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亚东县古汝村:神女峰下安居乐业奔小康

亚东县堆纳乡古汝村全景。扎西顿珠 摄

  多庆湖畔,神女峰下,坐落着一个崭新的村庄,这里的群众有车子、有房子、有路子,正昂首走在小康大道上,这就是亚东县堆纳乡古汝村。

  古汝村是亚东县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缩影。近年来,亚东县大力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层层压实责任,做好房屋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让边境群众有房住、会发展、能致富。

  致富路上有“法宝”

  行走在古汝村,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都停放着各种车辆,三轮车摩托车穿梭在村庄整洁干净的水泥路上,五星红旗在一幢幢二层小楼楼顶迎风招展。

  今年30岁的白玛顿珠是村里有名的老板,更是一个靠勤劳双手增收致富的奋斗者。他借着党的好政策的东风,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如今身价三百万元的老板。

  初见他时,白玛顿珠正在清洗自家的车子。黝黑的脸庞、灿烂的微笑、乐于交流,这是白玛顿珠给人的第一印象。

  12岁那年,白玛顿珠的父亲去世,整个家庭一下失去了顶梁柱。作为家中长子,白玛顿珠小小年纪便意识到照顾母亲和兄弟的责任落在了自己的肩上。

  2014年,白玛顿珠东拼西凑了一万元,买了一辆二手翻斗车。通过跑运输,几个月便把买车的钱赚了回来。白玛顿珠说:“我至今还记得,母亲第一次拿到我挣的钱时热泪盈眶的样子。”

  有了这次赚钱的经验,白玛顿珠跑运输的生意越做越大。2015年,他通过向银行贷款,凑齐20万元买了一辆大型运输车,到附近的工地上跑运输。

  就在此时,他听闻古汝村要建设边境小康村的消息。对商机敏感的他知道机会来了,便提前办齐了开砂场的所有手续。2015年,古汝村开始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对砂石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白玛顿珠主动找到工程负责人,与他们沟通。通过砂石质量检测,白玛顿珠的砂石场产出的砂石完全符合要求,施工方便把建筑所用的砂石料承包给了他。这一年,白玛顿珠赚了40万元,并吸纳了村里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2017年,古汝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全面启动。作为村中致富能手,白玛顿珠一边与项目负责人沟通,统计用工需求;一边组织村民打工。截至2019年底,在小康村建设项目中,古汝村村民投工投劳收入达到200万元。

  在古汝村和白玛顿珠一样,靠着跑运输、揽项目增收致富的人还有不少。

  如今,古汝村有1辆挖掘机,6辆装载机,4台大型运输车……这些设备不仅成为古汝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也承载着他们的小康梦。

  住房变迁生活美

  “我是幸运的,生活在盛世,住着这么好的房子,儿孙满堂,这一切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带来的!”65岁的石达卓玛感激地说。

  石达卓玛是土生土长的古汝村人。

  “1982年,我们一家在邻里的帮助下,建了一座小房子。”石达卓玛介绍她记忆中的第一代房子,那是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只有约24平方米,家里几口人挤在一起,吃住生活都在一间房屋,而且房子采光不好,还时常漏雨。

  走出村子,在不远处的山脚下,看到了古汝村的第二代住房。因正在拆迁,旧房已是面目全非。虽是如此,但不难看出曾经用土坯垒起的二层楼房风雨经年后已显破败。

  2008年,得益于安居工程项目建设,石达卓玛和其他群众一样建起了两层土坯藏式楼房,住宿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盖这个房子,国家补助了1.5万元。我坐车到亚东县选材料,然后请邻居帮忙,忙了一个月才建起来。”石达卓玛说,“可惜后来被地震震坏了,当时特别难受。”

  没过多久,乡里来了干部,统计全村房屋受损情况,房屋受损的能拿到国家补贴。石达卓玛一家拿到1.9万元的房屋维修补贴,对房屋两角进行了加固维修。

  2017年,古汝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全面启动。石达卓玛自筹10万元,国家投资45万元,建起了如今的别墅式院落,面积达220平方米。这是石达卓玛的第三代住房。

  说起如今这套房子,石达卓玛自豪地说:“房子全部采用装配式钢架结构,所有构件均由工厂制作好后运到现场拼接安装的,安全可靠!”

  如今,古汝村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全村75户全部住进了装配式钢架结构的藏式院落,实现人畜分离,生活更加有保障。

  思路一变气象新

  古汝村位于多庆湖畔,日亚公路边,区位优势明显,发展产业具有显著优势。但长期以来,全村人基本只靠放牧来维持生活。

  谈起曾经的生活,古汝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告诉记者:“那是既浪费劳力,效率也不高的传统放牧方式,经济效益低。”

  2016年,亚东县政府投资1200万元在古汝村建立了岗巴羊养殖基地,并于同年注册成立了卡吉岗巴羊养殖合作社。经过近4年的发展,目前合作社已初具规模。

  一开始,很多村民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不愿加入合作社。面对困难,拉巴次仁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打消了村民的疑虑,纷纷加入合作社。

  2017年,古汝村通过适龄羊抵价入股方式,将全村羊羔由合作社集中管理、统一销售,彻底改变传统“小”而“散”的养殖方式。依托亚东县农业农村局人工种草项目,合作社每年人工种草1000余亩,亩产鲜草800斤,有效减轻了冬季牧场压力,提高了岗巴羊抵御冬季严寒天气能力。

  2019年,卡吉岗巴羊养殖合作社销售总收入增长到250余万元,农牧民群众分红85万元,每户社员分红2500元;古汝村年总收入7616077元,年人均收入15186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300元。

  除了发展产业,在村“两委”班子的不断宣传引导下,古汝村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大转变。建档立卡贫困户次平一家树立起再难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把小孩都送进了学校,并给他们提供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条件……

  如今,古汝村已是业旺、景美、人欢乐的边境小康村,这里的群众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稳。

(0)

相关推荐

  • 盘点中国10大名村

    原创旅游风物志2021-03-08 15:18:00 旅游风物志,揽四海胜景,博人间风华. 盘点中国10大名村,每一个村都独一无二,有你家乡吗?(排名不分先后) 1.华西村(江苏) 说起华西村,几乎无 ...

  • 洞朗地区第一村——庞达村

    今年,我国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的洞朗地区发生了一件大喜事:当地历史上的第一个行政村--庞达村成立了,第一批常住居民也喜迁新居. 洞朗地区第一村--庞达村的地理位置图 自古以来,中国西藏的牧民们就在洞朗地 ...

  • 【冯牧】摩梭人的家乡

    泸沽湖美景(叶紫2021年3月摄) 刚刚渡过咆哮的金沙江,进入层峦叠嶂的小凉山地区,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向北行进,为的是早日到达泸沽湖,去探访一下居住在云南西北山区的一个古老的.人数不多的民族--摩梭人. ...

  • 韩万基||故乡纪事

    [2020年第294期]  故乡纪事 文 \ 韩万基 一 党和政府爱人民, 筑堤开地很光荣. 虽然风景都打完, 今日变成小康村.   二 昔日风景村, 今日蔬菜点. 唯有共产党, 沙滩变良田.   三 ...

  • 三看古汝村:有车有房有路子

    帕里神女峰屹立不倒,美丽的多庆湖波纹依旧,沧桑的"曲美雄谷"见证历史的步伐.多庆湖畔,神山脚下,坐落着崭新的村庄,他们有车子.有房子.有路子,昂首走在小康大道,这就是日喀则市亚东县 ...

  • 西藏 堆龙德庆县桑木村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桑木村,在拉萨市郊,拉萨河畔,有三百三十户,一千三百七十人,耕地二千九百亩,粮食亩产平均七百五十斤.2002开始办旅游,年接待五,六千游客.2006年通车后,每年游客二万多,村里七 ...

  • 【产业扶贫36计】金罗镇新开寺村:树上开花 产业发展奔小康

    树上开花 产业发展奔小康 --金罗镇新开寺村产业扶贫模式 金罗镇新开寺村由原石龟山村.伍家铺村合并而成,共有986户,总人口3918人,全村总面积15.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80亩.旱地面积580 ...

  • 西藏定结县陈塘沟+亚东县亚东沟八日自驾导航路线

    本路线适合拉萨出发,到定结县陈塘沟和亚东县亚东沟的八日自驾旅行,将沿途的关键点和路口都做了精确的标注,并推荐住宿的宾馆酒店,利用手机或其他导航设备可以实时.准确地定位和导航.有了本路线,即使你一个人. ...

  • 广东海洋大学返乡实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行与思|大埔县|北塘村|西河镇|梅州|文创产品|社会主义新...

    一.观家乡变化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探索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一行人首先来到了大埔西河镇北塘村,在这里尽情欣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光.架一座九曲桥于暂时沉睡的莲塘之上,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山西省---河曲旧县古村

    旧县村东口的牌坊 当你遍游祖国名山大川 .古刹胜迹,来到晋北黄土高原,长城与黄河在这里交汇,你会被这样一幅长卷般的画面吸引:碧蓝的天幕下,白云如絮,一座形如凤凰展翅的古城墙环抱一古村落横亘在高岗上奕 ...

  • 【汝州最美地名】牛家庄,汝州塔山下原生态古村落

    古村落,一个能够驻留时光的地方: 古村落,一个寄托着无数人乡愁的地方: 古村落,一个走在消逝边缘的地方-- 年轻人们带着拼搏的梦想都义无反顾离开了,老人们却还执着地守护着这方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地.改造 ...

  • 藤县濛江镇古厚村清代诗人陈僴诗选

    陈僴(1740-1792),藤县随化里欧村 (今属濛江镇古厚村独洲组) 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科十一名举人,辛丑科挑二等以教谕衔,借补平乐府昭平县训导,旋调东兰学正,俸满提陞直隶省正定府元氏 ...

  • 中国古村落【113】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田庄村

    中国古村落【113】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田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