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终南偶遇,无心恰恰用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终南山,自古出隐士,西安市南。
过,拜访之意。
斛斯山人,隐士。
暮从,太阳下山了,天地慢慢暗淡,我们想,怎么不早点下山,天黑了不危险吗?
碧山,青山,春夏之际,显示了时间。
山月,果不其然啊,到家还是天黑了,不过山月随人归,浪漫。对于欣赏月夜茶会的诗人来说,山头的月亮是诗人的好伙伴,只陪伴诗人一个呢!可见诗人的内在气场。月亮有一种明亮而柔和的美,在夜幕下不就是“巧笑倩兮,素以为绚兮”吗?
却顾,就那么不经然回头看了看。看了看所来的路。人总是在不经然的回头,回顾,原来还有这光景啊。总有点余情未了。那么李白看到了什么呢?
苍苍,月夜下,天空苍茫一片啊!寂静,辽阔。
横,横躺。夜幕下显朦胧的翠,幽暗的翠,横躺在天地间。天地是有情的,是可以互动的。
相携,上山的时候没看到,下山的时候遇到了。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用心恰恰无,用心恰恰用。恰恰无心时,恰恰有心用。
及,有一种即兴感,没有约好的那种。又有一种急切感,大约是被酒虫勾着吧。
田家,农家。也就是山人的家。
童稚,小孩子。童真无邪气象,让人一见就开心。
开荆扉,农家就是那种篱笆门,大概围着一个小院,这个时候也就在晚饭前后。
绿竹入幽径,果然是有个大院子啊,种上了竹子,这点我还是有点怀疑的,院子里不大好种竹子的,夏天晚上招蚊子,春天竹笋都能长到屋子里,竹根在地底穿行可厉害了。
青萝拂行衣,院子里也到处长着青萝也就是松萝,就像爬山虎一样,长的很多,时不时地碰着了。这就是隐士的庭院,这还是月夜,若是白日,又将是一种光景了。
欢言得所憩,路上偶遇,还没来得及坐下来好好聊,这回到家,那就迫不及待啦。真像是简单知心人了。和世外之人聊天就送轻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随性而为,也就得到休息。
美酒聊共挥,这从山上一路下来,肚子空空,聊得差不多,酒菜也备好了。于是,就开始了畅饮畅聊,有酒助兴,言语之不足,不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起举杯碰杯,你来我往,不亦乐乎,豪啊。
长歌吟松风,这喝得差不多了,有些微醺,又有着醉意,此时月夜,风吹动山林之声如同波浪,一波一波的。呼呼啦,沙沙沙。不禁对酒当歌,听风敞怀,唱松风曲。
曲尽河星稀,一曲唱完,再看那月夜,夜明星稀,内心干净明澈,好像星星们也一同沉醉。
我醉君复乐,醉了醉了醉了,沉浸在这美好的境遇里,山人的琴声应时响起。
陶然共忘机,陶醉在其中,忘了俗世的各种算计,各种事情。
接下来就要学习李白的系列诗歌了,李白游于道家的,是畅游于自然的,是即兴的感性的。这可以说是对温柔敦厚的詩教的一种补充,把干枯的生命激活开来。
这首诗写于李白第二次来长安,应招而来,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
来之前,还写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孩子气啊!这样的人,在官场是待不久的。官场多失意,诗域无人比。这就是李白。
诗人对宇宙人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入乎其外,方得高致。而李白在入乎其内上有所不能,涉世不深,多在美酒,美人,山水,天地里畅游,总觉得有些虚。不若陶渊明那样踏实,有力量。
但李白是天才,说大话都说的有气势,能拨动人的诗情,但不平实,非中和之道,惜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