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赏析

唐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赏析

一君木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呈:意恭敬地送给、呈上。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故称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指京城的街道。

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指极是。

处:地方意。也指时、时候。

绝胜:远远胜过、绝对胜过。

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韵译

都城街上下着细密春雨润滑如酥,

远望田野草色一片近看似乎却无

一年中最美的景色就早春,

远胜过春末雾罩柳城的长安皇都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此诗作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的早春时节。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著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网址:http//www.lijunyi192036.360doc.com有语音)

(0)

相关推荐

  •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中唐·韩愈·七绝]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此诗是 ...

  • 唐宋八家首韩愈,咏春雅诗胜画图|唐宋绝句欣赏⒀

    韩愈画像 本文之主人公乃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此君唐贞元八年进士,两任节度推 ...

  • 韩愈为邀请好友出门踏青,写下一首诗,短短4句,美艳千古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史,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有着极其深厚的情感,尤其是在春夏秋冬四季物候更迭的时候.如韩愈笔下的初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陆游笔下的初夏是"纷纷 ...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该如何赏析呢?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选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 ...

  • 唐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

  • 唐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 ...

  • [唐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关于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

  • 唐诗《风》赏析

    唐诗<风>赏析 一君木子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q ...

  • 唐诗《清明》赏析

    唐诗<清明>赏析 一君木子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清明>传为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 ...

  • 281唐诗《寻隐者不遇》赏析

    281唐诗<寻隐者不遇>赏析 一君木子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 ...

  • 每日唐诗 | 杜甫:迟日江山丽

    每日唐诗 老杜.老苏.老陆怎说春? 谁说老杜一味凄苦,亦有香浓软语.如这首<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 ...

  • 279唐诗《登乐游原》赏析

    279唐诗<登乐游原>赏析 一君木子  登乐游原 唐代: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 ...

  • [唐诗]杜甫《白露》

    关于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

  • 唐诗《望天门山》赏析

    唐诗<望天门山>赏析 一君木子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