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完整版曝光,画的根本不是清明节!

温馨提示:记得把手机横过来看
















《清明上河图》后面长达260多厘米的题跋共14段,由金、元、明三代共13位“读者”撰写(其中明代李东阳撰写了两段)。
第一段的题跋者是金人张著,在题跋中述说了作画者张择端的具体情况,是了解《清明上河图》作者的第一份材料。
第二至第五段的题跋者也都是金代文人,分别为张公药、郦权、王磵和张世积。他们未见过汴京的繁荣,借着对画面的解读来表达怀古之情。
之后第六至第八段的题跋者三位元代文人杨准、刘汉、李祁,他们已不再怀古忧今,而是将关注点放在探寻张择端的作画意图上。
最后六段的题跋者是明代的五位观画者吴宽、李东阳、陆完、冯保、释如寿,他们对画面均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如:吴宽关注的是《清明上河图》稿本问题;李东阳一方面关注画作中反映的民情,另一方面对作画的时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陆完表达了对《宣和画谱》中不载张择端原因的见解;冯保当时为司礼监太监,他是在皇帝阅览此画时看到的,认为这张画是希世之珍;释如寿则以一首跋诗解读画意。
不过,《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时节吗?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
很多研究一开始认同《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清明时节汴京人的生活。但1981年,宋史学家孔宪易提出异议,他通过研究发现,图上有一些内容,描绘的不是清明时节的景象,包括:
第一,画卷之始有一驴队驮着木炭由小路而来,这说明冬日不久来临,这些木炭是准备过冬御寒用的;
驮炭驴队
第二,画面上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茄子一类的作物,还有儿童光着上身在街头玩耍,这些不可能出现在清明时节;
第三,画面有的地方的杨柳枝繁叶茂,有人手持扇子,打赤膊,这些符合秋季的景色;
第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次出现,根据当时东京的气候,清明时节似乎没有必要戴这些东西。
如果“清明”没有清明时节的含义,那它指的是什么?
有为数不少的研究者认为,所谓“清明”既不是节令,也不是地名,应是古代用以称颂“太平盛世”的代名词,意思是有幸生活在清平圣明的好年月……
考虑到宋徽宗时,朝廷确实有鼓吹“政治清明”“歌舞升平”的举动,这个说法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赞同。
声明:本平台是用于欣赏与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