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辅警老徐这个人
扶贫专干
在灵璧县韦集镇派出所有一位辅警,名叫徐友志。他个头不高(约一米六五),身材适中,短小精干,年方四十五岁。他相貌平平,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于1994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军河南省安阳市71336部队,2010年12月退役,在解放军大熔炉里锻炼整整一十六年。他参加过1996——前卫军事演习、2009——广西鹿寨军事演习和黄河抗洪抢险、汶川抗震救灾,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十六年间,他被评为优秀士兵三次、优秀士官三次、优秀带兵班长五次,荣立三等功一次,一连串闪闪发光的荣誉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冲锋在前、英勇善战的合格军人。2010年,他从部队退出现役的时候,为了减轻地方政府安置就业压力,自愿选择退役后自谋职业。后来招聘在灵璧县公安局韦集镇派出所做辅警工作,维护一方社会治安。2014年加入脱贫攻坚队伍行列,他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又有着什么样的表现,交出来怎么样的答卷?
2014年6月,徐友志同志主动请缨到韦集镇藕庄村搞扶贫工作,具体帮扶1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藕庄村在韦集镇的最东边,地处灵璧、泗县、五河、固镇四个县的交界处,不但地方偏僻、贫穷落后,而且社会治安比较混乱。徐友志同志一方面协助藕庄村党总支和村民委员会狠抓社会治安,一方面深入到十六个贫困户中调查研究、嘘寒问暖。他热情地向贫困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增强战胜贫困的信心,帮助贫困户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因户施策精准扶贫。经过他两年的帮扶,已经有3个贫困户稳定脱贫,其余13个贫困户也即将脱贫出列。其中贫困户胡志红,本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妻子离家出走,他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日子过得十分困难。徐友志通过政策、资金、指导、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给予帮扶,让胡志红养牛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道路。徐友志本人也在帮扶贫困户中取得了经验,对扶贫工作产生了眷恋。
2017年春天,县委组织部选派扶贫专干,徐友志同志积极报名,像当年参军那样站出来让党和人民挑选。他自告奋勇到韦集镇最大的行政村——代家村担任扶贫专干,并且在2018年7月参加代家村换届选举,当选村党总支委员分管党的建设工作,他一手抓党组织建设,一手抓脱贫攻坚,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有声有色。代家村位于韦集街东边五公里,全村由17个自然庄组成,耕地面积14000多亩。全村有1100多户5600多人口,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715人。经过三年时间的脱贫攻坚战,已经脱贫168户701人,贫困发生率由12.8%下降至0.25%,代家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在代家村脱贫攻坚战中,身为扶贫专干的徐友志同志又有什么锦囊妙计、灵丹妙药呢?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打好脱贫攻坚战,也必须先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扶贫。徐友志担任代家村的扶贫专干之后,便深入到175个贫困户中进行调查研究,挨门逐户摸清情况,找到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他把了解到的情况详细的记在笔记本上,然后分类整理并且建档立卡。在代家村的17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疾病致贫的70户;因残疾致贫的;因为子女上学致贫的18户;因为搞养殖失败致贫的5户:因为个人办厂破产的2户,还有五包户22户。徐友志同志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因户施策精准扶贫。
贫困户金保义、丁小录夫妻俩以前是做门窗生意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为惨遭车祸造成夫妻俩都有腿部残疾,瞬间失去了经济来源。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年老多病,一个孩子正在上学。全家人坐吃山空,导致贫困。徐友志多方奔走为夫妻俩联系就业门路。针对金保义头脑机灵、办事能力强,还有做门窗的技术的情况,徐友志多方奔走为他联系到一位施工队老板,让金保义带领几个人在工地上做点小工程,每个月有5000元的收入。又为丁小录联系到韦集一家早餐店务工——包包子,每个月有2000元的进项。夫妻俩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经过三年的努力于去年实现脱贫。
贫困户金保厚夫妻俩都患有慢性疾病,不能出体力干重活,不好找工作。他说不想要政府给钱给物,就想让政府给安排点轻活干自食其力,哪怕是扫地靠自己的双手挣点生活费也行。徐友志同村“两委”干部商量并且上报镇社保所,为金保厚夫妻俩争取到公益岗位,在村里担任保洁员。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逐步脱贫出列。
贫困户徐长期前几年因为养猪经营管理不善,亏损20多万元,导致贫困。徐友志帮助其分析亏损原因,找到失败的关键是缺乏养猪技术和经验,鼓励徐长期“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并且为其申请到养猪项目贷款,还请来养猪技术员对该户定期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徐长期自身的努力和大家的帮扶,两年来养猪盈利3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20多万元的欠账,而且还结余10多万元积蓄。不但脱了贫而且发家致富了。
贫困户金井盘老两口都80多岁了,有两个儿子不善于同别人言语沟通都没有找到对象结婚,一家四口人住在破旧的老屋里。徐友志和村“两委”研究决定,村集体出资为金井盘拔宅子建新房实施易地搬迁。两个儿子跟着别人到外地打工挣钱,家庭居住环境改变,经济状况大为好转,人的精神面貌也改观了,老两口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
一个贫困户就有一段故事,在代家村这样的脱贫致富的事例还有很多,不胜枚举。采访结束时我问徐友志同志:“你从事扶贫工作六年了,你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他略有所思的说:“扶贫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项持久战。扶贫干部必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力和韧劲,由简单的“授人以鱼”转变为真正的“授人以渔”。贫困户必须丢掉等、靠、要的懒惰思想,要通过输血、换血达到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来实现脱贫致富。”
灵璧县韦集镇代家村在党总支和村委会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抓好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庄中间的东西向主干道两旁崭新的楼房整齐划一,门前是绿树成荫。通往各个自然庄的水泥路四米宽,两侧栽上风景树美轮美奂。新建设的“代家村党群服务中心”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村党总支委员兼扶贫专干的徐友志同志,看着这些新的变化感到无比的欣慰,这是全村5600多人齐心创造的幸福生活,这里面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作者: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