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动画《饼干》片段拍摄过程中,如何表现饼干的情绪和动作成了难题,他们不停变换饼干的摆放位置、利用声音的起伏去卡点和展现情绪、还要精准地控制后期剪辑的节奏。周圣崴感觉这才是自己“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拍电影”,此前他只是单纯地拍,没有加入过完整的声效,也没有做过后期剪辑。几个人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也成了他珍藏的回忆。“我现在还记得我们仨围在一块儿吃那些饼干的样子。”2011年,《哈利·波特》最后一部上映,也是该系列电影首发的十周年,北京大学电影协会邀请戴锦华老师做了一个专题讲座。场面异常火爆,二教105教室里连暖气上都挤满了人,屋里黑压压的一片。那天讲座的题目是“10年,it all ends”,但对周圣崴来说,这并不是终点。《哈利·波特》带他进入电影世界的第一道门,十年过去了,后面还有许多扇门待他开启。身份多年以来,对“身份”的思考是周圣崴一系列作品中的主线。“大部分时间人与人的关系是固定的,但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这个身份会发生变化。”这种思考源于周圣崴在成长过程中和周围的人的情感交流和关系变化。周圣崴小时候没什么朋友,一直被别人看作“异类”。三岁时,他常常在操场边捡冰棒棍,或是用粉笔描画着地上的槟榔渣,“当时只是觉得好玩”。上了小学,他把胶囊壳剪下来做火车和轨道,上课的时候就偷偷在桌洞里玩儿;有时会捡根树枝当魔杖,自顾自念着《哈利·波特》里学来的咒语,想象着空气里的反派如何溃败而逃。这些举动在当时的同学们看来有些不合流,他们觉得周圣崴有些奇怪,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儿,周圣崴便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