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溶作品鉴赏

雨林晓雾 181X130
江溶与工笔画
9月,成都的工笔画迷们将大开眼界。昨日记者获悉,由市文联主办,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承办的“芙蓉绽放”全国工笔画邀请展上,来自全国的200位工笔画名家将同台竞技,为观众呈上一道视觉盛宴。作为中国工笔画重镇,成都工笔画实力超群。成都工笔画的历史可上溯至汉唐盛世。历代名家辈出,各领风骚。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走近成都工笔画群体”系列报道,陆续为观众推荐成都工笔画名家,展现成都工笔画不凡实力。

晓看红湿处 66×66cm
在成都有这样一位画家,他在工笔画领域从艺40余年。近两年,他将写意性引入到了工笔画的创作中,让其工笔画更加有趣意,成就了一种“新写意”工笔画。他就是成都画院院长助理江溶。昨日他向记者展现了其最新创作的写意画笔画,让工笔画具有了当代审美意趣。

苇花深处习相知
师从工笔画名家 作品有着独特风格
谈及自己的艺术经历,江溶笑着坦言,这是他与艺术冥冥之中的缘分。从小他就喜爱涂涂画画。40年前,他与朋友到一个画家家里玩。一进屋,他就看到那画家正在作画,看见江溶站在旁边颇感兴趣,画家就随口问了一句“喜欢吗”?江溶点点头。“那画给我看看。”江溶应画家的要求拿来一张画纸,用当时流行的宣传画颜料临摹了一幅宋人的“出水芙蓉”。自此成就了一段师生缘,而这位画家就是著名工笔画大师朱佩君。江溶向记者感慨道,那时的师生关系非常单纯,甚至连学费都不要,最为可贵的是,虽然朱佩君的工笔画遵循着传统的形式,但是她却对徒弟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和尝试持宽容态度。

质朴无华野趣浓 136cm×68cm
“虽然跟着名师学习,但当时我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画得简直像朱老师的!’因为画得再好,终究是人家的东西。”江溶告诉记者,他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一直到1997年,都算是他“创作生涯的高峰”,他努力摆脱老师的影子。
评论家认为,江溶的山水画作品,笔墨轻灵,清简中见沉厚。入眼而来,灰调、细腻迷朦、云蒸霞蔚,如置于荒天迥地,万籁阒寂。其间,一种不争不夺、淡泊平和的气机跃然纸上,显然有别于当下时风普遍性的浮燥、夸张、炫目和造作。

芙蓉含笑撩轻烟 138cmx69cm
进行工笔画写意性探索
三年前的一次展览,江溶没有拿出早已声名鹊起的工笔花鸟,取而代之一系列山水题材新作,这般似写意又似工笔非写意又飞工笔的画风当场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没有想到山水画竟可以如此表达,如果没有署名,谁也猜不到其出自江溶之手。如今江溶一直在致力于探索工笔画的写意性。他认为,在把描绘的物像进行精确地再现的同时传递意像元素,是“意在象中”,就像“画在诗中”一样。昨日,记者在江溶工作室,仔细观看江溶挂在墙上的新作《?》。画面中的荷花果然没有工笔画一贯的细致入微,而是用工笔兼写意,泼洒兼勾画的方法创作,任水墨凝固的自然肌理效果。

时鸣春涧 180x110cm
花叶刻画得细腻精美,连树叶上丝丝脉络都清晰可见,花蕊深处也生动浮现,流露出江溶惯于擅长的工笔硬功,整幅画作很难一语划分风格。他说,创作这幅作品,他是让水墨干透后,再根据个中变幻处理出精巧的细节部分。这样的过程比之从前纯工笔的创作,更显得趣味十足,“成画的过程原本已是一种享受”。他向记者坦言,“在工笔画中融入写意性的元素本身就是一种兼收并蓄的调整,是自觉融合不同表现形式的提升过程,也是一种模糊工写界限的大胆尝试”。他坦言,结合了写意的作品,其实比起工序繁复的传统工笔画而言,难度更大,因为省去了许多工序,他要在全无白底稿的基础上一次性设墨写就,自然而然地将心中那一抹浑然天成的景象呈现得异常准确。

幽香倩影翘无涯
成都画工笔的人60%曾经或正在拜江溶门下
都说教学互长,江溶一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也广泛招收学生。据说在成都画工笔画的人当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曾经或正在拜于江溶门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江溶工作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已先后教授过七、八百名学生,即便今天的他每周也要讲上四、五堂工笔绘画课。为了扩大成都工笔画的影响力,2008年,江溶牵头成立了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他一直担任会长一职,如今该研究会已经有近400名会员,基本囊括了成都当前最具创作活力的工笔画作者,是成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工笔画机构。
本报记者 王嘉

花开时节动京城

江溶春晓

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