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强烈反响的重磅文章:《中国女排为何兵败东瀛》

北京时间9月1日,中国排协官方网站发布的一篇文章当中,91岁的中国女排元老,曾经培养出袁伟民、邹志华等一代名帅的张然老师,针对着郎平在东京奥运会上的用人指挥发表了看法,张然明确指出了郎平的几个败笔。

今天(1日)上午,中国排协在官网发布声明,对昨天前中国排球界元老张然在中国排协官网刊登的文章进行了解释,协会官网发表的张然同志文章《中国女排 为何兵败东瀛》不是也不代表协会意见。并表示不否定郎平教练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且中国女排一定能够走出阴霾。
这是一篇什么文章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本刊发布《中国女排为何兵败东瀛》全文,并辅以持不同意见的网友留言,以飨读者。

《中国女排 为何兵败东瀛》

中国女排折戟东京奥运会,未打进前8名,是多数人始料未及的。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输球总不是好消息。无论一胜遮百丑,还是墙倒众人推,都不足取。女排将士们确实付出了巨大心力,经历了艰难磨砺。谁也不会否认,从技术实力讲,中国女排仍不失为世界诸强之一;从执教能力讲,郎平指导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教练,她对中国女排的贡献也不可低估。

然而,强队也有短板,名人并非完人,失败必有原因。瑜不掩瑕,功不抵过,失败的教训有时比成功的经验更可宝贵。此时此刻,冷静下来,痛定思痛,探求败因,尽快整改,要比抱怨指责或寻找托词更有益。由于中国女排常年封闭管理与训练,人们对内部详情知之甚少,本文只从赛场表象和业务范畴的某些侧面来分析,难免偏颇,仅供参考。

主力阵容老化

主力阵容是在比赛中组织力量、排兵布阵、运动战术、改变打法、制胜对手的平台,也是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深谋远虑,未雨绸缪,保持队伍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载体,还可为未来的继任者营造良好的带队条件。

人们记得袁伟民指导从1981年11月中国女排首取世界杯冠军,到1982年折桂世锦赛,再到1984年7月洛杉矶奥运会荣登榜首,不到四年的三连冠历程中,阵容逐步更新。

打法不断变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主攻手杨希雄风犹存时,袁伟民顶住各方压力,起用更有发展潜力的郎平打头阵,叫杨希让位做后盾。尔后,年轻的二传手杨锡兰替代了经验老道的孙晋芳,其他位置人选也有所更迭,这既培养了新生力量,又发挥了老队员的作用,能上场作战的人多了,后备力量必然雄厚。主力阵容变阵,个人特点不同,战术打法各异,队伍充满朝气,可使对手揣摩莫测,难以应对。实践证明,这种高瞻远瞩的谋划是成功的,这种一石多鸟的正效应,也为后来的五连冠奠定了有利前提。

反观现在的中国女排,2015年世界杯夺魁,2016年奥运会登顶,2019年世界杯蝉联冠军,前后近六年时间,特别是近五年,首发阵容基本不变,战术打法老套,被对手摸透,比赛中陷入被动。“六仙女”五年不变,在中外排球史上实属罕见。试想,有哪一支地方队在两届全运会的主力阵容是一个面孔!

经验表明,对主力队员的使用不能等到“江郎才尽”,油已榨干,再来更新换代。否则,必然会造成替补力量薄弱,阵容大换血,新老交替断档的后患。

替补力量薄弱

中国女排队员都是地方对各级教练员多年精心培养出的精英,如果使用得当,个个都是“仙女”,人人可当主力。有些强队一队人马可以组成两套阵容,有两种战法,以应对不同对手或不同局面。中国女排主力五年不变,替补只当陪练,缺少比赛锻炼的机会,必然消磨其原有的潜能,老本逐渐亏损。今年世界联赛中国队输给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日本、比利时和加拿大队,就已充分暴露出捉襟见肘的困境。有人戏言,地方对的京津辽鲁或江浙沪粤,随便派哪个队去参赛,也不至于输得一丝不挂。

替补力量薄弱,未必意味着中国女排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奥运会小组赛第四场换上三个替补队员上阵,不是以3 : 0横扫强敌意大利队吗?所谓大国家的模式,每年集训了二三十个全国各地的好苗子,还有身材、体能、技术条件优良得令亚洲各队垂涎、欧美球队瞠目的国青,国少队,怎么五年来选来选去,还是那六个老面孔充当主力?这说明中国女排这些年在选材、育才和用才方面,存在值得总结的问题

赛场指挥失宜

主要指两方面:

一是指队伍的科学训练和管理,从训练调控到比赛安排,应当力求使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大赛期间,以便发挥最大潜能同对手较量。但中国女排在东京奥运会前的世界联赛中,先派替补队员出师不利,后来全部主力风尘仆仆飞赴欧洲,去迎战并非全部主力的奥运会主要对手。这既把全部底牌亮给对手,又使体力精力提前消耗,虽然六战全胜,但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名次和国际排联的奖金。更给兵败奥运埋下了伏笔,留下了隐患,陪了夫人又折兵。

二是指在东京奥运首战以0 : 3输给从未败过的土耳其队,特别是后两局只得了14分,好像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上。在这种情势下,队伍在阵容调整、人员调度、战术打法和心理调适等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无所适从,充分暴露出赛前过于自信,困难准备不足,缺少应变预案,临危方寸大乱。初战失利,尤其是败给并非强手的对手,是很伤元气的。

对俄罗斯一仗,中国队在大比分2 : 1领先的有利形势下,未能乘胜追击,奠定战局,关键输在第四局的后半局,先得19分和20分时,曾遥遥领先七分和六分,而后连续丢分,导致失败,在指挥上也显得无能为力,欲挽无术。

此役中国队阵容略有调整,主攻张常宁替代接应工程,龚翔宇,由李盈莹和朱婷打主攻。李盈莹在本场比赛开始显现她的威风,但她是左撇子,在第四局关键时刻,恰在反手的四号位。上海一位曾为国家男排培养众多高手的九旬老教练认为。如果由李盈莹替龚翔宇,在二号位攻击或后二位置发动后攻,发挥其左手顺手进攻的威力,可能不至于造成卡轮的现象。

听说李盈莹的扣球特点一反一般规律,在四号位反手进攻反而比二号位顺手更有威力,这可能是个体差异或习惯问题,可以通过日常训练来解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二传球拉不开,他在四号位进攻很难顺利下手。对俄罗斯第四局关键时刻就有这种现象。事后诸葛亮,未必非高见。据传中国女排有一群比运动员人数还多的中外教练和谋士团队,其智商似不应比一位退休的多年的教练逊色。

此外,关键时刻出现卡壳,与二传组织战术不当也有关。郎平麾下中国女排的战术思维似乎一反过去我国二传优良传统,忽视组织快速多变战术,过分依赖人高马大,强攻突破。

早在2013年郎平刚组队时,江苏一位资深人士在一篇文章中就指出教练组缺少二传教练,并对选用教练、队员机制提出合理建议。2015年世界杯夺冠后,据说北京一位高人当面对着郎平说:“中国队二传水平不行,因为你不是二传出身。”2017年,原八一女排一位领导曾经质疑郎平的训练理念。2019年,国际排联一位权威人士对中国女排参加东京奥运会作出三点提示,指出过分依赖个别队员的强攻是靠不住的。

遗憾的是,这些苦口良药、逆耳忠言,不但没有被关注。有的还遭伪球迷嘲讽,有的差点被水军的网喷口水淹没。这也从反面进一步验证了毛主席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训的“满招损,谦受益”,以及列宁讲的“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心理压力过大

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自身酿造的,二是外部加压的。常言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中国女排近几年战功赫赫,荣誉满满,深受人们爱戴,被视为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在这种语境下,如果不清醒,不自觉,缺乏自知之明,很容易摆高自己的位置,陷入盲目境地。殊不知,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世界杯登顶,有的强队缺席,有的不派主力;2021年世界联赛,主力出征六战全胜,但不是与各队真正实力的较量。这种潜在的自我膨胀自我放大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形成难以摆脱的压力。初战受挫于土耳其队,场上的技术发挥和神态表现以及场外指挥措手不及,就是明显的例证。

从外部讲,由于女排昔日的崇高地位与荣耀,从领导到群众、铁杆球迷到普通观众,大多以为这块奥运金牌是囊中取物,势在必得。女排只能赢,不能输,输了不是想不通,就是被骂娘。加上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为球迷无端吹捧。推波助澜,把女排捧上了天,不自觉地成为给女排加压的助推器。

包袱重重,压力太重,精力分散,神态失常--“批判的武器”受损;主力老化,替补薄弱,打法老套,伤病累累--“武器的批判”消退。两种“武器”都疲软,还有什么实力去同人家较量!失败在所难免,输球并非偶然。

集训弊多利少

这里说的集训,是指女排几乎每年都要举办所谓大国家的模式的集训。把各地方队的佼佼者二三十人竭泽而渔,集中到国家队训练,意在从中培训与选拔国家队队员。此事虽与东京奥运胜败没有直接关系,但可能与队伍建设密切相干。有媒体曾把大国家队模式吹得天花乱坠,但也有人颇有微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搞了这么多年,选来选去还是那“六仙女”。

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五连冠,还是2000年的新生代,国家队一般只集训十五六个人,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观察,最后选定12个人参赛。有媒体报道,美国女排等欧美队都是业余的乌合之众,大赛之前两个月才开始集中训练。我们这种劳师动众、劳民伤财的集训模式,至少有三个弊端:

第一,分散了教练精力。国家级教练不论水平多高,都不是三头六臂,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十几位选手的训练与管理上。地方队库存及哪些人才,国家队教练早就心中有数,不必多此一举。系统训练,培育人才,这是地方队教练的职责。事实上,国家队的所有精英都是各地方各级教练多年培养、系统训练的成果,可惜媒体视而不见,聚光灯只照在国家队教练身上。

国家队教练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些来自各省的十几个精英加以精心组织,密切磨合,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其训练水平与战术素养,为大赛做好各种赛前准备。大家知道,医学博士给病人打针的技术不会比小护士高明。越俎代庖,手伸太长,会不会既抓不到芝麻又种不好西瓜?

第二,耽误了人才成长。从训练角度讲,地方队这些好苗子的技术特点、训练需求各不相同,执行集训的国家队教练们肯定不及地方队教练了如指掌。而且。国家队这些教练中,除了郎平、安家杰外,有的是优秀运动员刚退役,有的是陪打教练出身,大多没有独立带过队伍,其执行能力很难说能超过富有经验的地方队教练。把这些好苗子交给他们去训练,能有效吗?能放心吗?其中有的是二传队员、国家队教练没有一个是二传手出身的,会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

第三,干扰地方队训练。各地方队都有自己的年度训练安排和队员培养计划,被国家队调去集训的人无疑都是本队的重要成员,甚至是主力和核心队员,这对地方队的系统训练当然会有严重的干扰与影响。经过在国家队一段时间集训之后,这些队员绝大部分甚至全部返回本地训练。又要打乱原有步骤,重新安排计划。

特别是那些所谓可上可下的“边缘队员”,去了又回,回了再去,几年来回折腾,不但影响正常训练和技术提升,对心理冲击和思想干扰也是不言自明的。使地方队的教练增加不少责任担当。当然,全国一盘棋,地方队应服从国家的需要和调度,但国家队是不是也应当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地方队的利益考量?实际上,这也是为全局利益着想,调动两个积极性,总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

风物长宜放眼量。奥运圣火已灭,一切从零起步。后悔、懊恼、抱怨都于事无补。中国女排当务之急是认真总结,诚心反思,信心不减,奋发图强。本文只涉及业务范畴内的一些侧面,不是也不可能全部,至于保证训练比赛正常运行的管理问题,外人知之甚少,网络传言,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不信不传,这就更需要中国女排和管理者部门自身深刻反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进取。

国人对中国女排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寄予厚望。“兵家胜败事不期,包羞忍耻是巾帼,中华儿女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同声音:

北京时间9月1日,中国排协官方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一片哗然,他们把失败的责任直指郎平,还把矛头对准了女排六仙女。

虽然排协后续赶紧发表声明说,这篇文章不代表他们的观点,但是发表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如果没经过审核是不可能发出来的。而且写文章的是前中国排协的副主席,江苏排球队的总教练、也是已经91岁的中国排坛泰斗张然。

故意在官方网站上刊登这种文章,还在下面说不代表排协的立场,但是把这种文章挂出来明显也是别有用心,而且他们在文章中痛批郎平女排犯下的5个错误,未免也是笑话。这篇文章认为郎平女排出现了5个错误,主力阵容六仙女老化、替补力量很薄弱、赛场指挥失控、女排球员心理压力大大、大国家队集训改革弊多利少。这是他们总结出来的5个问题,但是这5点细细分析,却全是一派胡言。

首先这位所谓的中国排球泰斗,痛批女排主力老化问题,但是女排的核心朱婷也只有27岁,龚翔宇岁,袁心玥25岁,张常宁26岁,王梦洁26岁。也就是丁霞的年纪稍大已经31岁了,另外颜妮确实是年纪比较大已经34岁了,但是核心主力朱袁张都很年轻,龚翔宇和李盈莹就不用说了,分别才只有24和22岁,这种老化的言论就是在睁眼说瞎话,这居然好意思说老化?

巴西队的球员平均年龄甚至都在30岁以上,美国队的两个绝对主力,打了三届奥运会还拿下MVP拉尔森35岁,塞尔维亚也是有一大半人年龄都比中国女排更大,别人的成绩这么好,请问跟老化有什么关系?

第2点,所谓的什么替补力量薄弱,永远只靠六仙女则更为可笑。六仙女的实力行不行,不是这种91岁的所谓泰斗几个字能够抹杀的,15年的世界杯冠军,16年的奥运会冠军,19年的世界杯冠军,还有之前的大冠军杯冠军,4个顶尖冠军,世锦赛一银一铜的成绩摆在这,哪怕是三大赛三金一银一铜放在这儿,不知道她们还需要证明些什么。输一次奥运会,就开始说这些了吗?

第3点,临场指挥差。如果没有郎平的临场指挥,肯定也不会有16年里约奥运会的冠军,当时郎平神换人重用刘晓彤,爆冷客场绝杀巴西的时候,没人说这些。郎导带队世界杯11连胜拿冠军的时候也没人说这些,躺在郎平指挥和全队三军用命拼来的功劳簿上,现在开始说郎平的指挥不行了,这8年里如果换个人,谁带队成绩会比郎平更好呢?

第4点,说中国女排的心理压力过大,还在各种找理由贬低女排之前取得的成绩,这种人很让人质疑,到底是想让中国女排出成绩还是不想出成绩?

最后第5点,更是疯狂质疑郎平的大国家队集训和改革。但13年郎平指导没回来之前,不是大国家队体系,却只培养出了几个好苗子,还得包括惠若琪和魏秋月,培养到了世锦赛六强都进不去,伦敦还输给了日本。后面郎平指导来了女排,引入大国家队集训模式之后,完成了世界杯两连冠、里约的冠军和世锦赛一银一铜的成绩,再加上大冠军杯和亚运会夺冠,改革如果没作用,同样是这批人,成绩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这5点完全可以反驳这些谬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