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医生遭针管袭击进ICU,嫌犯竟是76岁患者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有人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一个好的社会,最基本的底线,就是不能让好人付出很多,最后却寒了心。

1

1月27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一位女医生遭76岁男子用针管扎伤。
根据相关人员爆料,这不是简单的冲动伤医,犯罪嫌疑人提前在针管里准备好了“农药”,直接扎进医生身体。
医院急诊科的工作人员表示,被袭击的医生一直在ICU抢救,尚未脱离危险。
微妙的是,前一天,1月26日,江西吉水也发生了一起恶性伤医事件。
当天,胡医生在病房查房时被歹徒用匕首捅伤,虽然积极抢救,但是伤势太重,胡医生还是不幸逝世。
前后两天,发生两起恶性伤医事件,这不是简单的医患纠纷,而是侵害他人生命的刑事案件。
我们都知道,培养一名医生的难度之大,何况他们已经是具备多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了。
他们不仅是家人的希望,更是无数病人的希望。
在过去艰难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几百万医务人员,为了打赢疫情防控战做出的巨大牺牲。
李文亮、徐辉、梁武东、蒋金波……
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医务人员能和中国医务人员相比。
但是,他们也是别人的子女,别人的父母,是最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做着平凡的职业。
医生不是圣人,不是白衣天使,我们不要用“医者仁心”来道德绑架。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医生和别的职业差不多啊,我学医可以是为了理想为了兴趣,但是我上班是为了生活。

2

白岩松说:恶性伤医不是医患矛盾,而是犯罪。
 
就像家暴一样,它是犯罪而非家庭矛盾。
据统计,80%的医院都发生过病人及病人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缴纳住院费。
国家卫健委医政管局相关人士在论坛公布的数据:2000年以来,医疗纠纷呈数量连续递增的高发态势,2002年至2012年,全国医疗纠纷数量增长了10倍,2014年底,呈现逐年下降态势。
“我怀着一腔热血踏上行医之路,最后却命丧于自己的信仰之下”。这是一位网友在上次陶医生事件中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2020年1月20日1点,北京朝阳医院眼科陶勇医生出诊时被砍伤。
凶手从医院7楼一直追到6楼,陶勇的左前手臂、手掌的神经、肌肉、血管都被砍断,双手头部多处被砍伤。
行凶的是他曾经治疗过的一名患者,崔某。崔某认为治疗没有达到预期,心生不满,将情绪发泄到陶勇身上。
如今,我们甚少见到良性的互动。
我们抱怨医患关系紧张、诟病看病难、就医难,却忽视了医护人员的难处,失去了该有的信任。导致医患矛盾愈演愈烈,暴力袭医屡屡发生。
究其原因是什么?
很多病患生病的时候情绪是失控的,他想活着,他想健康,他恨上天不公为什么生病的是我?为什么我要承受疾病的折磨?
病患家属的心情是悲痛的,他不能接受至亲至爱人的离开。他怀疑医生是不是没有尽全力治疗?是不是多要钱?
心理健康的人,大多身体也会相对健康,许多疾病源自长期的负面情绪。
鲁迅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说来凉薄,但是,没有人应该为你悲惨的命运承担什么?
还有,医生常常面对过度劳累的工作环境,我们给了医生太多的期许,很长时间医生连自己都照顾不过来,更别说病人的情绪。
这就导致我们去医院有些医生不耐烦,语气非常差。
一个着急、一个烦躁,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有些人的大脑就会被情绪控制,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

3

尽管如此,在去年疫情爆发的时候,医务人员沉浸在对杨医生和陶医生被害的愤怒和悲伤之中。
但是,国家一声令下,他们全都无怨无悔的奔赴抗疫一线。
国家危难,生死关头,当医护人员纷纷逆行之际,我们也曾为他们热泪盈眶。
我们有全世界最讲纪律,最讲奉献,最有牺牲精神的医务人员。
谁人不经历生老病死?
他们不仅帮助我们抵抗病魔,同时也是社会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给予医务工作者更多的理解和尊重,给予好人真正的赞美和肯定,让医患关系恢复和平才是我们应该为之不懈奋斗的。
抗疫期间的触动,应成为改善医患关系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我们需要保护医护人员,不仅是在需要的时候保护他们,而是要加大保护力度,不能让医者仁心变为伤心流泪。
希望经此一“疫”,我们能够认真反思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多些敬畏,多些理解。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回归到最本真的轨道。
文 | 毒哥&喵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