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88章)

746年充斥在朝廷上下的腥风血雨,虽然没有波及王维,却让王维心痛如绞。

从韦坚、皇甫惟明到裴敦复、李邕、王曾,王维亲眼看到,曾经的名士重臣,在李林甫及其爪牙无所不用其极的操纵下,不是被贬,就是被杀,最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不用说朝中大臣噤若寒蝉,便是堂堂如太子李亨,也不得不通过两次休妻息事宁人!李林甫在朝堂上下的掌控力有多大,已经不证自明!

在众多被李林甫迫害的名士中,最让王维揪心的,是李适之和李邕。

李适之出生于694年,历任右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刑部尚书等职,治政宽和,深得人心。742年代牛仙客为左相兼兵部尚书后,一改牛仙客对右相兼中书令李林甫的唯唯诺诺,敢于在朝堂上仗义执言,是朝中不可多得的清流。

李适之爱喝酒,和同样爱喝酒的贺知章十分相投。长安坊间形容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形容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一时成为长安街头的美谈。

然而,长安街头的美谈,落到李林甫耳里后,让李林甫对李适之愈发憎恨。李林甫本就不满李适之对他的顶撞,如今和太子李亨的师傅贺知章搅合在一起,愈发让李林甫刺心。因此,当李隆基决定打击韦坚时,李林甫马上就以李适之和韦坚交好并结党营私为由,将李适之一贬再贬,从左相沦为太子少保、宜春太守……

王维着实替李适之鸣不平,说李适之和韦坚交好,难道这有错么?说李适之和韦坚结党营私,有证据么?可怜李适之因为这子虚乌有的罪名,就被李林甫驱逐出了权力中心。从此,朝堂之上又少了一位敢于发声的诤臣!

和李适之一起遭受贬黜的,还有68岁高龄的李邕。

李邕出生于678年,出自江夏(今湖北武汉)李氏,父亲是唐朝著名学者、《文选注》《汉书辨惑》作者李善。在父亲影响下,李邕从小博学多才,远近闻名。进入仕途后,历任校书郎、左拾遗、户部郎中、殿中侍御史,后到地方担任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史称“李括州”或“李北海”。

李邕不仅博学,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书法风格奇伟倜傥,是唐代公认的行书碑文大家。718年,唐代书画家、青绿山水画之祖李思训(李林甫的伯父)去世,陪葬桥陵(唐睿宗李旦之墓)。李邕亲自撰写《李思训碑》,矗立在李思训墓前,成为传世碑刻之一。

726年,岐王李范病逝,陪葬桥陵。王维从济州赶往桥陵吊唁岐王时,曾看到过《李思训碑》,被李邕行云流水、大气磅礴的书法深深折服。

739年,北禅宗神秀禅师的弟子普寂禅师圆寂,李邕答应为大照禅师写塔铭。前后用时三年,终于在742年2月完成《大照禅师塔铭》,写活了大照禅师悟道弘法的传奇一生。

文中妙语如珠,如“三界渺茫,四生沈痗”、“千佛转觉,七叶相承”、“长河皎月,静室明灯”、“童稚初心,儒释兼致”……王维反复诵读多次,深以为感。

李邕比李适之年长16岁,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多有往来,这让李林甫认为李邕和李适之交好,随之对李邕也心生敌意。

因此,当柳绩诬告杜有邻一案爆发后,李林甫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玄机。原来,在对柳绩审讯时,查出李邕曾送给柳绩一匹马,便给李邕安放了一个“厚相赂遗”罪。又因淄川太守裴敦复曾推荐李邕担任北海太守,裴敦复也受到牵连。朝廷上下,已被李林甫及其爪牙搞得一片白色恐怖!

747年,当王维听说李邕、裴敦复已被李林甫派去的爪牙就地杖杀,韦坚、李适之也分别在岭南、宜春服毒自尽时,他再也没有办法平复自己的心情!

放眼看去,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一手遮天,胡作非为;李隆基为了享受情色之乐,明知李林甫权力熏天,却无意多加干涉,只要天下太平便可;边将安禄山巧言令色,拼命讨李隆基欢心,还被杨玉环认作义子,为他举行“洗三之礼”,被朝廷上下认为胡闹……(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受到刺史的羞辱,李白写下千古名篇;刺史去世,李白为他大唱赞歌

    开元八年,李白在渝州游历,此时的他虽然只是一个青年,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当时的渝州刺史,是一个叫做李邕的官员.他听说李白的到来,盛情相邀,李白也希望借此机会,结交李邕,便爽快地前去拜谒. 然而,这次 ...

  • 马嵬驿之变:唐玄宗、太子李亨和陈玄礼扮演着什么角色?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兼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举兵谋反.这是天宝后期唐朝内部矛盾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后收拾这一残局的是太子李享.他在马嵬驿事变中,似乎没有扮演主角,只是 ...

  • 宰相争斗失败,写下此诗讽刺挖苦,表面悠闲其实内心非常恐慌

    在杜甫的名作<饮中八仙歌>中,形象地对盛唐时期的八位酒仙赞叹不已.首先登场,"骑马似乘船"的贺知章与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最为出名,但很多人却对其中的"左相&quo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237章)

    当崔希逸向王维吐露这件不敢和外人道的心事后,心里好受了许多.王维也感动于崔希逸对他的信任,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河西节度使管辖范围很大,下设赤水军.健康军.玉门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等.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9章)

    第199章 烫手山芋 这天,当武玉娘蹙眉告诉李林甫,张九龄拒收紫竹席,武惠妃很生气时,李林甫哈哈大笑道:"这很意外么?我早就知道会是如此!" 武玉娘一脸不解道:"既然你早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1章)

    第191章 侍郎拜相 咸宜公主的婚事定了后,735年春天,武惠妃开始操心李瑁的婚事. 这日,李林甫让武玉娘进宫捎话给武惠妃,为了彰显寿王的地位,寿王所娶的女子宜出自崔.卢.郑.李.王等世家大族,李林甫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3章)

    "仙芝--"莲儿似醒非醒,口中一直叫着仙芝的名字. 屋中放了两盆燃得正旺的炭火,王维往盛着热水的铜盆里浸了浸手,直到手上完全热乎了,才小心翼翼地往莲儿额头上摸了摸,两天了,烧依然没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2章)

    风追着风,云堆着云,四野凄沧,草木含悲. 莲儿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似乎没有尽头的梦. 梦连着梦,梦套着梦,梦醒了还是梦.有些梦倏忽即逝,有些梦萦绕不去,一个接着一个,如一条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时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1章)

    当李隆基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要找一个能接替他们驻守潼关.剿灭叛军的大将,并非易事. 思来想去,李隆基决定让曾经的两镇节度使.西平郡王.突厥老将哥舒翰出马!哥舒翰出生于699年,此时的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0章)

    高仙芝并不知道,洛阳城破后,封常清写好了表文待罪,苦于一直没有机会送呈皇上.临刑前,他交给边令诚,请他务必送呈皇上. 边令诚不以为然,随手扔到了一边.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在军中无聊,让陌刀手把封常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9章)

    高仙芝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能想到的是,皇上会因为他和封常清退守潼关而发怒,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皇上会因此要他们以死赎罪!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一直在李隆基身边煽风点火.火上浇油,他就是和高仙芝有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7章)

    潼关守住了,长安暂时安全了!然而,高仙芝却隐隐感到不安. 在他决定将5万大军撤回潼关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不经一战就放弃陕郡,皇上会怎么看他?他如何向皇上交代? 但是,当时危在旦夕的情形容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