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时间】第1776期:左侧额窦筛窦非霍奇金淋巴瘤

左侧额窦筛窦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史摘要】

男,75岁。左眼肿胀伴疼痛2个月余。

【影像表现】

CT平扫(图A、图B)示左侧额窦及筛窦内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占位,边缘较清楚,病灶破坏左侧眼眶内侧壁侵入眼眶,左眼球未侵犯;MRI平扫(图C、图D)示病灶T2WI呈等高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MRI增强扫描(图E、图F)示病灶中等度均匀强化,周围似见包膜强化。

【影像征象分析】

左侧额窦和筛窦内占位,累及同侧眼眶,伴骨质破坏,MRI为均匀等信号改变。增强后均匀中等强化,初步印象为恶性肿瘤,需要鉴别的有以下几种疾病。

1.筛窦、额窦癌鼻旁窦内软组织占位,有骨质破坏,病灶增强后明显强化,这与本例基本符合;但是鼻旁窦癌病灶内常有坏死、囊变,尤其是直径大于3cm的,增强后往往不均匀强化,此两点不支持。

2.转移瘤常有骨质破坏,且破坏的范围较大、程度较彻底,病变多呈不均匀强化。能找到原发病灶,故此病不首先考虑。

3.血管瘤病变的质地和增强表现与本例相似,但是血管瘤无骨质破坏,此病基本不考虑。除非恶性脉管源性肿瘤,如血管肉瘤,但本例的强化程度却不太支持。

4.真菌性肉芽肿可有轻微的骨质破坏,但病灶边缘常较模糊,且病灶内常有不同程度钙化,增强后能见到黏膜增厚,范围较广泛。这与本例不符。

5.异位脑膜瘤MRI信号和强化特点与本例基本吻合,但是脑膜瘤一般只有邻近骨质增生硬化,无骨质破坏,也不会侵入眼眶,除非是恶性脑膜瘤。

影像诊断:左侧额窦、筛窦恶性占位,考虑①筛窦、额窦癌;②恶性脑膜瘤不除外。

【最后诊断】

穿刺病理:左侧额窦、筛窦非霍奇金淋巴瘤。

【讨论及误诊分析】

鼻旁窦淋巴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好发于上颌窦,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其病理特点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弥漫性常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病灶一般较密实、均匀,无明显坏死、囊变。其影像学特点与其病理特点表现一致: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周围可见骨质破坏,但是骨质破坏往往不如其他恶性肿瘤彻底,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主要应与鼻旁窦的鳞癌相鉴别:鳞癌骨质破坏更加彻底,病灶常有坏死、囊变,增强后呈不规则环形强化。

我们的教训:①对本病认识不足。本病临床表现为恶性肿瘤,CT表现却很像良性病变,而骨破坏多为骨改建。这与息肉、慢性炎变的慢性进行性进展过程不同。②对骨破坏、骨改建概念模糊。侵入性骨破坏系肿瘤浸润性生长,并释放水解酶,局部破坏力强。在肿瘤生长早期病灶尚小时,即可出现原发部位骨质局限性破坏,多见于恶性肿瘤。骨改建则是邻近肿瘤骨面被侵蚀的同时,对侧骨面新骨形成,多见于良性肿瘤。介于骨改建和骨破坏之间的表现,如伴周围轻度硬化的不彻底的骨质破坏,往往提示低度恶性的肿瘤,此时应考虑到淋巴瘤的可能。③鼻旁窦的其他恶性肿瘤中一般坏死、囊变明显,密度均匀、强化均匀的恶性肿瘤极为少见,这也提示本例在影像分析时应想到淋巴瘤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