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鲁迅

我父亲有个朋友年轻时很喜欢读鲁迅,在生活中经常碰壁;后来不读了,生活才渐渐好起来。我现在也很喜欢鲁迅,生活中也经常碰壁。这也难怪,“碰壁”这个词我本来就是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学来的。并且,据我的肤浅理解,鲁迅思想的精髓之一就是教我们如何碰壁而不后悔。

秋天是个善感的季节,在这个时候出生的人也一般比较敏感。有些都市迷信一族为张爱玲和鲁迅居然是同一个星座而大惑不解(张爱玲的生日是9月30日,鲁迅的生日是9月25日,按西方的说法都属于天秤座)。其实不论这是否纯属巧合,张爱玲和鲁迅的性格还真的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很敏感,思想都很深刻,都看到了世界的虚无,但是张爱玲选择了感伤,鲁迅选择了战斗。对于自己性格中敏感的部分,鲁迅先生是深怀警惕的: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但是鲁迅先生终究还是细腻而敏感的人,这从他的小说和散文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在读《在酒楼上》等文章时,我经常忍不住自言自语:“先生真是柔情万种啊!”

真快,鲁迅先生都120岁了,算起来是我曾祖父的父亲那一辈的。我见过我的曾祖父,但我和他之间的话是不多的,因为他是个老人,我是个少年。但是和比我曾祖父还要长一辈的鲁迅先生之间,我却觉得有很多话要说,因为他的观点至今看来仍是那么新鲜,那么震撼人心。记得有一个外国人说过:你想知道一些新观点吗,那就去读读旧书;你想知道一些旧观点吗,那就翻翻新书。这正是鲁迅所担心的。他希望自己的文章随着文章所抨击的时弊的消亡而消亡,而现在我们却觉得他的文章常读常新!

我最敬佩和羡慕鲁迅先生的是:他真正做到了靠真本事吃饭。有好事者计算过,鲁迅先生一辈子赚了不少钱,所以他的生活还是比较优裕的:他可以经常下馆子吃饭,可以一家三口坐小汽车去看电影,这些都不是当时的普通老百姓负担得起的。但是我们却经常忽略他的钱是怎么挣的:鲁迅先生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严重地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肺叶在一位外国大夫的眼里是一种奇迹——肺部受损这样厉害的人五年前就该死掉了,而先生仍是坚强地活着,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正由于靠真本事吃饭,鲁迅先生的骨头才能最硬,才能最完美无瑕地保持了最独立的人格。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这是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沉痛考察。改变奴隶的身份很难,但人总是要求上进,不然我们至今还是猴子。求上进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改变当奴才的心态,也就是鲁迅先生极力倡导的“立人”。奴隶和奴才有着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客观所迫,不得不然,后者是主观上要求,主动卖身。只有人人都不愿当奴才了,才有不被奴役当奴隶的希望。在这个技术化的时代,鲁迅先生关于“立人”这一伟大思想仍是熠熠生辉。这大概也是先生不愿见到的。

似乎还可以再谈谈鲁迅先生的幽默。但这样谈下去就会没有个尽头——先生的存在比太平洋还要浩瀚,我们怎么能谈得完呢?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1年9月12日《检察日报》读书生活栏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