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单独使用(蓝色),还是与其它疫苗联合使用(红色),都能在猴子体内完全阻止病毒复制 来源:Nature5月11日,《自然》(Nature)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一款“纳米疫苗”有望成为一种“全能疫苗”,对多种冠状病毒感染进行预防。这包括新冠病毒、变种新冠病毒,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未知冠状病毒。在猴子实验里,这种纳米疫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对新冠病毒感染的保护力达到了100%。三个中和抗体的体外生物学活性检测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5月11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论文显示,研究团队成功从康复新冠患者体内分离得到能够高效抑制病毒入侵的中和抗体P4A1、P20A2 和 P20A3,通过X射线晶体学提供的高分辨率结构信息,清晰阐释了中和抗体P4A1的药理机制。该抗体在恒河猴新冠疾病模型中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5月9日,《免疫力》(Immunit)上发表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SARS-CoV-2病毒与髓系细胞新受体,其直接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过度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且证实了通过阻断病毒的S蛋白与髓系细胞受体的抗体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过度炎症反应,为治疗COVID-19提供了新的方向。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消息称,辉瑞公司的COVID-19疫苗已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可在全美范围内为12至15岁的青少年接种。FDA表示,它对现有数据进行了彻底的分析。辉瑞公司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该疫苗在12至15岁的青少年中100%有效后,于4月初要求将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扩展到青少年。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显示,有科学家绘制出了新冠病毒迄今最精确、完整的基因注释图谱。他们通过比较基因组的方法,分析了新冠病毒、SARS病毒和42株同样属于沙贝病毒亚属(Sarbecovirus)的病毒的基因碱基组成和演化模式。确认了新冠病毒基因组中只有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以及5个没有编码蛋白能力的基因。研究还发现自新冠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出现了近2000个突变,而许多使病毒更危险的突变存在于刺突蛋白中,有助于病毒更快地传播并避开免疫系统。
5月11日,《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篇论文,介绍了收集有关COVID-19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结果的全球努力的早期结果。
研究发现,82%有自我报告或临床捕获的神经系统症状;急性脑病最为常见,影响了近一半的病人,其次是昏迷(17%)和中风(6%)。5月12日,《柳叶刀》(The Lancet)公布了疫苗混合接种试验初步数据,该试验对辉瑞(Pfizer-BioNTech)和牛津-阿斯利康(Oxford-AstraZeneca)疫苗的混合给药方案进行了调查。初步数据显示,与标准接种方案相比,混合接种(即两针分别接种不同类型的疫苗)会增加反应原性,接受该种给药方案的参与者出现更为频繁的轻度和中度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都是短期的,并没有其他安全隐患。目前,混合接种对免疫原性的影响尚不清楚。
病毒RNA会“打一个小结”(右下方),产生张力,促进“移码”发生 来源: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