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改变一个国家,《新华报童》致敬烽烟中的少年

《新华日报》,这份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具有光荣历史的报纸,在抗日战争期间,它是“党的一个方面军”,是 “鼓励前进 的号角”,是为党争取了广大群众,培养了一批青少年的利器。音乐剧《新华报童》讲述的,正是“皖南事变”背景下活跃在街头的报童的生活,通过迷茫少年们认知的变化与成长,记录下了那个时代大众对压迫的反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努力,以及新闻改变世界的力量。

“叮当响 响叮当 新华一出街,铜板就叮当响”这是报童上街时喜欢唱的歌,大抵也是他们对《新华日报》这份报纸最初的定位——报童不懂报纸里讲述的大世界,但明白卖报是他们赖以维生的手段,事关温饱,所以吆喝的也特别卖力。

其实,在这场百年献礼的原创音乐剧中,温饱是最尖锐的问题,不管是带着妹妹逃难的江阳,还是平头、九哥、小眼镜、面嬢嬢,亦或秉持“每个人都能被收买,只是价码不同”宗旨的特务李衡哲——“人人饥肠辘辘,个个来势汹汹,还不是为了活命,自相鱼肉”……

但是高声叫嚷也并不那么安全,随着现实环境的越来越恶劣,围绕着报纸生存的江阳、九哥等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常常因为高声叫卖报纸的内容被抓进警局,突如其来的轰炸更是将他们的生活轰个稀碎,“逃亡、逃亡、逃亡,寻找防空洞的方向;逃亡、逃亡、逃亡,穿过熊熊的火光……”

于是,舞台从大后方“陪都”重庆变成烽烟四起的战场,此时舞台音乐剧的优势发挥了出来,主创除了挖掘了重庆方言里特有的节奏特点,更是大胆启用了极具现代感的摇滚与说唱,并首次使用了声音景观沉浸声系统,在炮火的炸响声、报童们出街的呐喊声中,呈现出重庆人炸不倒炸不垮的热血与风骨。

“四方传,传四方,新华一出街,消息就传四方”,是这场改变的开端,在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磨难之后,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慢慢展开,通过报童、编辑、记者、警察、特务等人的视角,不同的人不同事开始化学反应,少年们也在艰苦的生活之中,收获了友情和理想,更在那些记录时代的报纸中,懂得了信任与信仰,完成了从迷茫少年到爱国青年的转变。

引领众人改变的,正是这份报纸,“天总会亮的,红日出东方”,他们坚信黑夜必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故事在妹妹江雨的读报声中缓缓结束,但好似又并未结束,其中有她对哥哥的怀念,更有她眼中世界的变化,而从她读报的行为之中,也让更多人看到,知识的力量,真实信息的及时传递,在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并且最终改变世界。

网络时代,报纸虽然渐渐消失,但新闻还有知识的力量并不因此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