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二 ◎珍宝部十一

(0)

相关推荐

  • 铜境的价格,铜境的鉴定方法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镜便已经出现了,很多镜子不仅仅有使用价值,还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因为镜子的背面,通常是刻有浮雕花纹的.厚实一点的镜子边缘平整,后面会用浅浮雕,高浮雕和镂空浮雕等技艺制作成蟠虺纹样 ...

  • 绝世青铜境,精彩!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贵 族的审美需求也在逐步提高,因而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样式单一的铜镜,这也促成了铜镜多样化发展的必然性. 铜镜是青铜文明的代表器物,可以说,它的一面是历史,另外一面表现的就是艺术.如 ...

  • 民间故事:金银笋

    传说从前的金银山连草也不长,金山,银山两座山头光秃秃的,只住着一户看山的年轻夫妻俩.后生熬不住山沟穷,一心想有一天能发大财,远走高飞,因此常常唉声叹气,祈求山神显灵,那怕让他捡个小元宝也好. 一天,后 ...

  • 古铜镜,价值超出想象

    春秋战国至唐五代铜镜表面的包浆基本上有六种.1.表面呈黑漆色者,俗称"黑漆古"主要出土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黑漆古镜表面两面漆黑发亮,没有或很少锈迹,常隐约可见人影,十分可心.2 ...

  • 青铜境分辨

    中国古代最早用于照面的器具叫"水鉴",就是用瓦或者青铜制成水盆,以水照面.铜镜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但由于青铜本身的珍贵,所以很长时间内并非民用,仅被用于祭祀等特殊场合.到了战 ...

  • 看看你了解的唐代金银器知识,是真的吗?

    金银器作为外来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唐文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9世纪唐朝敬宗皇帝两次向浙西索要金银器物,所需银竟达二万二千四百余两,金一百三十两,数目惊人;王播任淮南节度 ...

  • 古人“点石成金”点出了什么

    古人"点石成金"点出了什么       "点石成金"作为美谈传说,总是联系着神仙逸士,或是我们在明清小说里常常见到的,被借以讽刺那些闲极无聊,做着金钱美梦的俗不 ...

  •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 ◎布帛部二

    ○锦 <说文>曰:锦,襄邑织文也. <释名>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制字"帛"与"金"也. <礼记·王制>曰: ...

  • 太平御览卷五百一十二 ◎宗亲部二

    ○伯叔 <释名>曰:伯,把也,把持家政也.父弟为仲:仲,中也,位在中也.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叔父之弟曰季:季,癸也.甲乙之次,癸在下也. <说文>曰:伯,长也. < ...

  • 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二 ◎服用部十四

    ○熨斗 <通俗文>曰:火斗曰熨. <帝王世纪>曰:纣欲重刑,乃先作大熨斗,以火爇之,使人举不能胜,辄烂手,与妲己为戏笑. <魏末传>曰:优人欲使幼帝取大将军昭昌熨斗 ...

  •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六 ◎布帛部三

    ○罗 <释名>曰:罗,文罗疏也.纚,筛也,粗可以筛物也. <魏文帝诏>曰:江东为葛,宁比罗纨绮縠? <魏志>曰:自公侯已下,大夫以上,皆服绫.锦.罗.绮.金缕之物. ...

  •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八 ◎布帛部五

    ○缣 <说文>曰:缣,并丝缯也. <释名>曰:缣,兼也,其丝细致,数兼於绢.染缣五色,细且致,不漏水也. <续汉书>曰:张奂少立志节.董卓慕之,使其兄遗缣百匹.奂恶 ...

  •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九 ◎布帛部六

    ○绵 <说文>曰:纩,絮缊也. <礼记·玉藻>曰:纩为茧,缊为袍.(衣也,著之异名也.纩,谓今之新绵也.缊,谓今纩及旧絮也.) 又<丧大记>曰:属纩以俟绝气.(纩, ...

  • 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二 ◎百谷部六

    ○黍 <尚书·君陈>曰: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盘庚>曰:若农不服田亩,罔有黍稷. <尚书大传>曰:夏昏火中, ...

  • 太平御览卷九百一十二 ◎兽部二十四

    ○狸 <尔雅>曰:狸,子〈豸隶〉.(余至切.) <说文>曰:狸,伏什蘙. <礼>曰:狸首之班然. 又曰:狸去正脊. <魏志>曰:清河令徐李龙使人猎,令管 ...

  • 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八 ◎服用部二十

    ○笄 <释名>曰:笄,系也,所以拘冠,使不坠也. <三礼图>曰:笄,簪也.士以骨,大夫以象.<诗>曰: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副,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珈,笄饰之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