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农人的农庄梦想

编队

一位只有21岁的新农人,立志于休闲农业事业,年轻小伙对农庄经济、经营理念谈到的一点体会,虽有些稚嫩,但其勤学、勤思、勤勉的良好行为规范,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休闲农业的未来与希望。

我有一个农庄梦,对《休闲农业职教周刊》已经关注和学习很久了,从谈再红教授的文章中吸取了很多知识,得到很多启发。

我感觉到,或许是因为休闲生态农庄在我们中国起步不久,所以蛮多农庄主都是自己琢磨着发展,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大多是拿别的行业中的成功经验套用到休闲农业模式中来。君莫知:业有所专,术有专攻。因为外行导致,发展缓慢是一方面,有的甚是一次次步入的是一个个误区,最终,农庄还没有建成就已经胎死腹中。

闲时就经常逛贴吧,发现蛮多的农庄主,趁一时的激情和满腔热血,圈上一块地就干起了从未接触过的农业,思路不清晰凭自己外行的局限性思维规划简单,等建着只有一半的基础设施时,已经把资金全套进去玩不转了,发现问题了,才想到:我这个农庄如何运作,她的盈利点在哪儿,我应该继续向那个方向建设,像无头苍蝇一样全蒙了。在这儿,我个人就如何建设一个生态休闲农庄,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从选址说起,我觉得选址很重

因为我们的农庄只要发展餐饮、旅游、休闲等项目,农庄的选址好坏与否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很明显,我们农庄的消费人群大多数是城市居民。

所以,交通要尽可能便捷,应尽量靠近城市15公里圈,不然就算办的再好,再有特色,很大程度上别人也有可能因为距离原因、交通便捷度,这些因素选择了放弃,因为,农庄毕竟不是景点。当然,如果我们的农庄靠近某一个大型景区,人流量众多,也不必纠结城区距离这一点。比如湖南长沙的飘峰山庄值得学习,值得借鉴!

第二是农庄规模的一个问题

在这儿,对各个农庄主的资金要有一个配比,雄厚程度如何?应该发展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从哪儿下手做?谈一点看法!咱们做农庄肯定得有土地,在现实中和网上看到读到的关于农庄的成与败的实例,让我感觉到,土地规模在1000――2000是一个非常理想把控的面积,可能有人会说我目前资金、人力都有限,只准备从其中的一两个项目着手,不需要那么多土地,少承包一点就可以了。那么我想说的是,只要周边土地可以流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给扭转过来。因为当你其中一两个项目做成功后,你有那个精力、财力想去拓展扩建丰富做强时候,而你周边的土地可能已经被国家规划有其他用途或被他人承包变得不可被你扭转时,那么这就成了你农庄发展的一个致命瓶颈,这一点我希望我们农庄主在进行土地承包规划以及建设时一定要慎重而仔细考虑的,这是不可被忽略的!!!

第三是农庄的经营方向

我们的农庄或农场要有一个完整的利益链,利益链要环环相扣,要不显得单一,即立体种养、餐饮、旅游、休闲这几个环节也决定了我们农庄存在的一个价值与意义。

 我想请我们的农庄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农庄存在与这个城市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农庄的存在能给这个城市和城市的居民带来什么?这样,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农庄运营方向就犹如共产党对于新中国而言有了方向感,我们就知道如何去建设我们的农庄了,我个人在这儿总结了三点,即产品、体检(消费)、服务,这三点涵盖了我上面所说的立体种养、旅游、休闲、餐饮五大类。

所谓产品,即我们能为这个城市或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优质农副产品,这就取决与我们的种植和养殖了,规模小的农庄或主打休闲性的农庄基本就立足与本城市,如垂钓,一年四季均可自由进行的果蔬采摘,以及可带走的一些少量的农副产品。当然我觉得也可举办一个什么节,如桃花节,西瓜节,即帮我们解决了农副产品的一个销路问题,又可带动餐饮业之内的发展。

能够提供一个大量产品的大规模农庄,它的一个发展模式和运营销售模式就非常广了,涉及到商标注册、人员管理、产品保存、产品深加工、销售模式与渠道等各个方面。

这里分别举一些列子吧。

在养殖方面,可以参考一下广东的“无穷农场”,他们从商标注册、技术创新、产品深加工、专利研发等主打养殖性产品深加工性的一个休闲农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

在种植方面,浙江的“四不用”农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它们在主题定位上面非常明显,很有特色,即立志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新鲜、绿色无污染的蔬菜,而且效果十分明显。

另外,提点立体种养的终端环节销售,除常规农副产品市场销售和居民来农庄消费体检带走,会员制蔬菜配送外,互联网+的销售模式也势在必行,尤其是产品输出量大的农庄,一定要在销售上下一番功夫,这是重重之重,其中细节就需要我们农庄主根据自己农庄的情况精心打造了,我就不一一说明了。

体验即消费,因为消费者在农庄体验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他消费得一个过程,它涵盖了立体种养、旅游、休闲、餐饮这几个大方面,这个过程既有我们农庄提供的一个服务,也有我们游客一个自制DIY的过程,游客体验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庄是否能够迎来回头客的关键。

下面就如何提高农庄体验度谈一下看法 :

已经明确了农庄针对的消费群体大部分是城市居民,那么,我们农庄在规划建设时对基础设施和景点布局上就可以尽量避免一些高大上的东西,因为这些带来不了什么效益,而且还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资金浪费。也就是说在这一块的重点是怎样给游客一个前所未有的体检,是游客以前在城市里体验不到的自然景观、农味、土味。而不是城里四处可见的一个模式的高大上了,搞明白了这个问题,思路就扎根农活上面的策略变得清晰开阔了,满意度自然就跟着上去了,因为满意回头客也来了。

我觉得在做这一块的时候,农庄各方面不仅要有自己的特色且对本地乡土文化的挖掘和游客能的一个自制DIY也是一个重头戏,如《北京小汤山》&《洼里乡居楼》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其中给游客带来的,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村民对本地的乡土文化都有着一份独特的归属感,不仅要让大人留连忘返,还要让小孩子依依不舍、更要勾起老人久违的一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乡愁的亲切。可这些都可以体现到地方美食与当地历史文化相融合中。

在种植的瓜果蔬菜的采摘上保证品种得多样化与优质化,尽量延长它的一个采摘期,同时我们也要给孩子一片空间,给他们设计一些纯乡土文化的游戏,给他们一个前所未有的乡土文化童年的体验,包括让小孩与动物的一个零距离的接触,让他们给动物喂东西吃,实实在在的感受那一份童趣的所在。

对于自制DIY这一块,台湾的许多农场是做的非常成功的,我们在做之前,可以借鉴对比一下。

服务和体验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在说到体验的时候也已经说到了服务,服务其实像体验一样贯穿了农庄的所有项目,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服务方式让游客在农庄感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游客觉得到了农庄就像是到了家。切忌不要因为一时生意的火爆,让游客接待率超过农庄接待率的最大限度,而服务跟不上自毁农庄的标杆旗帜,为一时的小利而失信失节!这样,农庄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是很难再赢得回头客的,真正优品质的服务,是可以为农庄赢得很大程度上的回头客的。

因为自己的阅历与能力有限,缺少实践,只能谈点感想。我学的是农业专业,毕业后我将围绕实现我的农庄梦而努力,希望自己有成功的那一天。

我们给你帮助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