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的集成能力是我们的核心能力,我们受益于此,也可能受限于此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有人擅长做这个,有人擅长做那个,而在一个群体里,一个人所占据的位置,取决于他能做什么、他愿意做什么与群体需求、允许他做什么这四者之间的妥协。

在古时候,人们生活离不开铁器,官府也允许私人打铁。一个有打铁技术,也愿意从事打铁这个工作的人,开了一间打铁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技术越来越精湛,生意也越来越好,一传十十传百,这位铁匠就站住了脚跟,方圆十里都知道,要铁具,就找他。如果正好,这个地区就出产铁矿,品质还特别好,这位铁匠的成功起到了示范效应,引导建设了本地的铁匠产业。方圆几百里就都知道这个地方铁匠活做得好,那么,如果提到这个地区,所有人都会说,这个地方出铁匠。铁匠就成为这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小到个体是这样,大到团体、民族、国家也是如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内因是能力、意愿,外因是需求、机遇。

提起瑞士,我们会想到军刀、手表;提起德国,我们想到的是汽车、机床;提起日本,我们想到的是家电、摩托车;提起美国,我们想到的是航空航天、生物制药、信息技术;提起法国,我们想到的是香水、服装;提起英国,我们想到的是金融;提起荷兰,我们想到的是炙手可热的光刻机。
提起中国,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建成了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事实上的世界工厂。作为制造业大国,我们还擅长修桥、铺路、盖房子,我们在航天领域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与个体一样,形成一个国家的核心能力的内因是能干、愿意干,外因是有需求、有机遇。这四个因素凑在一起,经过长时间的迭代发展,才有可能形成这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集成能力。
外因的成因比较多,时代的需求和机遇很难控制,而内因的可控性很强,我们的能力、意愿和我们的认知、文化紧密相关。
德国人严谨,他们适合与机械打交道;美国人自由,思维发散,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强;法国人浪漫,善于联想,他们的文化创造能力很强;英国人老谋深算,他们适合设计金融产品;日本人认真,他们崇尚工匠精神,适合高端制造。
民族的文化特性决定了他们所擅长的和愿意做的,文化决定了内因的大部分。这些文化特点是他们发展出自己产业特色的内因。中国人具备的超强的集成能力,也是中国文化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中国人组织能力强并且成员遵守纪律。统一规划统一步调,才能组织更多的人力高效地完成大型工程。可以说,越守纪律,集成能力越强,就越能做更大规模的工程。纪律是集成能力的最基本保障。
其次,中国人特别勤奋。守纪律的民族很多,而同时又勤奋的民族就不多了,特别是在发展初期中国的人口红利发挥了规模化的成本优势,促成中国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站稳了中端制造业的位置。
人口多,吃苦耐劳,守纪律,遇上美国将中端制造业转移至国外的机遇,正好我们能干、愿意干,形成了我们超强的集成能力,这一切都得益于以上两个文化特点。
然而,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单纯获益,在外界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外因随之变化,集成能力有可能反转,成为我们发展的拖累。
我们整个工业底座都来自于西方,从设计分析软件到核心部件、核心材料、精密机床,还都掌握在西方公司手中。我们在这些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利用集成能力,发展自己的产业,而一旦经济衰退,全球化退潮,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无成可集”的局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发展原创能力,才能不受制于人,更好地发挥我们的集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