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恋这方热土

春日里,每次踏上外婆村的这方热土,泥土的淡香,桃花的芳香便朴鼻而来。园中蜂蝶在花丛中嬉戏,鸟儿在枝头高歌,脚踏绿茵茵的绿地毯……看到眼前的一切,恋乡之情,油然而生。这一方净土,曾养育我十几个春秋;这一方净土,曾留下我儿时满满的回忆;这一方净土,曾将我领进知识海洋的大门;这一方净土,曾勾起我无数次对故乡的眷恋……那便是外婆家的桃园。

出赤水街东行约三四百米,就到了遇仙河边的安门前村。安门前村向北有条水泥大道,沿此道北行约四五百米、然后穿过一个古典式“城门”以后(城门是民国时期老陇海铁路的见证),就到外婆家的村庄了――辛村,如今这里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源。2017年被国家列入本年度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单,2018年3月24日,首届赤水桃花节在这一方热土上起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赤水辛村,这天热闹非凡,游客络绎不绝,道路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擦踵,千亩桃花争奇斗艳,万人辛村欢乐与共,桃花芬芳美丽,歌舞赏心悦目,游人纷纷走进桃花园,闻着花香,玩着自拍,那些摄影爱好者,背着心爱的相机,捕捉着精彩的瞬间,文艺节目异彩纷呈,歌舞、秦腔、老腔、变脸……台下观众掌声笑声此起彼伏,特色小吃摊也是满座,那些守城兵和玩偶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前来合影,最辛苦要算那些交警了,整整一天疏导交通。

每每见到眼前的这一派热闹非凡的场景,使我不由得想起往日这里的落败……我自四.五 岁,由于父母亲弃农经商,无暇照顾我和弟弟,便将我们交于姨母照顾,我是这里七八十年代的见证人。
想起七八十年代的这里,土地贫瘠,衰败落后,几乎全是湿地、水濠、芋子林、芦苇丛、沙梁、沙丘、荒草滩、乱杂坟等,其间常有野兽出没。夜半,村里常有黄鼠狼拉鸡的事发生——凄惨的鸡啼声忽然响了起来,熟睡的男人一跃而起,跑到鸡窝前把黄鼠狼赶走。冬季田野里,人们不时会看到老鹰抓兔子的奇景(“兔子蹬鹰”即由此而来)。

我外婆家村的南边有一块地势稍高的土地,人们常种植些花生.棉花,豆子,玉米等农作物,到了秋天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在抢收农作物,满村房前屋后都晾晒着农作物的果实,大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收割地里的庄稼,小朋友们也不甘落后,坐在白杨树下,帮家里剥玉米,剥棉花,摘花生,也很少有时间玩耍,就这样,这里由于是沙土地,农作物缺少养分,人们处在衣不遮体,饥不择食的贫境。
外婆家西北角有一片长势葱郁的竽子林,这里属于低洼地带,由于西面紧靠遇仙河,沙体渗漏,,常年存水,出现了天然水壕,这里是我们小朋友的天堂。春天,我们在水塘边采一种叫“水芹菜”的野菜,拿回家做菜,天然.环保,无公害,现在想起那种菜,还口有余味!夏天,天气炎热,小伙伴们写完作业,饭都顾不上吃,跑到我们的天堂,或水中嬉戏,或竽子林里捉迷藏,那欢快淋漓的样子我今生想往。秋天,竽子林里水美鱼肥,小伙伴们拿着自制的鱼竿,钓上七八条小鱼,拿回家中,熬上一锅鱼汤,全家人美美的吃一顿,想起这样的“饕餮大餐”,如今在舌尖上留有余味……

冬天,竽子林里的竽子长的根深枝壮,大人,小伙伴们手持弯镰,将竽子砍下,拿回家中,打成盖房子用的“箔子”(即用竽子编成帘子,盖房时铺在屋顶用来承载泥巴),每到三.七集会,拿到镇上换些钱,补贴家用。这片竽子林,真是老天对世居这里的人们的天然馈赠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响应党的号召,外婆她们村通过测土质化验,最适宜种植桃树,梨树,在全村村民的辛勤劳作和县镇林业部门的英明指导下,才形成“桃花绽放春日里,高楼大厦桃林立”的繁荣景象。桃花仙子引来了桃花节,人们争先恐后来这里观花看景,夏秋间,各地客商云集这里,将鲜美的桃子运往全国各地,霎时间,这里成了绿色环保的桃子圣地!

“几回回梦里回故乡,桃林里亲人们在招望”;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由于工作在陕北,回家的时候渐少,但这份乡情,乡音,乡韵和儿时那还曾渐新的回忆,桃花园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欢迎朋友们来桃花园,春日观花,夏秋尝果,愿家乡与时俱进,踏着经济的步伐迅猛腾飞!!!
李洪涛,笔名:乡野山人,生于1975年,中共党员,复员军人。家住:华卅区瓜坡镇孔村洪一组。现就职长庆油田延安市志丹分公司。

文章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李洪涛
图片来源丨网络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