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农村门楼—时代变迁的见证
相关推荐
-
一株见证时代变迁的古槐
在九龙街道穆村,九龙涧公园东门旁边有一株古槐,远近闻名.谁也说不上古槐的具体树龄,据村里老一辈的人讲,先有大槐树,后有穆村庄.据载穆村在元代就有村民居住,估算一下的话,此槐在五六百年以上了. 查阅相关 ...
-
马济‖故乡变迁记
故乡变迁记 文/阿马劳次 1996年,我刚年满六岁 当故乡土墙屋里出现了昏黄的灯光 我们一家人兴奋得夜不能寐 父亲说:家乡通电了,这是电灯 我当年在山东当兵看到过 当我们手摇着"天线杆& ...
-
诗歌||我见证了你的变迁
我见证了你的变迁 杨腾超||云南 达增 在滇西北的最西北 地图上的那个点儿 要戴上眼镜才能看得见 我把它放大,放大 像一颗红星,像一朵山花 翻山越岭,翻山越岭 偏远,只考验脚的耐性 荒凉,较量的也只是 ...
-
一索一桥见证山乡变迁
一索一桥见证山乡变迁
-
现在农村建房外墙都是“喷沙”处理,为什么不贴瓷砖了?
外墙"喷沙",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装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真石漆.就我们常德农村而言,房子做真石漆的也有不少,现在很多还是用的过去那种老传统,钢筋混凝土,不锈钢瓷砖墙.但是这是种新 ...
-
华县农村来了一个弹弓高手,那个准头实在了得!
邮箱:3125136050@qq.com 童年挚友 作者 刘正军 童年梦,明如秋月清如水.童年梦中,少年的他向我走来-- --题记 有年暑期,我们辛村来了一位走亲戚的小学生--胖胖的身材,黑黑的面庞, ...
-
1968年至1980年,先后有4414名知识青年落户华县农村
邮箱:3125136050@qq.com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城镇初.高中毕业生无法升学 也无法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 ...
-
杨钟健:我在华县农村上学的日子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的童年(二):上 学 作者 杨钟健 时经甲午.庚子等战,以后外族入侵,国势陵夷,我父亲产生了革新教育之志.我祖父痛于自身之失学,对教育事业亦颇具热心.光绪二 ...
-
上世纪华县农村老槐树上的钟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村口老槐树上的那口钟 作者 时三文 在我童年记忆里,我们小少华村村口巷道北饲养室大门西的吃水井旁,有一棵千年老槐树.老槐树上挂着一口铁钟,就象一朵一年四季盛开 ...
-
用电时没电,不用时来电——1970 年我在华县农村当电工!
邮箱:3125136050@qq.com 艰辛历练的返乡知青 作者 谢膺白 1970 年 7 月的一天,我正在华县赤水镇的谢家堡家里翻修房屋,突然接到了公社的一个通知,要我赶到十几里路外的陈家大队参加 ...
-
华县农村“生产队”时期的三大要素
邮箱:3125136050@qq.com 蓦然回首一一生产队的岁月里 作者 秦获幸 生产队的全称是XX公社XX生产大队XX生产小队.这个生产小队名称有数字排列,有以自然村村名署名.一般简称都是XX大队 ...
-
上世纪华县农村生产队的拉脚伕
邮箱:3125136050@qq.com 拉脚伕的艰辛路 作者 秦获幸 华州曾有俗语"骑驴的不知道赶脚的难".所谓赶脚的,一是步行者,二是牵牲口驮货的人.人们把赶牲口车拉运货的人称 ...
-
百姓看华州:坚守的华县农村习俗——少华山石门人家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石 门 人 家 作者 关中牛爷谢天祥 山中二日,老牛一直有探访石门人家的愿望.一大早, ...
-
华县杏林小学百年变迁史
华县杏林小学百年变迁史 作者 李子华 华县杏林镇耐村正东约百米处有曾有一座古老的太王庙,该庙在回民起义时被焚.后仍在原址重建,计有山门,有献殿.上殿各三间,东.西两边建有道房.至于庙内所敬何神(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