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世间有智慧的人不多,但自以为聪明的人不少

一、

这个世上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但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不少。

大多数人沉浸在自己主观愚昧的意识之中,以错误的结论定论世俗,再以愚昧的心思自以为是,最后导致自己沉浸在自以为是的得失标准之中,计较着不该计较的问题,痛苦着不该痛苦的琐碎。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些人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了自以为的防范准备,比如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是一般人所认为的聪明做法。但是一旦大的强盗来的时候,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他们还唯恐那些绳结、插闩和锁钥不够牢固呢。既然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做法,不就是给大盗做好积聚和准备吗?

庄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小偷和大盗的区别阐述了一个自认为聪明的世人,在自以为的层面所做出错误的做法,由此带来并不理想的结果。

这个道理不仅仅是停留于庄子口中,而是真实出现在生活之中,不管在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

比如春秋时期的晋国辅政大臣智伯,公然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最后引发了灭门之灾。

当时智伯打算吞并三家势力,于是向三家索要地盘,韩、魏两家因为顾及智伯的势利,就把有上万人口的土地献给智伯。

而赵襄子因为拒绝献地,智伯便对其发起进攻,赵襄子无奈退守晋阳。

而智伯就率领韩、魏,企图合并围攻晋阳,因为对阵三年时间久攻不下,最后还打算水淹晋阳。

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计策引起了韩、魏两家的疑心和不满,他们觉得今天智伯可以水淹赵襄子,明天可能也会水淹自己。

于是韩、魏两家和赵襄子一拍即合,三家约定里应外合,杀掉守护河堤的官吏,大水反灌了智伯的军队,并且同时向智伯的军队进攻。

当水灌智伯军队之后,韩、魏两家在侧翼夹击,当智伯被杀之后,他的全族也被诛杀。

智伯的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大多数人在欲望以及情绪的迷惑下,不仅看不清事物本质,反而会产生自以为是的妄论,最后造成的问题就是用错误的方式,带来更加糟糕的错误结果。

二、

在这个世界上,多数状态下存在的善恶对错,都不是本身客观的结果,而是由立场而形成的虚妄结论。

所以当一个人站在世俗的角度,对自己以为的事情自作聪明的同时,实际上事情存在的状态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重要,而生活本身的状态,自然也不会按照他以为的发展。

就好像在生活中很多人总在抱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是因为他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用一些愚昧笨拙的手段,企图主导客观规律的发展,最后的事实自然难以如愿,甚至会因为他的自以为是,使事物朝着更加糟糕的状态发展。

所以《道德经》之中才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叫做:绝圣弃智。

这里所说的“绝圣弃智”,并不是让我们真的放弃自己的头脑和智慧,而是放下自以为是的聪明。

就像我们开篇所说的一样:“大多数人并不是真的具备智慧,只是自以为聪明而已”。

当一个人沉浸在自以为是之中时,不仅仅是人生的错误,更是这个世界的糟糕的开端,因为多数人都没有客观衡量事物的正确观念,有的只是带着情绪和意识判定的结果,甚至是私心所直接主导的错误。

就像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聪明,但是他的聪明却没有以良知为结果,这样的聪明不仅给他个人,甚至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就是因为错误的意识所主导的结果。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的聪明不仅不是人生的幸运,反而是悲剧的根源。

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道理,就是从自己带着局限性的自以为是之中跳出来,跳到一个更大的角度,站在更大的角度看待当下的问题,才能释怀由当下的问题产生的纠葛和痛苦。

否则一生都沉浸于琐碎的得失之中,在自以为是的迷惑之下痛苦而不自知。

《庄子》之中曾多次提到一个与“大”有关的观点,或者说境界:不管是大葫芦,还是大到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

而目的,就是用这样“大”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主观意识之外的一个境界,用这样大的境界,使我们能够理解这个世界的客观性,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淡化自己局限之内的主观意识。

永远不要将自己以为的聪明,当做世界客观存在的真理,我们的认知离客观世界还差着许多个阶段。

既然理解不了世界,那就遵循世界,真正的理解顺其自然对人生的作用,当你能够理解得越多,痛苦就会越少,由有主观产生的错误也会随之减少,由此走向完全不一样的生命进程。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肯定不一样的人生。

(0)

相关推荐

  • 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撰写的读书联,这幅对联说明: A.凡是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都要努力 ...

  • 世界方阵|| 韩登俊:死亡(外一首)

    死亡 文/韩登俊 死亡,不是一种威胁,也不是一种结束. 遵循自然的规律,便是新的开始. 害怕,一种有意识的逃避. 恐惧,一种自私的挽留. 短暂的的生命,一种无意识的怒放. 那么自然,被意识赞美. 自私 ...

  • 三家分晋后三国又归于晋,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图/网络 侵删 三家分晋,是指魏.赵.韩三家瓜分晋国事件."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经过春秋数百年战乱纷争,曾经称霸 ...

  • 三家分晋,智伯瑶水淹晋阳反被淹,战国时代开启

    晏子 晋国衰落,封建社会萌芽 晋国到晋景公时,国力开始衰退,晋国六卿逐渐强大,把持朝政.,其中,以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最为强大,兼并大量土地,形成了最早的地主阶级,出现了雇农阶层,封建社会逐步萌芽. ...

  • 人生的福祸状态,取决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一. 一个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事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更好的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就是因为他对这个问题了解得不够充分,或者不够客观,在认识问题的时候更掺杂了自己的主观偏见,这样造 ...

  • 论语漫言‖005.观过知人

    论语漫言|005.观过知人 人都会犯错误,所以,从对待错误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度.器量,气度.器量又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语出 ...

  • 生存的智慧:人生实苦,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善待自己

    唐若心学原创作品,违者必究 每个人活着都会有自己的执念,当执念在心里生根发芽后,就会变成一种偏执,越是得不到的就越会想方设法得到.但是这其中我们都往往忽略了,过程中忘记善待自己而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与这 ...

  • 练拳的这个奥秘,世间能达到的人不超5%

    每一位练太极拳的人在开始的时候都不可避免的在用拙力.这当然就违背了[用意不用力]的练法要求. 对于拙力,过去太极拳们通常的解释就是笨力,过于用力.我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用过这样的解释,可还是觉得不好让初 ...

  • 庄子的脱俗智慧: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永远坚定

    人活在世界上,从气而来,气散而归,回到天地之间,生命就是如此简单. 你把握住中间这段时间,从身到心再到精神层次跟"道"的结合,让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喜悦,都有快乐,这就是庄子的真正用意 ...

  • 做事目的性不强不如不做。智慧的人不做无用...

    做事目的性不强不如不做. 智慧的人不做无用的事,蠢人天天只会做无用的事.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可很多人还在浪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聪明人,都是利用一切的时间赚钱和让自己变的更.他们做一切事都是有 ...

  • 庄子的人生智慧:“凡外重者内拙”,“形全精复”,醍醐灌顶!

    庄子的人生智慧:“凡外重者内拙”,“形全精复”,醍醐灌顶!

  • 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不管学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 中文有一句俗语:"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 ...

  • 跟庄子学人生智慧:《庄子·达生》这一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德哲学>这本书.前面我们讲了,道德哲学分为三个领域: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而在规范伦理学中,有8种道德判断的工具,它们分别是:直觉主 ...

  • 智慧的人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每个人精力有限,谁也不是万能钥匙,什么门都可以打开.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如来佛祖可谓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即使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但他依然跑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但如果你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