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风疹块

[概述]  
  每值经行前后或经期皮肤瘙痒.周身瘾疹,或起疹块者.谓。经行风疹块。又称。经行瘾疹”及“经行瘩瘪。
  《妇人大全良方》有。妇人赤白游风方论”但来说明该病发生与月经有关。近年来常有临床报道,如《朱小南妇科经验选》有“经来两手掌背起泡发痒”之治验。《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认为“经行瘾疹”周期发作的原因是“经血下脱,肤腠空虚,风邪外袭,郁于肌肤之故”.该证常为月经病的伴发症侯。
  [病因病机]
  《女科百问》第四十六问:“身瘙痒者,是体虑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皮肤之间.邪气散而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杂病广要》“妇人血气,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缘月水来时.为风所吹”.
  综上所述,其病多系风邪为患.缘于素体本虚.适值经行,气血益虚.易受风邪乘虚而入,郁于皮肤肌腠之间而诱发本病。而风有内风,外风之别, 内风者.血虚生风,外风则是风邪乘经期、产后、体虚之时,袭于肌腠所致。 .
  一.血虚 素体阴血亏虚.或因多产,营血不足,经行则阴血益虚,血虚生风,风胜则痒。
  二,风邪 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之品,血分蕴热,经行时气血俱虚,风邪乘虚而与热相搏,遂发瘾疹瘙痒。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每值经行便发皮肤瘙痒.搔之起疹如粟或起团起块。风寒型;皮疹色白.遇风冷则剧。风热型:皮疹色红,遇热则痒剧。
  本病经行即发,经后渐退,下次周期又复发生。亦有素患瘾疹瘙痒,每遇经期而剧发者,亦可按本节辨证治疗。
  二,鉴别诊断 与一般因药物。食物等外界过敏因素刺激而诱发者不同. 因过敏所致者.必有各种致敏因素,且不随月经周期而发。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因血虚生风.或经行体虚风邪客之所致,故治疗以养血祛风为主,临床可分为血虚及风邪外袭。
  一、血虚 .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身痒,或症疹频发,搔痒难忍,入夜尤甚,月经量少,推迟。
  2.全身症状:皮肤干燥,面色不华,舌红苔薄,脉细数。 、
   3.证候分析:素体营血不足,经行尤虚,血虚生风,肌肤失养,故经行遂发.因营阴不足,故日轻夜重。 ’
  (二)治法
  1。治则。养血疏风。
  2.方药:当归饮子(《证治准绳》)。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防风 荆芥 黄芪 甘草 白蒺藜 何首乌
  方中四物汤加首乌养血和血,防风、荆芥祛风散邪, 白蒺藜疏肝泄风.黄芪、甘车益气固表,扶正祛邪.
  若因风寒而致者,证见每遇经行则风疹发作,皮肤瘙痒.疹块淡红或色红,遇冷或风吹尤甚,经行腹痛有块,脉迟或缓,苔白薄。治以调营.疏风.散疹。方用荆防四物汤(《医宗金鉴》)。
  荆芥 防风 当归 芍药 地黄 川芎
  二、风热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皮肤起疹、凤团,肤色掀红,搔之皮肤起痕,奇痒不堪,遇热尤甚,月经量多,提前。
  2。全身症状: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3。证候分析:血热气盛.风热相搏,郁于肌肤,遂发风疹块,搔痒尤甚。热甚则迫血妄行,故量多推前。热甚灼津则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二)治疗
  1.治则:清营、凉血、疏风。
  2.方药:消风散(《外科正宗》)。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苍术 石膏 牛蒡子 甘草
  方中当归、胡麻.生地养血和营.防风.荆芥,蝉蜕、苍术疏风止痒,知母、石膏清热凉血,牛蒡子,甘草、苦参清热解毒利湿。
  若湿邪较甚疹块延久不退.神疲纳差, 当配合利湿疏风可加茯苓,泽泄、 白蒺藜。
  [预防及护理]
  妇女在经期.产后当慎风冷,饮食当禁辛辣鱼腥之品。
  [结语]
   经行风疹块因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所致.故当配合月经情况进行辨证.一般血虚者.月经多推迟,量少;因热者.月经多提前,色红,量多;因寒者,月经推迟.或色黯有块腹痛,故调经治本,佐以祛邪,以达到治疗目的。 .
  用药上. 以养血疏风为主,切忌辛温香燥之剂, 以免更伤其阴。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周身皮肤出现红疹或起风团,瘙痒异常,经净渐退者,称“经行风疹块”.
  《妇科百门》云:“身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皮肤之间,邪气散而不能冲击为痈,故但瘙痒也。”《杂病广要》认为“妇人血气,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缘月水来时,为风所吹.”
  (主要病机]
  主要病机是风邪值经期的气血变化急骤之际,搏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有因血虚生风,有因风邪于行经之际乘虚而入,郁遏阳气,腠理不宣,风邪与正气交争,游行于皮肤,则出现风团瘾疹而瘙痒。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每随经行即发,经净后逐渐缓解而消失.每值月经周期反复发作,即可诊断。
  2。鉴别诊断 风疹或荨麻疹所起之风团瘙痒多有药物,饮食等致敏因素所诱发,其发病不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可资鉴别.
  (因、证、辨、治]
  本病主要病机是风邪为患,有因血虚生风,有因风邪于行经之际乘虚而人。辨证主要根据症状,血虚生风化燥者,皮肤干燥,瘙痒难忍,入夜更甚,风热者,口干喜饮,尿黄便结,皮肤红热,瘙痒难忍。本病有虚证与实证之分,治疗以消风止痒为大法,虚证养血祛风,实证疏风清热。
  1..血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阴血不足,或经、产损伤,营血虚损,经行则阴血益虚,血虚生风,风胜则痒,风血相搏,则遍身疹块。
  主要证候 经行皮肤瘙痒,疹块累累,搔之尤甚,入夜加剧,经血量少,皮肤干燥,面色不华.舌淡红,苔薄,脉细数.
  辨证依据 素体阴血不足,房劳多产或失血史,经行皮肤瘙痒,疹块累累;经血量少,皮肤干燥,面色不华,舌淡红,脉细数。
  治法 养血祛风。
  方药 当归饮子(《证治准绳》):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
  2.风热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阳盛,或嗜食辛辣燥热之品,血分蕴热,经行血下,阴血不足,风邪内客。易于化热,风热之邪与卫气相搏,发为风疹块。
  主要证候 经行皮肤起风团,红晕掀肿,瘙痒难忍,遇热尤甚,月经先期或量多,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依据 平素嗜食辛辣燥热,或素体阳盛史;经行皮肤起风团,红晕掀肿,瘙痒难忍,月经先期或量多,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 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方药 消风散(《外科正宗》)。荆芥、防风、当归、生地、苦参、苍术、蝉蜕、木通、胡麻仁、生知母、石膏、生甘草、牛蒡子。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蛇蜕2条,焙黄研面,1次服完。(《实用临床月经病学》)
  功用;祛风止痒.
  适应证。风热瘀阻型。
  (2)何首乌30g,蝉衣lOg,水煎服。(《实用临床月经病学》)
  功用:养血祛风止痒。
  适应证:血虚生风型.
  2。中成药
  (1)四物丸。
  功用:补血活血.
  适应证。血虚型.
  (2)防风通圣丸.
  功用:解表通里,疏风清热。
  适应证:风热型.
  (3)乌蛇止痒丸。 .
  功用:祛风止痒。
  适应证:适用于各型.
  3.外治法 .
  (1)外洗法:五倍子、红茶各lOg,水煎熏洗。(《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功用:清热止痒。
  适用证:适用于各型。
  (2)外擦法。鲜青蒿60g,擦患处,随擦随消至愈。(《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功用:清热止痒。
  适用证。适用于各型。
  (3)荆芥穗30克,研末,纱布包裹置于皮肤上,用手来回揉搓,至皮肤发热为度.(《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功用:祛风止痒.

  适用证:适用于各型.
  4.食疗方 乌梅40g,红枣7枚,水煎服,适用于血虚型。(《中医妇科治疗大成》)
  (预防及护理)
  1.忌食辛辣,滋腻等刺激性食物。
  2。起居有节,避免风邪侵袭。
  (疗效判断标准]
  l。治 愈 经行风疹块消失,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2.好 转 经行风疹块减轻,或症状消失后3个月经周期内又见复发。
  3.未 愈 经行风疹块无变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