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优昙花诗 纪念饶宗颐

优昙花诗
饶宗颐
序曰:优昙花,锡兰产,余家植两株,月夜花放,及晨而萎,家人伤之。因取荣悴焉定之理,为以释其意焉。

异域有奇卉,托兹园池旁,
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
岂伊冰玉质,无意狎群芳,
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大苍。
大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
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
千载未足修,转瞬距为逼,
达人解其会,葆此恒安息。
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

优昙花,俗称昙花,也称"月下待友"、"月下美人",为多年生常绿肉质植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及斯里兰卡(又称锡兰)。花白色,达20多瓣,极富香气。遗憾的是,昙花深夜开放、翌晨凋萎,观赏期只有几个小时,人们只有牺牲睡眠,才能欣赏到它那动人艳丽姿态,故有"昙花一现"的典故。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饶先生的父亲在家中排行第三,名宝璇,字纯钩,后改锷,号钝鹿,又号兹园居士。

一代学宗饶宗颐饶宗颐教授是"当今集学术和艺术于一身的一代英才",他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 "书画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壳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1917年出生于广东潮安,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岁。被誉为“通儒”、“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
饶宗颐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从世界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本民族文化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他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道路,采用的治学方法却有异于传统,因而才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他的标新立异,首先源于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次是以自己的中华文化之心去深刻理解和感受各不同文化的差异。饶宗颐跳开中国看中国,所以对"国学"、"国学大师"等提法都有保留。他说,国学就是本国的文化,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的文化,把中华文化称为国学,放到世界上就不通了,因此主张称"汉学"或"华学"更准确。他于1995年创办以中文为媒介的大型国际性学报《华学》并自任主编,由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及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至今已出版8期。
饶宗颐博学多才,达古通今,学贯东西。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其巨著《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册,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钱钟书称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饶宗颐是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大师,学术界称饶宗颐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亚洲文化的骄傲”。
附:
西势竹叶肥大,晋嘉于甘露寺泼墨写之,图成因题(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显示自动注释
暮雨催诗急,江风拂我衣。山寒人自瘦,地暖竹能肥。
润叶和甘露,疏钟隐翠微。随缘有墨戏,不必更言归。
附:谢晋嘉和作
与宗颐甫自西势归,复同访甘露寺,僧仁空出纸笔索诗画以贻仁闻上人。为写一竿,宗颐诗立成,用次其韵
梵宇留行迹,车尘尚满衣。川原涵雨湿,竹树入春肥。
绘事惭高雅,诗心际隐微。萧然勿忘我,寂坐待僧归。
偶作示诸生(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更试为君唱,云山韶濩音。芳洲搴杜若,幽涧浴胎禽。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天风吹海雨,欲鼓伯牙琴。
七言律诗
锡兰官舍临湖晚兴三首 其一(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蛮乡三月倦生涯,莫把山川比永嘉。树密繁荫亏冷月,天长远水入流霞。
昏黄人有缠绵意,虚白波生顷刻花。稍欲沈吟同泽畔,微风时与动窗纱。
夜访吴哥窟(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曲径江通欸乃村,冲寒何事叩重门。疑云成阵蛙争鼓,残月无声犬吠昏。
荇藻陂池悲寂寞,龙蛇山泽想军屯。塔铃不语今何世,聊欲寻诗石尚温。
注:安南郑怀德艮斋诗集有真腊行,自注:“高锦国西南荒山中帝释寺,为古佛坐化处。行一日程至一古城,其宫殿烂庑,皆白石雕琢,光莹精巧。”此诗作于丙午(即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为吴哥窟早期史料,时尚未鞠为茂草也。
宵游Bayon宫(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面面庄严孰化成,庙如老将树如兵。嵯峨遥夜秋为厉,澒洞苍烟月渐生。
剩有鸱枭供夕食,更无熠耀作宵行。迷阳忽蹈文身地,唤起荒凉万古情。
哥里益(Bernard P. Groslier)教授掌安哥窟重建之责,余笑谓君真神庙之毗湿奴(Vishnu)矣。媵之以诗(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到此休惊九折魂,江流石转斡乾坤。凿山绩可追神禹,呵壁辞应待屈原。
老屋数间权作主,平湖千里识真源。蛮夷大长今何在,无复深山叫夜猿。
五言绝句
发 Frejus 用入南城韵(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五言绝句 押屋韵
此心如白纸,五色休迷目。乘化看云飞,酣眠乐水宿。
七言绝句
印度洋机中作(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覃韵
色相空中许我参,试将金翅与图南。日灯禅炬堪回向,坐觉秋云起夕岚。
孟买苦热(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尤韵
仿佛当前截众流,宝车香象许同游。夏云犹覆三摩地,火里新荷欲出头。
望海(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搅乱波心有绿蘋,飞鸢跕跕正愁人。路遥且泼清明眼①,不用拈花已觉春。
按:① 楞严经:“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达儭车中(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去去荒丘路艰险,征车朝发晚知还。精蓝如鸽今谁问,独向青林觅黑山。
注:法显佛国记:“达儭国大石山有五重,其第五层为鸽形,此土丘荒,无人民居。”又云:“达儭国幽险,道路艰难。”大唐西域记书此于憍萨罗国(Kosala)之跋逻末罗耆釐山(Bhramara Girl)夹注唐云黑峰,高丽本则作黑蜂。此精蓝今不知所在。印度中南部今概称为达儭,梵语Daksina义指南方,今作Deccan,较法显所指更为广泛矣(参看R.C.Bhandarkar:History of Deccan)。
康海里(Kanheri)古窟二首(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冬韵
望中寻尺尽松枞,似刃群山不露锋。有洞无僧伤眇漠,空村回首白云封。
其二(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日午点灯可得看,荆林谷碣草漫漫。扶篱摸壁真无谓,踏断江声到晚寒。
恒河口乞食如昔,书以志慨(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元韵
人情尽说了生死,乞食何因叩鬼门。菜色两行连彼岸,情根难断况愁根。
阿育王窣堵波下作(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婆罗谜碣忍摩挲,佛国沧桑感独多。我亦持篮求一卖①,秋风晓日渡恒河。
按:① 方密之药地和尚自言:“我乃持破竹篮向鬼门关求卖耳。”
晨过鹿野苑二首(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沈沈晓雾忒无明,断垄云低未放晴。谁复拈花空色相,只馀幽鸟落寒声。
其二(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旧苑依稀隔野烟,残僧来此拜啼鹃。迦维古国休重赋,托钵风前自可怜。
按:(时有黄衣和尚来此参拜。) 注:梁有迦维国赋二卷,晋右军行恭军虞千纪撰,已亡,隋书经籍志只存其名。
初抵锡兰(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暂劳微雨洗征尘,万里波涛一叶身。吹暖海风秋似夏,不妨笼袖作骄民。
锡兰官舍临湖晚兴三首 其二(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天上银河未筑桥,水风人影共萧寥。此生合向荒村老,独对孤灯听夜潮。
其三(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侵韵
诗心剩共秋争怯,客泪还同海竞深。久惯天涯住亦得,涛声偏向耳边侵。
初到真腊(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天留荒殿缀人间,鸦路苍苍万木攒。偶见竹喧归浣女,小桥流水暮云闲。
孟德勒陟古刹远眺八莫二首(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鱼韵
铺成玉砌胜琼琚,山影秋林一带疏。目极金沙犹咫尺,可无父老忆相如。
其二(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当年市马屡驮经①,叱驭王尊事远征。日落山城乌鹊噪,传烽万里塞云横。
按:① 宋史兵志:“乾道间大理以马易经、文选、三史、初学记、释典。”
Phnom Bakheng 道中(民国末当代初·饶宗颐)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漫道穷山似铁围,千回百匝阻将归。疏林古道秋如许,收拾残阳上客衣。
注:越语Phnom为山,此庙建于山巅,俯视千里,自基至顶共七层,四周建塔凡一百八,今多倾圯。视其一方,塔之为数悉三十三,论者因谓即仿苏迷庐规制,Filliozat教授说。
更多精彩,敬请扫码关注:大别山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