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宋搨保母帖全卷》《中秋帖》高清图欣赏

东晋书画家王献之,生于344年,故于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他是东晋外戚大臣,也是一名书画家。他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又是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还是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344-386年)

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号称"大令")等职,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文(晋安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无子,过继侄子王静之为嗣。晋安帝继位,凭借女儿王神爱成为皇后,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藏研网分享一则王献之《宋搨保母帖全卷》高清大图请您赏析

点击下方链接或搜索 藏研 直达高清大图赏鉴

王献之《宋搨保母帖全卷》

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

王献之《宋搨保母帖全卷》局部图
王献之《宋搨保母帖全卷》局部图
王献之《宋搨保母帖全卷》局部图
王献之《宋搨保母帖全卷》局部图
王献之《宋搨保母帖全卷》局部图

藏研网再分享一则王献之《中秋帖》高清大图请您赏析

点击下方链接或搜索 藏研 直达高清大图赏鉴

王献之《中秋帖》

  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并评其真书第四、行书第二、章草第一、草书第三,与其飞白书都为神品,他的八分书则被列为能品。庾肩吾《书品》将王献之的书法定为上中品,而盛熙明在《法书考》中则将其书法列为上品。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图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图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图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图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图

王献之用心细致的学习书法,他和他的父亲父王羲之被世人并称"二王",他拥有"小圣"之称。也正如李志敏评价他:"王献之和父亲王羲之今草大成,高韵深情,百代服膺"。 他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被世人并称"书中四贤"。在张怀瓘的《书诂》中被评为"第一等"。 他擅长作画,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被评为"中品下"。

本文转载于 南三大叔发布于藏研app

https://h5.cangyan.com/?#/pages/content/details_Release?id=551&type=article&shareWx=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