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的临床意义

  摘要:形成阳明病的共同基础是“胃家实”,“胃家实”而感受寒邪则形成太阳阳明;“胃家实”而感受热邪则形成正阳阳明。“太阳阳明”的实质属于“表里同病”。由于“胃家实”的程度不同,感受寒邪以后形成太阳阳明的具体机理可以分四种情况。太阳阳明的治疗应遵循《伤寒论》表里同病时先后缓急的原则区别对待。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病因病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
  
  阳明病是伤寒过程中邪热炽盛的阶段,张仲景将其概括为“胃家实”。因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所以张仲景认为“阳明居中主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即六经病都可以传入阳明。其中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最为重要,区别二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的区别
  
  《伤寒论》中阳明病的提纲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从阳明病的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182),阳明病的主脉为“脉大”(186)来看,结合阳明病的主要证治白虎汤证、承气汤证来分析,“胃家实”即是里热实证。对于“胃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病机,即阳明病的主要病机是里热炽盛;一是指体质状态,即病人的体质状态是胃阳旺盛。胃阳旺盛的体质是形成阳明病的共同基础,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的区别源于所感受的病邪不同。胃阳旺盛之体感受寒邪则形成太阳阳明,胃阳旺盛之体感受热邪则形成正阳阳明。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的临床区别在于前者先有太阳病的过程,然后有阳明病的表现,后者则一发病就是阳明病的表现。区别太阳病与阳明病的关键是恶寒的有无,发热与恶寒并见者为太阳病,但发热不恶寒,甚至恶热者为阳明病。恶寒是感受寒邪的标志,因为寒性收引、凝滞,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使卫气不能发挥温分肉的功能,则病人感觉恶寒。热邪无收引、凝滞之性,不能束缚卫气,所以热邪侵袭人体不会出现恶寒。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凡是先有恶寒,先有太阳病过程,然后出现胃家实者为太阳阳明;凡是没有恶寒,没有太阳病过程,发病就是胃家实者为正阳阳明。
  
  2 太阳阳明的具体发病机理与治疗原则
  
  太阳阳明的共同点是胃阳旺盛而感受寒邪,如果没有胃阳旺盛,一般不会形成阳明病。因为胃阳旺盛的程度不同,太阳阳明的具体发病机理不止一种。笔者根据《伤寒论》中有关太阳阳明的原文进行具体分析。
  “问日:何缘得阳明病?答日: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问日: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日: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
  “问日:恶寒何故自罢?答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4)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恶寒,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溅溅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上述条文都是讨论太阳阳明的,我们可以根据胃阳旺盛的程度不同而进行分类。
  第1种情况,(183)、(184)所讨论的太阳阳明胃阳旺盛程度最为严重。其根据是病人恶寒的时间最为短暂,只有1天。而且是在恶寒的同时,阳明里热炽盛的征象已经显露,如病人还可出现明显的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尿黄、便秘等。
  第2种情况,(185)的后半段所讨论的太阳阳明胃阳旺盛程度较为严重,但比(183)、(184)的程度要轻。其根据是病人开始有发热恶寒,没有误治的经过,自然发展成阳明病,显然是胃阳旺盛的原因,但没有明确的限定恶寒的时间,应该可以肯定的是恶寒的时间不止1天,如果是1天,那就和(183)、(184)相同了。
  第3种情况,(185)前半段所讨论的太阳阳明胃阳旺盛程度要再轻一些。其根据是病人开始有典型的太阳病表现,用了发汗的治法,因发汗不彻底,致寒邪化热入里,引动旺盛的胃阳而成为胃家实的阳明病。
  第4种情况,(181)所讨论的太阳阳明胃阳旺盛的程度是最轻的。其根据是病人开始有典型的太阳病表现,经过反复的误治,最终因为损伤了津液,才致胃燥成实,其演变的过程长,误治的因素多。
  如上所述,太阳阳明的发病情况比较复杂,但其本质应该属于表里同病的范畴,其治疗应遵循《伤寒论》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原则。
  第1种情况为表里同病,表寒轻微,里热炽盛,治疗应直清里热。不须解表。
  第2种情况为表里同病,表寒较轻,里热较重,治疗应清里为主,兼以解表。
  第3种情况为表里同病,表寒较重,里热较轻,治疗应解表为主,兼清里热。
  第4种情况为表里同病,表证为主,里热不甚,治疗应先解其表,后清里热。
  其中第1种情况的临床指导意义最为重要,但是因为以往对(183)、(184)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常常被忽略。历版的教材都认为其机理是,阳明初感外邪,阳气内郁,阳明经气未能及时伸展之故。认为“恶寒”是阳明病本身的表现。虽然有注家提出了是表证未解,可惜因为言而未透,没有引起重视。如成无己说:“邪客在阳明,当发热而不恶寒。今得之一日,犹不发热而恶寒者,即邪未全入府,尚带表邪;若表邪全入,则更无恶寒,必自汗出而恶热也”(《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黄载坤也说:“得阳明之一日,太阳表证未罢,则犹见恶寒,以胃热未盛故也。迟则胃热隆盛,孔窍蒸泄,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伤寒悬解・阳明篇》)。其实,根据以上理解,就是太阳阳明的一种。发病形式完全符合太阳阳明的定义,只不过是太阳很轻,阳明很重罢了。此时的恶寒虽然是属于太阳,但因为其程度轻,而且里热极盛,所以不须解表,也不能解表,误用解表则会使里热更加炽盛而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981年笔者在家乡湖北省沔阳县碰上出血热大流行,出血热就是广泛的出血和发热并见,但是病人在发病之初多有明显的恶寒,开始笔者根据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原则,见有恶寒就用解表,结果解表病情就加重,很快进入低血压休克期和急性肾衰少尿期,后来才明白,出血热即使有表证也是热入血分兼有表证,此时的表证是不需要治疗的,也是不能治疗的,应根据《伤寒论》中表里先后缓急治则,里证急重者先治其里,直接凉血散血为主,方用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病情变得很顺利。与此相同的情况还有,温病学中的伏气温病春温,春温的发病形式有一种是“新感引发”,即因为感受了寒邪引发了藏伏于体内的热邪,此时虽有表证,也是不能解表的,直清里热即可。
  因为提到了(184),顺便也给大家谈谈对本条原文的理解方法。这条原文是解释为什么恶寒会“自罢”、为什么会很快“自罢”?即为什么会“二日自止”?阳明属土,土生万物,万物都会归土,所谓“落叶归根”,但这只能说明太阳病可以传入阳明,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传变的速度会这么快。“二日自止”的原因是“胃家实”的程度太重使然。所以这条原文并没有解释清楚“二日自止”的原因。不过,这条原文却提示了重要的治疗理论,即凡是体内的病邪,都可以通过阳明而排出体外,其理论根据是《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的“六经为川,肠胃为海”。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值得深入探讨。
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58141.ht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