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书单丨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01
唐诗太容易碰触我们生命中最柔软的地方。
最近第二次回顾《跟熊逸一起读唐诗》这本书。
好像只有当我们特别高兴或者特别悲伤的时候,才更容易想起唐诗。用唐诗来抒发胸臆,用唐诗来鼓舞自己,穿越上千年的时空,我们与古代的那些文人骚客用文字的方式实现了连接。
熊逸老师说:“我们会在某个时间特别钟爱某一首诗,也许不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而是因为那首诗发生的场景和千年之后的某个场景重合在一起,诗人用我们无力做出的表达唤起了我们深刻的共鸣。”
这一点我非常认同。读唐诗,不必刻意等待快乐或者悲伤的巅峰情绪,哪怕日常翻一翻,都会洗涤情绪,让人短暂地忘却现实的困扰。
这一本书,推荐给你。
02
读俞敏洪老师的新书《我生命中的那些日子》,这本书相当于他的日记体散文。其中提到他牵头的储备人才董事长见面会,这个会议挺有意思,主要是俞敏洪老师发现和培养年轻人,并且借此机会让年轻人互相认识与学习。
前几年曾有幸在现场听过俞老师的演讲,这几年他出版的书也看过,例如《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讲述他的创业历程,堪称真实版《中国合伙人》。公司创始人、一把手不好当,从他的书中可以学到很多。
记得以前听新东方英语的一个老师讲过他们的授课准备,就是上课前要写逐字稿,把课堂上讲的每句话写下来,然后去不断打磨,甚至穿插于课程中的段子,也要提前“埋伏”好。
这样的“强准备”,也是保障教学品质的其中一个手段,通过准备时间和强度的提升,也让很多年轻老师迅速站稳讲台。
虽然年轻老师的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别人PK,只要你用心,把自己投入到业务中去,用数量堆死质量,时间一长,量变就产生质变了。
03
晚上读《理念·制度·人》这本新书,看到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作者经常碰到华为人给自己递名片,一看头衔都是副总裁。这不仅是出于方便见客户的需要,也是对员工成就感的体现与认可。
华为有多少副总裁头衔的人?看样子应该超过4位数。
记得以前一位公司的老板在招聘员工时,给不出高于市场的薪酬,怎么吸引优秀人才呢?那就是给更高一级的头衔。
这不仅给了应聘者更高的心理溢价,因为以后开展工作带来方便,甚至连人员以后跳槽,都能因为有一个更高的头衔争取到更好的选择。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对权力有绝对的垄断和控制欲望,因此不愿意分享。
集团一位高管和我说,你看看公司的高管团队有多少年没有变了?有没有年轻人上来?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从华为的这个案例当中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但重点是要老板看到并反思。
5年前,我到成都参加一个行业内的会议,有一个发言的嘉宾说了一段话很有意思,他分享了自己单位的很多经验做法,但是他在现场提到,因为今天来的大多数是单位的中层干部,没有办法拍板,因此学了也就是学了而已,没有办法借鉴并拿到本单位用。
一个公司的天花板,大都不在于员工,而在于老板。

04
打碎并重建自己的边界。
最早了解《职场有意思:从接线员到京东副总裁的职场精进法》这本书是在当当网上看到推荐,对作者的职业经历很感兴趣。
作者从索尼中国区的副总裁,到京东负责公关的副总裁,经历了非常大的职业转变和挑战。
当我们在一个单位工作10多年以后,通常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感,因为在这里自己对工作的环境和同事非常熟悉,待在这里非常的安全。特别是对很多高管来说,放弃目前的职位和待遇,去挑战一个未知的领域,需要巨大的勇气。
作者在书中说,从外企到互联网公司,工作的节奏和难度实际上增加了不少,一切都是新的挑战。
在互联网行业人称“中关村第一才女”的梁宁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她说:“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与理想与现实碰撞,在这个过程里自己会不断碎掉,然后需要自我重建。在每一次重建里,扩大自己的边界,容纳进来更多的东西,也学会掌控更多的东西。”
梁宁说她在创业的时候曾经问雷军:“为什么看上去别人都挺顺利,而我这么不顺?”
雷军说:“因为所有人在谈的时候,都简化了过程。”
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也挺有感慨的,每一次的成长都是打破原有的舒适区,虽然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但是在阵痛过后,又会有所体悟和成长,然后又不断去打破自己建立的边界。
通过阅读这本书,也进一步了解了公关工作的一些战略思考,作者在书中的附录部分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工作邮件。
有机会建议你也读一读。
05
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第三道门》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记载了作者从一名大学生转变为采访各类名人的小记者的故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就像陪伴在作者身边一样,感受到他的激情,冲动,快乐以及沮丧。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不仅仅作者的采访故事,而是他对于自己梦想的追求。
我们的“第三道门”在哪里呢?这是读完本书后,我们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