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陆澧》唐·张九龄
相关推荐
-
解读张九龄《答陆澧》:独家发现,零差评的帅哥宰相,居然腿脚有毛病
读张九龄的历史,发现他一生中有三个贵人,一是曾任广州刺史的王方庆,张九龄在13岁时给王刺史写了封信,这位王刺史居然在百忙中回了信,夸赞少年的张九龄"此子必能致远",这相当于省委书记 ...
-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020\12\27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小诗里的雪夜,那么冷,那么美! "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偶然间读到一首小诗, 关于好友间喝酒的. 有位叫陆澧的隐士,春天酿了 ...
-
唐诗解读——孟浩然之《留别王侍御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与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注: 当路:有权势.身处要职的人. 索寞:寂寞,失意的样子. 扉:门. 解读: 该诗又名< ...
-
九首唐诗、九幅书法作品(行书)集中分享
九首唐诗、九幅书法作品(行书)集中分享
-
绿蚁醅酒,红泥火炉 八首温暖诗词: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风雨交加的夜里写的一首诗.屋外风吹雨打,寒风瑟瑟.屋内却别有一番天地,温 ...
-
古诗词日历 | 王维《送别》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请您下马来饮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您想去往何处? 您说因为才华得不到施展,想要回乡隐居在南山旁. 尽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的白云绵延不尽,悠悠飘荡. 注释 ...
-
李升华七律诗 会友
会友 凛里惊闻腊鼓催,灵空隐隐动春雷. 时当竹友正孤寂,忽见梅兄竟返回. 乘兴三斟松叶酒,纵情一饮夜光杯. 昨天有想今天聚,谁说相思似寸灰? [注释]读唐李商隐<无题四首>其二,依韵而咏别 ...
-
唐诗鉴赏-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 ...
-
唐诗鉴赏-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赏析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 ...
-
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墨缘书
-
王维《竹里馆》、李商隐《北青萝》、唐·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唐·韩翃《同题仙游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中很能治愈人心的六首诗,如果累了,就读一读吧!
诗词中很能治愈人心的六首诗,如果累了,就读一读吧! 越来越多的人提到治愈这个词. 人生原来太多艰难,我们总是需要治愈自己的心情,重新出发. 有的人被美食治愈,有的人被音乐治愈,还有的人被诗词治愈. 诗 ...
-
《感遇十二首(七)·江南有丹橘》唐·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七)·江南有丹橘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译文]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 ...
-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 ...
-
唐代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完善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晶莹洁净.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 ...
-
读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知兰桂之芬芳,识诗人之高洁
读散文.小说,是对社会和生活的纵深探索:读诗词歌赋,是在诗人创造的意象里,对其生命做一次访问.这访问是驰骋想象链接八荒地拜谒,亦或是游走于红尘往事之旅的一次灵魂升华.拜读唐.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 ...
-
【書寫經典】第156期,書寫張九齡(唐)《感遇十二首其一》
[書寫經典]第156期,書寫張九齡(唐)<感遇十二首其一>."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爲佳節.誰知林栖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本期參加 ...
-
唐诗解读——张九龄之《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解读: 沈德潜认为所谓感遇即"感于心,因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与感知遇意自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