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88章)
746年充斥在朝廷上下的腥风血雨,虽然没有波及王维,却让王维心痛如绞。
从韦坚、皇甫惟明到裴敦复、李邕、王曾,王维亲眼看到,曾经的名士重臣,在李林甫及其爪牙无所不用其极的操纵下,不是被贬,就是被杀,最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不用说朝中大臣噤若寒蝉,便是堂堂如太子李亨,也不得不通过两次休妻息事宁人!李林甫在朝堂上下的掌控力有多大,已经不证自明!
在众多被李林甫迫害的名士中,最让王维揪心的,是李适之和李邕。
李适之出生于694年,历任右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刑部尚书等职,治政宽和,深得人心。742年代牛仙客为左相兼兵部尚书后,一改牛仙客对右相兼中书令李林甫的唯唯诺诺,敢于在朝堂上仗义执言,是朝中不可多得的清流。
李适之爱喝酒,和同样爱喝酒的贺知章十分相投。长安坊间形容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形容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一时成为长安街头的美谈。
然而,长安街头的美谈,落到李林甫耳里后,让李林甫对李适之愈发憎恨。李林甫本就不满李适之对他的顶撞,如今和太子李亨的师傅贺知章搅合在一起,愈发让李林甫刺心。因此,当李隆基决定打击韦坚时,李林甫马上就以李适之和韦坚交好并结党营私为由,将李适之一贬再贬,从左相沦为太子少保、宜春太守……
王维着实替李适之鸣不平,说李适之和韦坚交好,难道这有错么?说李适之和韦坚结党营私,有证据么?可怜李适之因为这子虚乌有的罪名,就被李林甫驱逐出了权力中心。从此,朝堂之上又少了一位敢于发声的诤臣!
和李适之一起遭受贬黜的,还有68岁高龄的李邕。
李邕出生于678年,出自江夏(今湖北武汉)李氏,父亲是唐朝著名学者、《文选注》《汉书辨惑》作者李善。在父亲影响下,李邕从小博学多才,远近闻名。进入仕途后,历任校书郎、左拾遗、户部郎中、殿中侍御史,后到地方担任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史称“李括州”或“李北海”。
李邕不仅博学,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书法风格奇伟倜傥,是唐代公认的行书碑文大家。718年,唐代书画家、青绿山水画之祖李思训(李林甫的伯父)去世,陪葬桥陵(唐睿宗李旦之墓)。李邕亲自撰写《李思训碑》,矗立在李思训墓前,成为传世碑刻之一。
726年,岐王李范病逝,陪葬桥陵。王维从济州赶往桥陵吊唁岐王时,曾看到过《李思训碑》,被李邕行云流水、大气磅礴的书法深深折服。
739年,北禅宗神秀禅师的弟子普寂禅师圆寂,李邕答应为大照禅师写塔铭。前后用时三年,终于在742年2月完成《大照禅师塔铭》,写活了大照禅师悟道弘法的传奇一生。
文中妙语如珠,如“三界渺茫,四生沈痗”、“千佛转觉,七叶相承”、“长河皎月,静室明灯”、“童稚初心,儒释兼致”……王维反复诵读多次,深以为感。
李邕比李适之年长16岁,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多有往来,这让李林甫认为李邕和李适之交好,随之对李邕也心生敌意。
因此,当柳绩诬告杜有邻一案爆发后,李林甫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玄机。原来,在对柳绩审讯时,查出李邕曾送给柳绩一匹马,便给李邕安放了一个“厚相赂遗”罪。又因淄川太守裴敦复曾推荐李邕担任北海太守,裴敦复也受到牵连。朝廷上下,已被李林甫及其爪牙搞得一片白色恐怖!
747年,当王维听说李邕、裴敦复已被李林甫派去的爪牙就地杖杀,韦坚、李适之也分别在岭南、宜春服毒自尽时,他再也没有办法平复自己的心情!
放眼看去,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一手遮天,胡作非为;李隆基为了享受情色之乐,明知李林甫权力熏天,却无意多加干涉,只要天下太平便可;边将安禄山巧言令色,拼命讨李隆基欢心,还被杨玉环认作义子,为他举行“洗三之礼”,被朝廷上下认为胡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