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寒门,真、草、隶、篆却皆为“国朝第一”,靠的是铁砚精神

邓石如像 1743—1805

邓石如专题

邓石如,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邓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邓少时家贫,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十分勤奋向学。后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

仗 砚 游 江 湖

在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众多清代文房用具中,有一方铁砚显得尤为特别。此砚为圆形,口径15.5厘米,底径16.1厘米,高4.5厘米。铁质,面平,由两范合铸而成,范线在砚侧中部。砚面下凹,侧壁较高。砚背相应鼓出,边凸起一周,中间铸有“笈游道人”四字。此砚则是当年邓石如辞别湖广总督毕沅时接受馈赠的礼物。

此铁砚1961年由当时的安徽省博物馆文物征集小组在南京市征集后入藏至今。时至今日,铁砚虽略有斑驳和残缺,但端详此砚,仿佛可以遥见当年邓石如挑灯研磨,夜以继日地执着于篆刻、书法的情景,不难理解邓石如缘何以一介布衣而能起篆书几代之衰,四体真、草、隶、篆皆为“国朝第一”,靠的就是这种铁砚般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精神。

邓石如幼年家境贫寒,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幼小的邓石如早早地担负起养家的重担,九岁时上了一年私塾,这是他童年仅有的求学经历。家虽贫寒,但其祖父和父亲皆“学行纯笃”,在家庭向学之风的影响下,邓石如没有因贫废学,在后来写给侄儿的信中,他曾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就这样,他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学习的机会,不断钻研,“暇即从诸长老问经书句读”,为他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邓石如的父亲虽一生未有功名,但“博学多通,工四体书,善摹印”,这深深影响了年少的邓石如,“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17岁时,他的篆书就已名誉乡里,在当地小有成就,邓石如也因此开始了以书刻养家的日子。

邓石如篆刻

32岁时,邓石如结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梁巘,开始了他人生的大转折。梁巘大赞邓石如的篆刻和书法,将他推荐到江宁的大收藏家梅鏐的府上。梅家是当地享有盛名的收藏世家,家藏大量秦汉以来历代的金石善本。梅鏐被邓石如的才气折服,倾其所藏供邓石如临摹学习。

邓石如在梅家整整待了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临摹古代石刻拓本,系统学习篆体、隶书等书体,完成了他艺术上的一次蜕变,书法、篆刻风格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此后又经过几年历练和学习,邓石如终于形成篆隶真行草各体皆备、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从此逐渐名震天下,达官公卿争相与之交。大学士刘墉在见到邓石如的篆刻和书法后,拍案叫绝,大赞“千数百年无此作矣”;户部尚书曹文埴称其 “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遂力荐邓石如至湖广总督毕沅幕中。

在毕沅幕中时,由于邓石如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始终格格不入,在毕沅幕中待了三年后,执意请辞。毕沅竭力挽留未果,便出钱为邓石如在家乡买田置地,使他日后衣食无忧。

临别之际,毕沅特请江南名匠为邓石如打造铁砚一方,赠予邓石如,“先生常说携一砚可以云游四方,然而普通石砚不过一两年就被先生磨穿,今天我赠先生铁砚一方,必能存世”。邓石如感激毕沅的知遇之恩,回到家乡怀宁后,将此砚藏于书房,并将书房取名曰“铁砚山房”。

连环对中的千古绝唱

邓石如龙门对长联

上联: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下联: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此联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写作方法之独绝,令人赞叹。评者谓此联为“连环对中的千古绝唱”。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有一副纪念诸葛先生的对联与此联内容略有不同。明代清言小品《小窗幽记》中辑有此联。当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李东阳(1447-1516)的对联,只是把“青莲诗”改为“少陵诗”,把“广陵潮”改为“广陵涛”。

诸葛亮故居联和李东阳联内容颇为相似,但哪个在前已难为其考。邓石如此联与《小窗幽记》联相同,其用魏碑楷书书写,采取龙门对的形式,规矩中有变化,章法布局对称和谐。此联邓石如还用隶书为碧山书屋书写一副。另有一番情趣。隶书书写的碧山书屋联仅是用“武夷峰”取代了“广陵涛”,故邓联是出自《小窗幽记》。

碑学巨擎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

自魏晋以来,篆书一体逐渐走向了沉寂,擅长篆书的书家,已如晨星。直至清代,伴随着金石学、考据学的兴起,才迎来了篆书复兴昌盛的春天。乾嘉年间邓石如出,彻底打破了篆书低迷的僵局,开辟了新的生面。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

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人推为清代第一。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

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

文章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这书法家竟自号“粪翁”,居室取名“厕简楼”

    1943年,上海举办了一个"粪翁金石书法展览".国学大师章士钊先生观后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粪翁所设各体书法皆精妙".但是他不知粪翁是何许人也,从来也没有听说 ...

  • 笔法“八字真言”:正.草.隶.篆都得遵守!

    标星"★""书法功课",不再错过精彩文章✔ 新疆出土的楷书,揭开魏碑真面目!✔ 作者 | 马成吉 转载需作者授权,否则举报! 一.笔法上至高无上,统率一切的&q ...

  • 清朝布衣邓石如,在隶书中融入篆法,被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 ...

  • 5类书法字体: 行 草 隶li 篆 zhuan 楷kai

    书法字体按传统分类可以分为五个大类: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按小的门类刻分为大篆.小篆,楷书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

  • 楷行隶篆草《心经》叹为观止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书法大家书写<心经>墨迹及碑刻传世作品颇多,楷.行.隶.篆.草,样样洒洒,一心一间,一人一风,一家一貌,美伦美焕,叹为观止,今天,邀您共赏. 欧阳询楷书<心经&g ...

  • 清代书法家代表人物之·张廷济,篆隶、行楷皆擅长,端严高雅

    张廷济(1768-1848),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未,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眉寿老人,浙江嘉兴新篁人.嘉庆三年解元,以后几次会试未中,遂家居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工诗词,精 ...

  • 冠绝古今,学书必备 |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是中国经典法帖代表作,全帖以较高水准展示了赵孟頫真草技法的圆熟与通透.本帖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让广大书法 ...

  • 手机字帖 |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是中国经典法帖代表作,全帖以较高水准展示了赵孟頫真草技法的圆熟与通透,本帖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让广大书法 ...

  •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赵孟頫为頫宗室后裔,入元后,亦身居高位. 赵孟頫在"复古"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北宋的蔡.苏.黄.米都以行书著名 ...

  • 智永书法墨迹《真草千字文》附跋

    智永书法墨迹<真草千字文>附跋(2)时间:2013-5-23 11:53:11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www.yac8.com  阅读:399218  评论:1内容摘要:隋朝僧人智永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