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拿来主义》教学札记

2012年4月,作为福建省教师代表,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活动,现场执教《拿来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备课时间只有24小时,之前,没有人知道执教的篇目。

4月14日早上7点抽签决定课题,最后一个抽签。旁边有人哀叹,“怎么是作文课!”;有的欣悦,“还好是《声声慢》”;有的不吭声,但表情或复杂或平和。我告知工作人员“《拿来主义》”时,有人便同情地说:“鲁迅的文章啊!”其实,我心里还是窃喜的——幸好不要我上《声声慢》——鲁迅的文章总还是有些意味的。

他人的同情也不无道理。《拿来主义》是经典名篇,执教者的发挥空间其实很有限,因为听课者已经阅“课”无数了,很多教学名家已经提供了诸多教学范本。无论怎样,都可能与之撞“课”;无论怎样,都难以避免参考、借鉴甚至抄袭的嫌疑。

思前想后,就一个问题,我,要怎样教《拿来主义》呢?

为免受干扰,我没有上网查找资料,因为我怕看了那些资料,我会不自觉地陷进去,我怕自己变成了别人。

接着,我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一节课,40分钟,要讲些什么?

到中午的时候,我又想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来这里上课?

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个月。为了拿奖吗?我觉得不全是。我依然记得2012年3月份参加福建省高三教学研讨会的时候,一个省内专家跟我聊起各类教学大赛时说:“行业协会随便搞一个比赛,便号称全国,参赛者谁都能获奖,最差的也是二等奖,你说意义究竟大不大?最要命的是,举办教学大赛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促进教学,现在更像是商业运作。所以,我们似乎不太喜欢参加这样的比赛,近几年都没有派选手参加。”当时,我很不以为然,因为,十年前,我便已参加过各级各类教学大赛,我也从教学大赛收获了在日常教学中不可能获得有益的教学经验和财富。

十年后,我为什么还要来这里上课——上竞赛课?

首先,吸引我的是这次展评活动的亮点:其一,现场授课选手自定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等课题各2节,授课前24小时从中抽取其一;其二,现场授课必须有板书,否则将扣分;其三,评委分专家评委和教师评委,分别按70%、30%的比例计算选手得分;其四,除了传统的奖项,还专设诸如最佳教学设计等六个单项奖。

其次,是因为个人的私念。算一算,自己已经从教14年了(彼时是2012年,现在已经从教20年了),虽说对语文教学始终充满热情,但也难免会有倦怠疲乏之时,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缺乏改变的冲动。按部就班当然也可应付所有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也不会差,但就这样按部就班下去,自己最后也只能把自己称作“匠”或者“工”了。所以,我希望通过参加这样的教学比赛来充实自己、改变自己。

要怎样才能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呢?

在下榻的宾馆餐厅吃饭时,遇上湖南永州的一位老师,他问福州一中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我说福州一中比较注重文本解读,教学风格比较传统。他微微一笑:“教语文那有不解读文本的?传统的教学也许便意味着落后!”言下之意是这根本算不得什么特点,好像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深藏在大山里的。

另一位安徽的教研员说:“福州那个地方,火车都没有,全都是山!”虽然我委婉地告知“福州的海陆空交通还是比较发达的”,但在语文教学界,福建或者说福州在全国范围内,也许真的像“革命老区”。

所以,陡然觉得心情有些沉重,我要充实、改变的不仅仅是我自己。

可还是没有想清楚怎么上这节课!

我随身带着的日亮老师的《如是我读》救了我!

“《拿来主义》可谓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的保留节目。不仅因为其实多年前的这篇言论,可做文化建设和文艺创造的永久指针,而且现象的高度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典型化,作为鲁迅杂文形神兼备、风格独具的突出特征,熟读之后留给读者的印象,总是久久难忘。”

“那么,什么才是这篇名作必须教的内容?我认为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对论说对象的高度抽象概括与议论的形象化和典型化。这是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征,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前者是态度,后者是手段。'类型’二字不妨做这样的理解:'类’就是归纳,将一类现象的本质特征做抽象概括;'型’就是造像,再将被概括的特征还原为更具典型性的形象,都是为了达到使读者更深刻认识对象的目的。”

(摘自《〈拿来主义〉应该拿什么来教》)

因了这些启发,心里已经有了教学的初步构想。

其一,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主要教学内容。这和近期参与的唐鸣老师等合作的一个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有关,我研究的方向是“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来确定语文教学内容”,这次正好可以把课题研究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布置三道预习题目:1、你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2、你希望老师讲什么?3、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收集整理学生的预习题,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

其二,主要突出《拿来主义》的文章体式上的特点。仅仅扣住“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来欣赏鲁迅杂文的特色,以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效果。比如,“卖国求荣,一味媚外”的现象不胜枚举,鲁迅先生用“送去主义”高度概括;“送去主义”贻害无穷,鲁迅先生用“讨一点残羹冷炙”形象阐述。如果学生能够理解这一点,那么“大宅子”“烟枪”“鸦片”“姨太太”之类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三,要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过渡段落往往起到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一篇文章的整体思路。但分析一篇文章的思路,除了把握整体思路之外,更需要梳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每个段落与中心论题之间的关系。

其四,只讲前四段,不挑着讲,也不肢解了讲,用最传统的“串讲”。

晚上,把教案写好了,还设计了一点课件。日亮老师发来短信:明天不要穿那件灰色的戴帽子的毛衫,要穿得正式一些;晚上好好放松,有空过来聊聊。

躺在床上,在脑袋里放电影,假设明天上课的情形。十年前,我一个人去扬州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与观摩大赛的时候,也是这样。放了一遍电影,教案也就记住了大半。

我还设计了一段开头和结尾。

开头:(用现学的湖南话向同学们问好)湖南话有种特有的韵味,所以我就学了学。说得不好,见笑了。利用课前的交流时间,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些问题。其一、你们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吗?结果正如我所想象,大多数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其二、你们希望老师课堂上讲些什么?有宏观的要求,也有微观的要求;其三、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个就更多了,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我弱弱地问一下,为什么鲁迅写的文章总是含义非常丰富,比如我曾经读过的一个句子: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树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两个问题:其一、这篇文章怎样理解?其二,我们从《拿来主义》里拿什么?(当然,这些都是教师预设的情景,事实上,与实际的教学情境非常接近。)

结尾:(在课前交流时,教当地学生学说福州话,并要求他们用福州话向我告别)同学们,初逢时我用湖南话向大家问好,我希望分别时你们用福州话向老师告别。这也算做又拿又送,礼尚往来,也算作对“拿来主义”奉行吧。福州话典型代表是“行”(音giang),那就让我带着湖南的“好”,你们带着福州的“giang”,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谢谢各位同学,希望这堂课能成为我们永恒的回忆。

4月15日早上7点,闹钟响了,8点15分将与学生见面。吃过早饭,突降暴雨,我没带雨伞,向服务台借,说没有。7点40分,暴雨没有停止的迹象。7点50分,暴雨如注。不能再等了,我冲了出去,幸好遇上一位打了伞的外地的老师,两人共着一把遮阳伞,趟着水,走到会场。衣服湿了大半,裤脚浸透了雨水,鞋子袜子也粘乎乎的。还好,头发还是干的。

组委会的老师正在场外等着。

我有点落魄地走进长沙铁路一中高一(4)班,见到了我的新学生,我说:“大家好,我是来自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的老师,我最怕的人是孔子——因为我姓孟!”

学生们善意地笑了笑。

我把预先准备好的印好预习题的纸条发给他们,有的学生看完后问:“老师,实话实说吗?”我说“当然”;又有学生问:“什么都可以说吗?”我说“当然”;还有学生问:“要署名吗?”(当时又有学生笑了起来,也许署名不署名差别会很大?)我说“随便”。

然后,我找着一个学生,跟他学说湖南话。还有3分钟,我让一个学生帮我收集纸条,然后我教学生说福州话。

8点30分,准时进入会场,上一节课还没有结束。

我坐在舞台右下角,整理学生的纸条。学生的问题与我预想的基本一致。

上场了,带好胸麦,调好音。会场很热,于是把西装脱了。

一切朝着我预想的方式顺利地进行着,学生们也很踊跃,很积极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这样的情景和前面的课堂没有特别的不同,只是,我不会在他们回答完毕后,给出一句非常不真实的廉价的“非常好”“很积极”“太棒了”。廉价的不真实的赞美,其实和讽刺差不多,台下的评委、老师都听得出来。他们答错了,我就说“真的如此吗?”或者让其他同学评价。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只是在上一节课;我不是演员,也不是演说家朗诵家或者思想政治教导员,真实是最重要的!

上着上着,忘记了时间。我才发现,准备好的课件只展示了第一页,这篇杂文的特点还没来得及归纳整理。最后两分钟,匆匆归纳整理,按时下课了。准备好的结语也没来得及说。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按照自己设定的程序顺利地讲完预定的内容,可是,有些问题,学生们似乎并没有明白,我想不应该置之不理。

下课后,日亮老师说:“总体还不错,上出了自己的特点,但还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好。”

其实,我对自己的课,是不满意的,我可以处理得更好。但是,这就是现场授课,只有一次机会,只能上一次课。

下午,现场授课全部结束,由吉林省特级教师张玉新评课。他说:“参加现场展示的老师们的教学,有的处在模仿阶段,有的已经有所创新,而有的已经开始独创,福建的这位老师上的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需求,我相信他的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明确的,他已经进入到教学独创的阶段……”

一堂课,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对于授课者而言,赞美或者批评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在一个特殊的时刻,对一篇文章,有过自己独特的思考;他在一个特殊的时刻,面对着完全陌生的教学对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教学环境,拥有一段特殊的教学经历。这些,都将成为最为宝贵的财富。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授课详案】

(一)课前预习

设计课前预习内容:1、你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吗?2、关于《拿来主义》,你希望老师讲些什么?3、对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二)导入课文

利用课前的交流时间,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些问题。其一、你们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吗?结果正如我所想象,大多数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其二、你们希望老师课堂上讲些什么?有宏观的要求:多讲讲文章的写作思路,多谈谈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有微观的要求:把拿来主义的含义讲明白,解释一下鲁迅先生为什么不欢迎外国送来的香粉、电影;其三、你们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这个就更多了,“不知后事如何”是什么意思?梅兰芳不是让人敬仰的京剧艺术大师吗,他还蓄须明志呢,鲁迅先生为何还批评他?为什么要从“送去主义”说起呢?“抛来”不就是“抛给”吗,两者有何区别?为什么突然讲到一所大宅子?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我弱弱地问一下,为什么鲁迅写的文章总是含义非常丰富,比如我曾经读过的一个句子: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树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两个问题:其一、这篇文章怎样理解?其二,我们从《拿来主义》里拿什么?

老师看到这些,一方面觉得你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热爱阅读的学生,一方面又担心这有限的课堂怎可解决如此多的问题。因而,老师将根据你们的要求与质疑,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随笔、杂文,这一类文章可以归为论述类文章。而学习论述类文章的要求,请大家阅读单元提示:从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整体把握

过渡段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1-6段阐述的主要是“为什么要拿来”,而下文阐述的主要是“怎样拿来”。我们还可以用“送”“拿”两个字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一第二段

请学生朗读一遍,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两段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然后围绕以下思考解读。

1、“闭关主义”有哪些表现呢?

明确: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如果要和“送”“拿”结合起来,“闭关主义”就是“不送不拿”,这有什么不好的吗?作者直接指出了“闭关主义”危害吗?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指出,但“给枪炮打跑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则指出“闭关主义”“不送不拿”注定“落后挨打”,必须严厉批判。

(板书:不送不拿——落后挨打)

3、和下文所述的“送去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因为落后挨打了,便“自己不去”变成了“什么都送去”。

4、从那里能够体现“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明确:“别的且不说罢……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这一句可以体现。

5、这里只列举了三个现象,这怎么就能体现“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呢”?

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先送古董,再送活人,如果任其发展,最后会送什么?(送完梅兰芳,再送竹叶青,送完竹叶青,再送司马光,让他去外国砸缸,天天送,月月送,年年送,今年过节不送礼呀,送礼就送中国人!送到最后,东西送完了,人也送完了,最后把整个中华民族都葬送了)可能是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6、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们知道论述的思路要清晰,更要严谨,你觉得这一段的阐述严谨吗?

例如:古董展览,画作交流,文化访谈都是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活动,这难道也要批判吗?

7、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讨论一下。

明确:其一,鲁迅先生的矛头指向的是当时的政府而非艺术家个人或群体;其二,这些文化交流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所谓“发扬国光”,本质上是媚外的;其三,这样的文化交流是单向的,不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味的送去,并没有得到对方平等的真诚的回应,“终不知后事如何”(1、送去巴黎展览,并没有引起人家对于中国的钦慕;2、据有关资料显示,“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

8、因而,在第二段,鲁迅先生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这个词是……?

明确:礼尚往来

9、我们怎样理解“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了一点进步了”?

明确:这个反语中包含了先生怎样的憎恨与鄙视。而第二段的“但”字,显得是那么的斩钉截铁。也就是说“我们的这样的热情地不顾一切地送去,是没有顾及礼尚往来的仪节的,国际交往最应讲究仪节,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居然不顾,不顾仪节就是不顾国家的尊严”。

10、小结——过渡段落往往起到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一篇文章的整体思路。但分析一篇文章的思路,除了把握整体思路之外,更需要梳理段落内容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段与中心论题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感受到这篇文章在思路上的严谨。

11、齐读这两段。

(五)学习第三第四段

可围绕以下思考展开。

1、接下来我们来梳理第三段的思路,哪位同学来概述一下?

明确:这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危害。

2、作者先说“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如果说第一段是说明“送去主义”只知道献媚讨好而不敢拿,那么这一段是要驳斥送去主义者怎样的想法?

明确:送去主义者可能会说:“我丰富,我大度,我不需拿。”有人自恃中国地大物博,送一点出去无碍大局。

3、好极了,可见要充分地论述,必须先了解对方可能的依据或者观点,再逐一驳斥,这样才是有的放矢。列举尼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关于煤的说法说明了什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

明确:说明我们并不丰富,所以不能只是送去总是送去。这两者是类比关系。

4、好的,作者充分论述了“送去主义”带来的危害,这危害是什么呢?

明确:“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5、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佳节大典”之时,丧失主权的奴隶们只能磕头讨一点“残羹冷炙”,这是怎样的可悲!

6、倘若是你们来说某现象带来的危害,你们会怎么说?鲁迅先生这样说有什么特点?

明确:高度概括,又很形象。

7、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抽象概括,典型形象议论”,用他自己的话便是“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这“类”便可理解为“抽象概括”,这“型”便可理解为“典型而形象”,将概括的现象还原为更具典型性的形象。“典型形象议论”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当然在论述“怎样拿来”的部分体现的更为突出,这是后话。那么“高度概括现象”从这篇文章是否可以体现?

明确:自从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统治者们与列强定条约、割地赔款,这种丧权弱国的行为不知道有多少,应该怎么去表述,要花多少文字去表述?而鲁迅先生只用“送去主义”四个字,足可见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

(板书:思路严谨缜密、概括高度抽象、议论典型形象)

8、关于“棉麦借款”,就是中国政府借美国的钱购买美国的棉麦,美国借此可把国内过剩的棉麦倾销至中国,以压迫中国经济。

9、“抛来”与“抛给”“送来”的区别。结合上下文,我们知道,“讨来的残羹冷炙”的奖赏是“抛给”的,这种奖赏有何特点?

明确:是权贵们的别有用心的施舍,“抛来”也有施舍的意味,但并不一定别有用心。

10、为什么要宕开一笔,谈这两者的区别呢?

明确:乞讨残羹冷炙已经够可悲的了,而这讨来奖赏还附带着条件,就更可悲了。作者这样说,是为了突出“送去主义”带来的巨大危害。鲁迅先生的愤激愈发激烈了。

 11如果要把“送去主义”结合起来,那就是“只送不拿”。

(板书:只送不拿——亡国亡家)

(六)学习第六第七段

    可围绕以下思考展开。

1、这一段和上下文是什么关系?

明确:承上启下。

2、这一段表明鲁迅先生对于“送”和“拿”是什么态度?

明确:可以送去,但不是什么都送,要吝啬一点,并且必须拿来!

    3、第六段主要讲什么?

明确:“送来”与“拿来”的区别,“送来”不是“拿来”。

4、“送来”与“拿来”究竟有何区别?

明确:“送来”是没有眼光,不是自己去拿的;“拿来”则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5、为何要谈两者的却别呢?这是针对什么看法而谈的?

明确:有人会问“别人会送来,为什么要去拿来?”

6、还有什么疑问吗?

明确:“清醒的青年们”为什么会对洋货发生恐怖?香粉、电影、日本的小东西有那么恐怖吗?

7、是呀,这有什么好恐怖的呢?你们怎么看?

明确:洋货的入侵,其实是对中国经济文化的渗透,因而这些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东西是别有用心的。比如,美国电影,我们可以没有任何条件地引进吗?倘若真的如此,中国的电影产业估计早就崩盘,所以我们还有个广电总局,每年有计划地引进,我想这就是“拿来主义”的践行事例。

8、这一段和上下文有何关系?和下文的关系很明确,和上文有何关系呢?

明确:其实在第一句话后面加上一句,所以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所以不敢拿来),大家就明白了。

(板书:不自己拿——恐惧害怕)

(七)课堂小结

    1请一位同学来概述一下本文是怎样阐述“为什么要奉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文章先批判“闭关主义”,以引出“送去主义”,通过列举“送去主义”在文艺上的三种表现,辨析“抛来”“抛给”,阐述“送去主义”的巨大危害,最后通过区别“送来”与“拿来”,阐述“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讨论:我们可以从“拿来主义”拿什么?

主要围绕“高度抽象概括”“典型形象说理”两个方面展开,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也可。

(八)课堂结语

我们通过梳理文章的思路,逐渐了解到鲁迅杂文的特点,思路严谨缜密,概括高度抽象,议论典型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的议论,在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这一部分表现尤为突出,我们将在后面的课堂上再来学习。

感谢您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