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雅生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代诗人杜牧曾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写下千古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后一句几乎没有什么争议,讲的是春秋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擅长吹笙,后嫁于擅长吹箫的萧史为妻,夫妻二人常常合奏,恩爱非常。但前一句,却屡有争议:“二十四桥”,到底是几座桥?

历史上曾有人认为,“二十四桥”应是扬州城内的二十四座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曾详细记录了这二十四座桥的名字。遗憾的是,很多桥至今已不复存在,令后人望文兴叹。
还有一种说法更有“群众基础”,即“二十四桥”只是一座桥的名字。南宋词人姜夔,在经过曾经繁华、如今满目疮痍的扬州城时,写下《声声慢》暗自嗟叹。其中就有两句写到了这座桥:
二十四桥明月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曾经“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战火过后只有断壁残垣,物是人非令诗人感慨万千。

承载着姜夔兴亡之叹的“二十四桥”,如今也已不复存在。今天我们在扬州瘦西湖内看到的“二十四桥”,是后人修复之作。这座桥长24米,宽2.4米,台阶24层……处处与“二十四桥”相呼应。

不得不说,相较于北方山水的壮阔,江南园林是真正称得起“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幽静。
江南园林之首,当在苏州: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不胜枚举。园林之中一汪池水之上,往往会有一座石板桥点缀铺陈。即便是踱步可越的小沟渠,建筑者为了美观,也会将一座石拱桥立于其上。这也正应着古人“广池巨浸,须用文石为桥”的要求。

“广池巨浸”,原本是河流湖泊之属,不过对应着古人的生活,多指园林中的池沼湖泊;“文石”,即是自带文理的石板。——石板桥,是江南最常见的景致。
当然,为了美观,工匠们也会在石板桥上精雕细刻,“雕镂云物”道出了工匠们的喜好:云纹。其实即便到今天,“祥云”仍是我们最喜欢的纹饰之一。国人对“祥云”的追捧,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汉朝的恢弘大气,将“祥云”与吉祥瑞兽相结合,呈现出仙人世界的缥缈恢弘。
唐代的繁荣富丽,令“云纹”也有了富贵的气象,“如意纹”就是当时最流行的纹饰。

有小桥就要有围栏,古人最喜欢的就是木质围栏。不过,最好不用漆成朱红色,太过于俗艳。至于很多达官显贵造景时喜欢的太湖石,在文人的桥梁世界里,不受欢迎。

虽说小桥的建造只要精巧美观即可,但仍有一些禁忌必须遵守。
其一,小桥转折虽美,但“事不过三”,转折处不可超过三个。此外,直来直往的“90度”转折也是不被接受的。
其二,最好不要在桥梁之上建造凉亭。
其实关于这一点,在苏州园林中就屡屡“犯禁”。
苏州狮子林,石板桥上一座凉亭跃然欲飞;拙政园里,有顶的长廊掩盖着自己桥的本质。

这大概就像大诗人李白。众所周知格律诗的要求极为严格,但李白偏偏“不守规矩”,还赢得了“推陈出新”、“开山立派”的赞誉。桥梁建造虽有不同要求,但只要顺心而为,依景而建,皆可为桥,俱可成景。

桥梁静物,承载着人们的悲欢离合。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早年间与表妹唐婉伉俪情深;奈何陆游之母不喜唐婉,二人最终劳燕分飞。后来,当陆游再次来到沈园,却与唐婉不期而遇。感慨万千的士人写下“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寓情于景,缠绵婉转。
沟通此岸与彼岸的桥梁,自古就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自然园林,山林乡野,总有小桥呈现着美与实用的价值。以至于在传说世界里,“桥”与人也须臾不可分。“鹊桥”成全着一年一会的牛郎织女,“奈何桥”联系着人们的来世今生……
桥,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