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去年疫情期间,自己搞了三个级别的物资储备。

第一级就是日常加强版,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买的多罢了。只不过提前把药品箱储备满了。

第二级,陆续购买了五十斤冷冻肉,70个水果罐头,1500左右的各种糖果零食,40个午餐肉。米面家里一直常备一年的量。水果蔬菜按照一个月量买的。但额外买了60斤橙子,易储存。绿豆,可以发芽。买了100盒牛奶,家里还有三罐奶粉。然后还有各种干菜。

(基本上是按照最多三个月不购物的标准买的)

然后,盐,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要吃,另外一方面,可以消毒。同理,烈性酒也需要储备(过年前买了好几箱)

实质上,在大部分战争中,居民老老实实在家里怂仨月,也就完事儿了。

至于第三级储备。

饮用水。

战争中需要做好自来水崩溃的准备。你需要储存至少一个月的饮水。同时,应该考虑购买过滤壶(可自制),以及净水片。

能源。自家购买发电机是不现实的。我的购物清单了,5号7号电池分别买了几十节。大容量的充电宝,保证一星期以上手机通讯。太阳能电池板。

通讯。需要购买老式收音机。并储备相应能源。

防护。防毒面具。防爆头盔。防刺服。围巾(学罗马人,防止刺破脖子)(普通人的防护,做到不要轻易丧命于抢劫的程度即可)

武器。餐刀插拖把杆儿,金属棒球棍,冰镐(雾)枪就别考虑了。

至于物资,尽可能的多。另外,购买花肥和菜种。

在疫情中,三级储备只开始了一小部分。本身因为上海物资比较充裕,加上家隔壁是交警学校+射击场+区警察总局+检察院~包围之下,安全问题还好。

疫情中,倒垃圾是很烦人的事情。而当代高层又很难承受垃圾处理器。

所以我用一个大一点儿的破壁机,把所有厨余垃圾都打碎,倒厕所~其他垃圾,不扔也没异味。

塑料袋。要预防连续停水的状态。特殊情况下,需要用塑料袋向外转移排泄物。否则室内卫生会崩溃。

药品箱。

日常一直维持着一个家庭(加强版)药品箱。有几十种软膏,各种消炎药,碘酒双氧水,绷带纱布等。疫情开始前,市面上常见的消毒水买了五种(因为不知道哪个好使),常见的感冒药基本都买了(同理)。连花清瘟胶囊这种东西,小手一抖,买了20盒~

复合型维生素需要多买点。我一般储存两个月的量(疫情/战争中需要多买一些)。

家人如果有慢性病,相应药品应该尽可能多买一些。

混乱中,保护自己的最好的武器,从来都不是子弹,而是技能。比如护理能力。

战争中,抢夺药品箱的可能性并不高。因为绝大多数人,其实搞不明白该吃什么用什么。要么不出去。如果集群活动之后,能为大家提供伤口处理的人,一定是最安全的那个~如果你有红十字会证件,在敌军面前也会相对安全。

至于避难。实际上大城市是比较安全的地方。

一来秩序恢复快,二来并没有太大轰炸意义。

但如果你的城市是重工业城市,或者处于容易爆发激烈巷战的交通枢纽~小心

但避难这种事情,一定要远离工业区。

同时,有些看起来人烟罕至的丘陵区,反而可能是军事活动区域。万一有导弹基地呢?所以,无法大规模施工的高山,应该逻辑上是最安全的。

如果不考虑撤离。一方面要好好储备物资。另一方面,要清楚民防工程的分布。

另外,多买点儿汽油,以及小心汽车电瓶太久不用没电。

在生存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战略布局,以保证战争后的迅速崛起呢?

1.人才储备,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在战争中抢救金融,产业,民用技术方面的核心人才,将给投资人巨额回报。
2.通货,在战争中保留财富,战后恢复阶段,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基建。战争中基础建设收到的损失一定是最大的,所以战后第一时间投入资源参与基础建设,将获利丰厚。
4.轻工业。战后民生问题的基础,就是轻工业的恢复,大家可以看到,改革开放最先富起来的,就是温州深圳这些地方做皮鞋的
5.能源。能源是宇宙繁衍永恒的主题,大战最重要的结果,可能就是改变国际能源结构。战后积极参与能源项目恢复,主动投资新能源开发,将是非常重要的长期战略投资。
6.金融。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谁掌 谁就握住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当战后恢复进行到一定阶段,金融将会迎来爆发式发展,建议大家在初期积累到达一定水平的时候,迅速而果断的转战金融领域,你就会是未来的大鳄。

以上部分全部扯淡,恳请专家学者不要撕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