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每天做,但这些问题,90%的护士还不知道!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作者:蒋志华 /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雾化吸入用嘴吸好还是用鼻吸好?怎样选择雾化吸入装置?吸入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看看下面的内容~

早上,护士小王给17床患者做氧气雾化,可该爷爷是一位张口呼吸且有点耳背的患者,小王在床旁大声说:“爷爷,你把嘴巴闭起来,用鼻子吸雾化药吧。”笔者问小王,氧气雾化用鼻吸和嘴吸,哪个效果好?小王陷入了沉思。

可见,临床护士每天在给患者做雾化吸入操作,但是对其了解还真是不够。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有关雾化吸入需要知道的知识点。

什么是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是一种气溶胶的吸入疗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临床常用的雾化吸入装置分哪几种?

根据发生装置特点及原理不同,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器可分为射流雾化器 ( 如氧气雾化) 、超声雾化器和振动筛孔雾化器 3 种。前两种临床护士使用较多,对它们并不陌生,第三种振动筛孔雾化器是通过压电陶瓷片的高频振动,使药液穿过细小的筛孔而产生药雾的装置,可减少超声振动液体产热对药物的影响。筛孔的直径可决定产生药雾颗粒的大小。

振动筛孔雾化器雾化效率较高且残留药量较少( 0.1 ~0.5mL) ,并具有噪音小、小巧轻便等优点。与射流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比较,震动筛孔雾化器的储药罐可位于呼吸管路上方,方便增加药物剂量。

雾化吸入用嘴吸和用鼻吸哪个效果好?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前面说过雾化吸入其实是一种气溶胶吸入疗法,而气溶胶沉降有三种机制:惯性撞击、重力沉降、扩散。

其中气溶胶经过鼻腔时,许多直径较大的颗粒在鼻腔形成的湍流内粘附在鼻腔内壁,而我们的雾化是需要通过下气道给药,鼻腔的口径较口腔小,而且黏膜鼻甲弯曲,粒子经过时更易沉降,无论哪种沉降机制鼻腔的沉降较口腔多,也就是在鼻腔的药量浪费多,达到肺泡或者小气道的粒子数量减少,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故而雾化吸入经口腔要优于鼻腔。

雾化吸入治疗前要做什么准备?

雾化吸入治疗前 1 h 不应进食,清洁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以防雾化过程中气流刺激引起呕吐;洗脸、不抹油性面膏,以免药物吸附在皮肤上。

对于婴幼儿和儿童,为保持平静呼吸宜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治疗,前 30 min 内不应进食。

雾化吸入治疗中要注意什么?

(1)按医嘱将药液配置好放入雾化吸入器内,如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应调整好氧流量至 6~8 L/min,观察出雾情况,注意勿将药液溅入眼内。

(2)患者采用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

(3)密切关注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中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出现急剧频繁咳嗽及喘息加重,如是雾化吸入过快或过猛导致,应放缓雾化吸入的速度;出现震颤、肌肉痉挛等不适,及时停药并报告医生。

雾化吸入治疗后要了解什么?

(1)使用面罩雾化者嘱其及时洗脸,或用湿毛巾抹干净口鼻部以下的雾珠,以防残留雾滴刺激口鼻皮肤引起皮肤过敏或受损。婴幼儿面部皮肤薄,血管丰富,残留药液更易被吸收,需及时洗漱。

(2)年幼儿童可用棉球蘸水擦拭口腔后,再适量喂水,特别是使用激素类药物后,要及时漱口以减少口咽部的激素沉积,减少真菌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及时翻身拍背有助于使粘附于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痰液脱落,保持呼吸道通畅。

雾化吸入装置的医院感染防控

雾化吸入装置应该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污染。每次使用后需进行清洁并干燥存放,以防受到污染后成为感染源,影响治疗。

上面的观点,你同意吗?关于院感,你还有哪些想说的?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