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查他家底会大怒,换你你也会大怒不止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蜀国两位国君,呕心沥血,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忠臣与智者于一身,诸葛亮在世时,被刘备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死后,刘禅追谥他为忠武侯,诸葛亮有《出师表》传世,被记载于《三国志》中,《出师表》言辞恳切,体现了对后主刘禅的期望,字里行间表露出诸葛亮的一片赤诚之心。清朝的康熙皇帝对诸葛亮的《出师表》,赞叹有加,道:“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便开始谋划北伐,一共有五次北伐,最后一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34年,诸葛亮集合了十万兵力,谁知这次北伐,诸葛亮一去不复返,诸葛亮大军攻占五丈原,屯兵渭滨,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诸葛亮准备与吴军联合共同攻破曹军。在吴军到来之前,双方就在熬时间,诸葛亮多次下战书,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甚至诸葛亮以巾帼妇人之事,激怒司马懿,司马懿仍然不为所动。

最终,诸葛亮因为军务事必躬亲,操劳过度而累死,命丧五丈原,享年仅五十四岁。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临行前,曾给刘禅写过一则奏章,仿佛在安排后事,其中道:“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按照诸葛亮的遗言,他死后,尸首被运回蜀国,葬于定军山,诸葛亮虽为蜀国丞相,但是他的葬礼比平民还俭朴,诸葛亮遗嘱中嘱托,在定军山依山势挖一墓穴,仅够放入棺木即可,入殓穿寻常衣服,不需任何随葬品。

诸葛亮死后,刘禅慰问诸葛亮后人,按照规定,刘禅得清点一下诸葛亮的家族的财产,以定赏赐,果如诸葛亮所言,只有桑树八百棵,按照《晋书》的记载,西晋官居一品的,占田五十顷,而诸葛亮位极人臣,也是田五十顷,然而,诸葛亮这五十顷田,并不是选择肥沃的土地,反而是耕种难度较高的贫瘠土地。

诸葛亮家人,穿的是衣服单薄朴素,能够换洗的衣服并不多,一旦遇到了天寒或者雨水,一件衣服得穿十天半个月才能洗。

诸葛亮的家境查明之后,蜀国官员无不动容,其虽为丞相,但是家族中的人,所吃的食物、衣物,都是自己耕种劳作自给自足的,诸葛亮生前,所用的衣食住行,全部按照规定,依靠公家的俸禄,没有浪费,也没有可以隐瞒的财产,两袖清风,堂堂正正,没有任何不正当的收入。

刘禅知道后,又气又怒,一来刘禅与诸葛亮君臣相处多年,竟然不知道诸葛亮家境如此贫寒,这是刘禅失责之一、二来诸葛亮归为丞相,却过得如此贫寒,这是刘禅失责之二、三来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在诸葛亮生前未能尽君臣之外的孝道,这是刘禅失责之三。因此,刘禅又是自责,又对自己的疏忽感到大怒。

诸葛亮身体力行做表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便是诸葛亮毕生的写照,这也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其后人的敦敦教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