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读书中启发思考?

思考就是把无序变有序的过程。

强力研读会首先提出的读书理念,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启发思考。

现在到处都是在教别人,如何30分钟读完一本书并且记住,而我们认为读书记不住,也不必都要记住。

人人都希望记住看过的内容,但是它不可能实现,没有人能做到看完就记住,所以大家不必背负这个无谓的压力去读书。

1,读书本身记不住

我们分享的理念原则是,要有普遍意义,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事,就不用拿出来添堵了。

这个跟短期记忆有关系,但是短期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人脑的基本构造就决定了,短期记忆的内容很少。

假如短期记忆只能存储5000字,再多的内容也塞不进去,而且大脑也不擅长记忆,死板记忆增加大脑内化的负担。

下面看一句话,你能不能记住。

不马山但飞教阴,使将胡城龙度在。

是不是很难记,因为大脑并非全覆盖记忆,不是每个字都记住,而是有一个线把他们穿起来,我们只要记住主线就能联想串联。

这句话实际是一首唐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不是马上好记忆了。

而长期记忆是如何形成的?

长期记忆在于新旧知识的链接,以及提取记忆的频率。

大脑擅长的是关联思考,喜欢用形容隐喻的方式去理解事物。

比如,鸡蛋可以吃,鸭蛋也可能拿来吃。

我们回忆某个事物的时候,并非直接说出事物本身,而是先把相关的东西想到,然后在一点点的延伸。

在举个例子,你记不清在书店看到的书名,你会先想在什么区域看到的,职场、心理还是历史,然后在想封面是什么颜色,再想周围有什么书,最后才在记忆中找到书名。

而我们能记住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经常使用的,比如,电话,道路,人名,用的次数越多,提取记忆的频率越高,长期记忆越发深刻。

2,单纯记住也没用

只是记住内容也没用,这个已经违背了读书的基本需要,为什么读书?

原因很多,但没有一个是为了记住,有的读小说是为了娱乐,有人看工具书为了解决问题,有人看文学作品为了抚慰心灵。

没有人专门为了记住去读书,而且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你想要什么信息都可以查到,单纯记住已经没有竞争力。

现在比拼的是,谁能更好的使用书中的信息,变成指导行为的知识。

本来一本书在你包里,记住之后存在大脑,没有思考,没有理解,这样的记忆毫无意义。

3,读书是为了思考

读书的真正意义是为了思考,书本的信息就是思考的养料。

我们日常很少思考,现在人没事谁去思考,大部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启动思考。

而且大部分思考都是在提取记忆,遇到一个问题,首先并非思考分析,而是先看大脑里,有没有类似的解决经历,如果有就直接提取套用。

这个在认知科学里叫”思维的吝啬鬼“,意思是大脑为了节约消耗,不是每次都是在思考,而是大脑假装思考,其实是提取过去的记忆。

这个好处就是减少思考时间,节约大脑能耗,大脑占体重的2%,却消耗20%的能量。

这个就是为什么,人遇到问题会不假思索的做出行动,为什么遇事会脱口而出,都是大脑为了节约能耗,启动的便捷指令。

平时很少思考,每次思考又被大脑骗,除了遇到新的问题,很难真正有机会思考。

而看书是很好的启发思考方式,书中的内容自己不懂,需要花一点精力脑力才能理解,这个理解的过程就是在思考。

真正的思考的两种方式:

第一,分析型思考

分析型思考属于实战类,主要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

1,遇到决策问题的思考:希望达成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有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

只要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就能思考分析出一个决策结果。

2,解决型问题的思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达成所需要的条件?有没有其他思路解决?

这些思考都有一个具体的方向,其实就是解题的思路问题,只要找到方向,问题总能解决。

第二,拓展型思考

没有方向的思考,这个类型的需求就更加少了。

比如,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有什么意义?如何找到自我追求?

没有具体方向,甚至没有具体答案,只能不断参考、改进、调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思考。

这个类型用的少,而读书对这个类型思考的启发效果非常好。

在读书中启发思考,说的就是拓展型思考,想一本书在讲什么,首先要理解书本内容,要理解书中内容,少不了旧知识的帮助。

读书这件事很奇怪,不是单一的问题,必须相互搭配才能读书。

如果没有背景知识的帮助, 很多书都看不懂。

当你的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才能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不断延伸拓展融合。

比如,最近读《经济学思维方式》里面看到”合成谬误“的理论展开的思考。

合成谬误:以为局部的就适用于整体。

这个是成长干货经验里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长期以来大家分享个人的成长经验,当然重点是说自己收益多大,年纪轻轻赚了多少钱。

于是很多人为此羡慕,着迷,并未真正审视他的方法和自己适应程度。

首先大部分知识只能做到局部正确,很多时候都是相对正确。

人多瞎胡乱和人多力量大,就是一个矛盾的正确道路,也是相对而言。

现在很多只能做到道理正确,但是一旦到个人就没办法持续正确。

所以我们一直选择更加普世的知识,有实验证明,对大部分都管用的方法培训。

这样的方法也只能从本质的规律原则去找,他可能看起码没有解决具体问题,但他的适用范围很广。

这个思考过程就是拓展型,先理解一个框架,再用这个框架去套其它领域。

写在最后

如何用读书关联思考?

具体的思考方法就是通过关联类比。

1,找到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

用上面的案例说,局部和整体并非是统一的,也可以理解成,个体的不一定适合群体。

2,拿走这里的底层逻辑套用。

理解这个套路模式,然后再去思考,有没有其他事,能用这个框架解释的。

局部正确,不代表整体正确。

这个就是可以拿走的套路,一个人睡觉能上清华,不代表别人也能睡觉上清华。

开始思考的时候,不要怕套用的简单,这个是重要的阶段,开始进行知识转移了。

3,理解含义加大拓展

含义是一个抽象概念,你知道他的意思就行,就算不能用文字写出来,也不影响使用。

比如,场的概念,在物理学有磁场,人有气场,比赛有主场。

大概是说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个就是抽象的含义,只要符合你可以使用在任何领域。

怎样在读书中启发思考?

尽量寻找共性概念,学会使用底层逻辑,加大含义拓展。

思考的重点就是思考本身。

··················END··················

(0)

相关推荐

  • 码住这些高效背诵法,考研不在话下

    大家好,我是育明寄宿考研咨询师,现在这个阶段,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在忙着背专业课了,很多文科专业或偏文科专业的同学都面对都是海量的,需要记忆的内容.小编看到很多童鞋对于背诵的问题,觉得而很头痛.那么到底 ...

  • 南怀瑾的书要不要读?由这6点思考,我们能从读书中取得巨大收获

    首先,读书做人的方法,这个是基础. 无论读书还是做人,看到别人对的,需要学习和赞赏,看到别人错的,最重要的是要查看自己在这个方面有没有问题.假如,确认真的是别人错了,而这个犯错的人又是你身边的朋友,你 ...

  • TRIZ在软件设计中的思考

    TRIZ是在创新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的方法,特别是硬件设计领域的创新发挥很大作用.其中:基于39个工程参数的39*39矛盾矩阵,是专门针对硬件领域的总结.通过查表可以查到对应的40个发明原则. 在软件领域 ...

  • 悟者何其难不读书,不思考,彻悟何其难!不...

    悟者何其难 不读书,不思考,彻悟何其难! 不历苦,不反思,醒悟何其难! 历苦而悟,苦有多苦! 不学而悟,慧根多深! 悟者悟了,事还是事,俗还是俗,情依然是情: 只是,身在其中,心在其外,行在其中: 非 ...

  • B端交互设计过程中的思考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由于工作中带新人发现他们从拿到一个需求不知道如何下手开展自己的工作,即使开展了也是丢三落四,需要反复回炉重造.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对他们有一些帮助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思考总结. ...

  •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在世界读书日的思考

    每隔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就会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七万硕士送外卖"的假新闻赚足流量,"985"毕业后难逃"996"的论 ...

  • 世界读书日的思考:读书,也要趁早啊!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让读书成为习惯. 文/如海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说说读书.   读书和不读书 ...

  • 平面教学中的思考--多元素呈现一定先明确关系在给结论

    平面教学中的思考--多元素呈现一定先明确关系在给结论

  • 在读书中表达爱

    同事要上一节略读课文的市级公开课,为他祝福的同时,也想尽力帮他把课上好,但一些理念实在很难用语言表达,于是我便用他的教案上了一堂课给他看. 课上完,同事有些感慨:"思路一样,但现在看起来驾驭 ...

  • 怎么让孩子在英语环境中掌握思考能力呢

    在给孩子选择各种培训和辅导的时候,家长会选择经济实惠的,同时也能根据孩子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升.不要觉得是别人都在参与,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这样的观念,往往会给家长带来焦虑,而不能正确面对孩子的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