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滞涨!中国平安,中国核心资产,保险绝对龙头,究竟怎么了?

点赞了的2021发财,关注的年年发大财!

作为中国的核心资产之一,中国平安显然辜负了2019至今的行情,可以说,2019年至今,一直在横盘,一边是沪深300破历史新高,一边是创业板破3400点,平安说,嗯?关我毛事。

如果相比其他中国核心资产的行业龙头,中国平安是绝对的严重滞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平安近两年如此萎靡不振呢?

平安业绩持续承压

咋一看,平安近些年的业绩很好,营收、净利润一直在增长,尤其2019年,营收同比增长近20%,净利润增长超39%,作为一家万亿级别的巨无霸,还能实现如此高速的增长,难道不该加个鸡腿么?为什么会说平安业绩持续承压呢?

其实,之前一直在强调,看保险、银行、地产,不能简单看营收利润,这些数据都是假的,因为他们带有相当高的杠杆,稍微调几个数字,自然是利润想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

回到平安身上,甭管他近些年怎么讲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他的本质还在做保险,因此保费的收入才是衡量公司业绩好坏的标准。

自2018年开始,公司的新单保费及NBV就在下降,在持续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NBV。

NBV是保险行业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每新增加一块钱保费对公司净利润的价值贡献。

因为保险行业,是先收钱,后赔付的,这个“后”可能会延期很多年,但在会计上,只要合同没有到期保险公司都没有办法确认为利润,所以,用利润这玩意儿来看保险公司是非常不靠谱的,所以有NBV、内含价值等指标来衡量保险公司。

平安的根本问题

不难发现,2017年及之前,平安的发展都是红红火火,在那几年里,公司的新单及NBV增速基本维持在 30% 以上。咱们从股价走势就能看出来,2017年一年,平安就翻了一倍多,这么大体量还能涨这么多,足见市场对他的偏爱。

但基本所有发展过快的公司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步子太大扯到蛋,平安也不例外。

这么多年持续高增长,造成公司一线的保险代理人质量非常差,不难发现,中国平安永远在招人,几乎没有什么准入门槛、学历要求、从业经历,是个人,去了,就可以入职,几天入职培训,就可以开干。

绝大多数新人的人生第一单都是自己买或者杀熟。

这样的例子,网上数不胜数,也不多言了。当然不止平安一家,事实上,整个行业都面临这个问题,那就是行业发展太快,一线人员资质太差,保险业混乱不堪。

越来越多质量非常差的代理人涌入行业,不仅使得当今社会对这个职业存在偏见,而且越发不信任他们,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什么信息网上都有,投保的人趋于理性,怎么会相信这些“忽悠”?

这更是一个恶性循环,让想要在里面深耕的“正经人”也很难赚到钱。一份保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在今天的中国,保险代理人一年内的留存率不足50%,很多企业甚至第一年人员留存率不足20%。

也就是说,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以牺牲全行业的未来达成的,我们看看平安的一线保险代理人,不难发现,其数量一直在下降,从 18Q3 的巅峰 143.0 万人降到 20Q3 的 104.8 万人,降幅达 26.7%。一线卖保险的人都在不断下降,新单保费自然就高不起来了。

当然,这里面当然有公司主动出清的结果,但更关键的是整个行业的问题,使得公司很难招到人。即便招到,也很难留得住。

因此,平安从2018年开始改革,2018、19年就已经在尝试代理人红利了,甚至在2020年8月更新基本法,旨在留住新人,并且让他们收入越来越高,让他们爱上自己的职业。

比如,将新人津贴由 12 个月延长至 18 个月,优才晋升新增万元奖励等,希望能帮助新人渡过刚入行的这段时期,并且让代理人整体质量能有所提高,最终使得单个代理人能够卖更多更高价值的产品,创造更多的利润。

平安未来可期

其实,不能说是平安遇到了问题,应该说这是整个保险行业都存在的问题,所以近些年,大家把保险同银行、地产合在一起,并称三傻。

但其实,保险不该和银行、地产放到一起的,如果说后两者是传统行业,有天花板,那么保险可不是,中国的保险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保险行业的发展规律是,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后,保费就会大规模增长,如果跨过1万美元,那更不得了,保险密度和深度都会增加,也就是全社会购买的人更多、掏的钱也更多。

咱们现在的人均GDP早就上来了,但不论是保险密度还是深度都非常差,大约和美国19世纪的水平相当。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国的保险行业大有可为,只是整个行业需要“重塑”一遍。

而所长认为,平安是具备这个实力将行业“重塑”一遍的,换个别的公司,就真是够呛了,也别指望什么新公司可以搞个行业颠覆(牌照就是一道过不去的坎),没在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很容易踩坑,比如“瓜子二手车”,当初他口号喊得多响:“不让中间商赚差价”。现在呢,现在他已经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为什么举二手车的例子,因为,他和保险行业的底层乱象可谓一毛一样,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职业,社会对他们也有偏见,里面一堆骗子,坑别人的同时也坑了自己。

这里面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瓜子二手车的创始人,没有在这个行业深耕,他对这个行业没有深刻的洞察和认知,没能找到一套合适的模式来改变行业的游戏规则。

业内的问题,只能由业内能自己解决。就好比,贝壳,是出自链家创始人左辉之手一样。

而平安,他是具备这个实力的,而且他也深刻的意识到行业问题所在,除了进行一系列的绩效改革之外,公司运用了系列技术手段为他们进行赋能。

比如,在引进新员工方面,构建动态的“人员画像+关键特征+筛选流程”循环体系,识别准增员,优选代理人;培训方面,构建线上培训模式,个性化课程推荐与全方位管控效果;营销层面,智能识别客户需求,构建客户画像,精准营销; 留存及管理方面,动态规划代理人发展路径,综合金融助力代理人收入提升。

一个非常好的点在于,当同行保险代理人平均收入只有2-3k时,平安能达到6-7k,并且收入结构中非寿险占比持续提升,2020H1已达到代理人收入的 17.2%。

写在最后

平安的变革从2018年便开始一直到现在,按照管理层的预期,今年便能看到显著的效果。

当然啦,公司是不是嘴炮,我们后续需要关注几个核心的指标,一是保险代理人的数量是否开始企稳并且稳定增长,二便是代理人的整体收入情况。

一旦这两项指标开始反转,那么,平安真正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从现在开始,是可以考虑逐步布局中国平安了。毕竟以它的底蕴,走出泥坑的概率是非常大的,而相比其他中国核心资产,它这两年明显滞涨,一旦走出泥坑,潜在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

近期盘面上有强烈的回暖迹象,目前还在低位试探,根据机构一致业绩预期,28只股票今年净利同比增长会超过50倍,近30只股票净利有望实现10倍增长。其中有不少受政策支持和利好刺激的科技股,披露了一季报业绩预期,全数业绩向好。已经率先走出亮眼行情,这些个股都是科技蓝筹的“种子选手”。
现在正值一季报业绩披露时期,业绩超预期的个股或将成为年前市场总龙头,有核心技术,又有市场需求,同时个股业绩爆发式增长,在当前形势下,潜力龙头地位非常稳固!
所以,从100多只核心科技个股中,精选了一份“顶级科技蓝筹”名单,其中,3只潜力股一季报业绩超预期,值得长期持有“躺赢”。审核原因,需要可以在✔.(✘)☛c yn 9⑨36。投资理念:不做多选题,不开超市,力求精准!尊重技术!重视市场!

不要用你的兴趣、爱好挑战别人的专业。认知不同,观点、结果注定不同,有时也没法解释,最好的方式是,你坚持你的我坚持我的,没有对错,每个人只能赚自己认知范围之内的收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