”又据史记载:位于新城老街西头,城门为砖石结构,宽2.5米,高3米,厚1.2米,顶部为半圆形,系乾隆初年(公元1644年)重修,虽历经300余年,城门仍保存完好,坚固雄奇,颇有考古价值。

王纳言著《新城图说》载:今随州之合河巡检司,即其(岳飞抗金——笔者注)出师之路,自巡检司五里外即界碑寺。一望无际,皆丰草长林,直接河南桐柏县, 韦山地界为矿贼团聚之所,往者盗杀。李巡司皆基祸于此,本州细访前事,喻本州父老以久远利害,愿复城芟,木以清盗穴。遂委巡检潘应嗣专督其事, 随宜设处,钱粮其愿仰,工食于官者给之,自愿效劳者奖之,首尾四月而工毕,盖由父老之欣然慕义。潘应嗣之晓夜勤劳,仅完前工于某。原无与也,合将图记,附刻书册,申报以备查考,须至书册者。

从以上历记资料可以看出,新城地名的出现经历三个时间段:一是明朝初年即1368年,当时是为以防盗贼而在此建城,当时并不叫新城;二是明朝正统年间即1436年在此设巡检司,在原有老城基础上重筑新城,当时叫合河巡检司,从那时起这个地方才叫新城。也就是《随州志》上所说的:“合河巡检司,新城在州北一百九十里合河店。”为什么叫合河巡检司呢?因为当时所筑之城正好处在三夹河上游东、西两河交汇之处,应该这样说,在没有出现新城这个地名前这个地方应该叫合河,这个合河并不是现在解河以南的合(读音角)河,正如《随州志》中合河出山地设义阳县一样,合河应该是建新城后以前的地名;三是后来新城又废址,到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在原新城老城基础上又重建、扩建新城,仍叫巡检司,巡检叫潘应嗣。到乾隆初年(公元1644年又)重修,仍设巡检司。当时的合河巡检司分辖的地方有:沙河店、万和店、青 苔、车家店、贾家店、月良店、解家河、新  集、界牌口、新 城、杨家店等地。

有人说新城这个地名是从大岗上义阳县旧城址迁移下来后重建城叫新城,这个说法不确切。《随州志》上所说的“西汉时,随县属南阳郡。新城当时应属南阳郡辖地,城池已具相当规模。”这个城池应该是现在中学大岗上的旧城遗址上,属义阳乡、义阳县城址。从隋开皇三年(583)废除义阳县后至明朝初年的1368年重筑城经历了780多年,其间义阳县城址早已荒废,不存在迁移之说,只能说是明初所筑城没有利用原义阳县老城址,而是重新选址在东、西两河交汇处,后城又荒废,明朝正统年间的(1436)设巡检司时又在荒废的城址上筑城叫新城,这应是“合河巡检司,新城在州北一百九十里......”说法的来历。

从明朝正统年间的1436年在原老城基上重筑城叫新城以来至现在,新城地名经历了580多年的历史。

(0)

相关推荐

  • 明一统志卷三十一

    汝宁府[东至直隶鳯阳府頴州界二百三十里西至南阳府裕州舞阳县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湖广黄州府黄陂县界四百五十里北至开封府陈州西华县界一百十五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三百里至南京二千二百五十里] [粮十二万一千七百石 ...

  • 历史追溯:三国时期的“十堰”

    原标题:三国时期的"十堰" 来源:秦楚网 作者系郧西县史志办主任李仁喜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段较为动荡的时期,军阀割据,战争频发,人口流动,疆域沿革随势而变.近期, ...

  • 石小生:现今河南省跨黄河辖境形成的历史原因及过程

    众所周知,黄河古称"河""河水""大河",非指其他河流.历史上,河南省就是因位于黄河之南而得名.但现在的河南省辖境却是跨黄河南北,北抵漳河, ...

  • 信阳州的来历

    信阳,1949年后人们还习惯于称呼"信阳州".那么,信阳州究竟是个什么来历呢?这么说吧,南阳.信阳.驻马店这三者在历史上是纠结在一块的一片地方.下面让我们慢慢来解析. 我们都知道信 ...

  • 浙江松阳县黄岭根村,去过松阳县所有古村中...

    浙江松阳县黄岭根村,去过松阳县所有古村中最美最原始的一个,由于位于深山里,交通不便,村落的风貌保存得非常好. 穿过一片密林,恍惚间闯入一个与现代文明完全不同的桃源世界.沿着河流两岸的高地,错落有致的分 ...

  • 松阳赛——浙江工商大学 | 松阳县古市镇调研日志

    @ SONG YANG 为响应浙江省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实现数字赋能乡村,深入乡村调研,来自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参赛团队于6月30日开启了松阳县古市镇的考察之旅. 古市,又名旧市.古市镇位于松古 ...

  •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山下阳村

    (2011年7月3日)今天,选了个高温天气再次走进山下阳村,相伴同行的有老宋.忠于人民.江南景.一点一片.令狐.雪狼.高山流水,还有昨天从遂昌来松阳的黄岩摄影协会主席夫妇俩.虽热,汗流不止,但有影友一 ...

  •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浙江省—-— 丽水市松阳县象溪镇靖居村

          2019年2月24日,应纪江明兄之邀前往王景故里松阳县象溪镇靖居村寻访古民居,同行的有纪江明.练云伟.李人海.乔国永.李佳妮等.靖居村是象溪镇三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之一,千年的历史,遗存众多 ...

  • 夏日新:黄梅古属蕲春、寻阳二县考

    投稿邮箱 黄梅明清两代多次修志,现保存下来的有清代三部县志,即顺治.乾隆和光绪年间刊行的三部县志.三部县志关于黄梅古代沿革并不完全一样.如顺治<黄梅县志>谓:"(黄梅)春秋属楚, ...

  • 王阳明崇义建县时间考述

    正德十四年 摘要: 学界关于王阳明崇义建县时间的观点主要有三种:正德十二年说,正德十三年说,正德十四年说.通过重构崇义建县的历史过程,发现崇义建县时间是在正德十四年三月.正德十二年与十三年说的形成,或 ...

  • 西晋一义阳(现在河南新野)王赞

    王赞 360docimg_0_ 王赞(?-311)字正长,义阳(今河南新野)人.生卒年不详,约晋惠帝初年前后在世.博学有俊才.泰始中辟司空掾,迁著作郎.太康中迁太子舍人,惠帝拜侍中.永嘉中为陈留内史, ...

  • 高中语文逢考必出的112句古诗文, 默写要考

    语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专刊 目录 一.思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 ...

  • 《古逸丛书》考略

    <古逸丛书>在中日典籍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本丛书所收既有在渊源所自的本土久已失传的佚书,也有多种东邻收藏而国内罕见的隋唐写本与宋元刻本,还有日本剞劂的中国典册和彼邦汉籍.<古逸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