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四:中医之医法圆通下

当我沾沾自喜,自认为自己独得天机的时候,又有许多的疾病仍然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处而处理。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当中,对奇经八脉的指导思想,用六经来治疗奇经八脉的思想,我觉得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把它也从书中拍下照片,发给大家。它是怎么说的呢?它讲:

'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看来督脉的问题从太阳上下手;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冲脉为病,气上逆而里急,脉当浮虚而数,治属太阴。带脉为病,苦腹痛,腰间冷痛,脉当沉而细,治属少阴。阳蹻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外,脉当弦急,按之缓,治属少阳。阴蹻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内,脉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属厥阴。阳维与诸阳会,其为病在脉外,发寒热,脉当浮而虚,治属气分。阴维与诸阴交,其为病在脉中,心中痛,手心热,脉当弦而涩,治属血分。'

同时又讲了八脉内伤,比如说:

'……督脉伤,柔柔不欲伸,不能久立,立则隐隐而胀;任脉伤,小便多,其色白浊;冲脉伤,时咳不休,有声无物,劳则气喘;带脉伤,回身一周冷;阳蹻伤,则身左不仁;阴蹻伤,则身右不仁;阳维伤,则畏寒甚,皮常湿;阴维伤,则畏热甚,皮常枯。'

甚至还讲了八脉内伤,它的脉是什么情况:

'八脉内伤,其脉何似?师曰:督脉伤,尺脉大而涩;任脉伤,关脉大而涩;冲脉伤,寸脉短而涩;带脉伤,脉沉迟而结;阳蹻伤,脉时大时弦;阴蹻伤,脉时细时弦;阳维伤,脉时缓时弦;阴维伤,脉时紧时涩。'

怎么治呢?

'督脉伤,当补髓;任脉伤,当补精;冲脉伤,当补气;带脉伤,当补肾;阳蹻伤,则益胆;阴蹻伤,则补肝;阳维伤,则调卫;阴维伤,则养荣。'

你看,它把治法全部写出来了,在其他的版本当中没有,只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当中才有。我是一个临床的普通的医生,我不陷于争论书的真伪,我是跟着古人们学习,谁能够帮助我们通向中医的彼岸,我们就听谁的。我们临床上应用的时候会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大经大法,就算你去悟十年二十年,如果你真不知道它真正的地方在哪里,你可能一辈子都悟不出来,可能你举手投足就已经错的十万八千里了。可能你经过百折困顿之后,你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觉得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一针见血,那么的实在。张仲景没有具体的方子,而后世医家则补充了许多,比如说傅青主、陈士铎这一门,他许多治男科、女科、包括奇经八脉的许多的药方,用起来非常的好使。

其实我刚才做了个简单的举例,我就是想通过举例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是真的中医吗?我们对中医真正了解多少呢?好多人到了六七十岁、七八十岁说'我中医没有真正入门',我认为不是客气话,而是一个对自己内心的客观的判定,到底我们知道多少?我们经常说,我们要发扬中医,我们要推广中医,我经常给我的一些说这些话的朋友们讲,您懂中医吗?您真正了解中医吗?您会用中医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吗?您真正会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吗?其实中医的理就是天地的理,中医的法就是天地运行规律的具体的一个操作之法。术是由法所生的,我前面在其他讲座中讲过,'十年成药,百年成方,千年成法,万年医理',其实我的本意是讲,如果说我们对某个药的体会——人这一辈子是有限的,短短百年之内,你只有几十年的体会;而一个方的形成需要百年的验证它;而法的确立是需要千年来验证;颠簸不离的呢是万年不变的。一个真正中医的理法方药都是要用心去学习,用心去体悟,有体会——不光是学习,而是要体会,把这些东西全部变成自己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甚至融入到自己的灵魂当中去,一以贯之,这不是生就能知之的。'十年成药,百年成方,千年成法,万年成理',我是指的这个意思。

我们都说'合方治疑难',但是我们现在临床上发现有许多的问题,就是说莫名其妙的合方,没有源头的合方,泛泛的合方,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第二个,是对整个事物的把握是不精准的,或者说是模糊的,还有呢,对它的适用范围是不清晰的。我在临床上也经常用合方治疗一些疾病,反复的体会,甚至对好多药物的比例剂量我们做了严格的控制,为什么要控制呢?我们看看张仲景老先生他是怎么样的——'某某某汤主之,宜某某某汤'。什么意思?什么叫'主之',就是说这就是我们的经过了验证过的东西,不要去问为什么,只要去用就可以了。因为医之理太深了,比如说,我经常给朋友和同学们讲,这就如同说电视机的构造非常复杂,这个回路那个回路……这是高级工程师需要了解的东西,您,临床医生,就只要干一件事,就是按频道。一频道就是中央一台,你不要把台按错了,你这样去做的时候,在当代来说,如果能按的很好,你的水平已经不低的,对于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效果是非常好的,包括一部分疑难杂症,如果说你还要想提升自己,达到一个圣贤的境界,那么你就要很好的去研究经典。

第一个境界是通过学习经典提升自己,学习各家学说来提升自己;第二个阶段叫经典来证明我是对的,功夫都长在自己身上了;第三个阶段是什么样呢?举手投足间完全将理法方药浑然一体,是不拘一格的,怎么做都是有理的,你的理法方药是一以贯之的,不假外求的。当然这样境界的人确实很少,很难遇见。

所谓各个学派的创始人是怎么产生的,就是用了以前旧有的方法或旧有的手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候我们在充分的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探明机理,运用现有的东西进行化裁、整合、打磨,最后形成了一套新的治疗方案。源于古人而有所提高、有所创新,这才是一条正路子,自古以来所有名家概莫能外。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呀?我们的张仲景就是研究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并《平脉辨证》、《胎胪药录》'学习了这些古人的东西,然后当时对于寒疫,根据他老师张伯祖的东西进行了整理,发表出来的,据说有十三稿之多。它充分的体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你想,仲景的东西进行了十三稿的修改,而我们现在一稿都拿不出来。因为总是觉得今是而昨非,以前觉得这些观念是正确的,过一段时间发现不是那么确切,它还有漏洞,因此不断地在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也是这样的,否定之否定,你说不行,它就会有人说行。在中医当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从这个角度看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维方式,可能非常简单。因此我认为各种式法我觉得呢是并行而不背的。无论是六经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三焦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方法、经络辨证方法、五运六气辨证方法,我觉得每种方法都是我们切入的一个模型、一条门而已,真正的进入大门里面完全是可以通约的,看到房屋的内景的时候是完全一样的,完全都是可以通约的。因为入的门不一样,所以说路边的风景会不一样,这无关紧要,关键是我们是不是能否保持一个敬畏之心,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态,保持一个客观的、冷静的、就像一个婴儿一样的心态看着世界,而不是说还没有听完、还没有看完、还没有了解完就贴了好多标签,这样我们就不能够进步,无法与圣贤交流。

我是从临床而来的,从小(十三岁)受舅父影响,学习了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易经、佛学、参禅、打坐等等方面的修学,我就感觉到,其实现代的中医是残缺的医学,是不完整的医学,我们许多东西都说不清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没有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当中去,而是各说各的话,这样呢,就根本无法与古人、和天地宇宙沟通。真正的好医生是体悟出来的,还真不是学出来的。连张仲景先生都说'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博闻强识次之'。我们不是生而知之的,那我们只有学而知之,博闻强识次之。因此我们不要带任何的成见,对任何事物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用心去体察,不要轻易地说对错,好多东西不存在对错,只是说适不适合而已。

我的好多朋友都说,马大夫、马老师请你把你的体系、完整的体系拿出来。这个'完整'的体系我恐怕这辈子也拿不出来,原因在哪里呢,因为我的体系就是没什么体系,全部是运用古人的方法解决现在的问题,如果说有体系,那我和古今圣贤的体系是完全一致的、等无差别的。我要拿出来,怎么去拿?到今天为止我也没有想好,我只能说拿出一点点来,跟大家共同探讨,确实是非常非常庞杂的。当我们研究的非常深、体会非常深刻的时候,你把许多冥想的东西抛去的时候,你会发觉古今圣贤讲的东西完全是一致的,甚至中国的、外国的、印度的这些圣贤讲的东西,他们体会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是没有区别的,只是用的语言、方式不一样,你用你的语言,我用我的语言而已,其实是没有区别的。我刚行医的时候,经常也爱谈空论道,看别人的方子以后呢,就说这个药热、这个药凉、这个药补、这个药泄、这个药量大了、这个药量小了……时至今日,对以前的语言感到惭愧,不了解就不要发言,宁可存疑,好多时候呢,你错过了很好的学习的机会,尽管当前真正的的明师越来越少见,但是他不是不存在,当我们有这种因缘的时候,就因为我们的恭敬,可能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尤其是我们没有分别心,我们对古人技法的掌握可能更加快速,而且能用出他的效果。

最后非常感谢巴山夜语群!


马新童中医工作室

看诊一次后,以后统一算复诊,请提前一周预约!祝您早日康复!


(0)

相关推荐

  • 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一讲

    梁冬:对头!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今天呢,有点莫名的兴奋. 啊,因为呢这个,假期回来之后, 以前节目咱们录播的,所以有 那么十几二十天没见徐老师了, 突然 ...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四:中医之医法圆通上

    尊敬的吴老师,各位巴山夜语群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受大家的邀请,能够在巴山夜语群跟大家共同来聊聊中医的一些事儿.今天我和大家聊的是中医之医法圆通. 我们讲中医是道呢?是法呢?是术呢?自古 ...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四:中医之医法圆通中

    现在有些说法,就是我只会伤寒的式法,我把其他的式法全部舍去了,这些方法对不对呢?我认为不太对,为什么呢?比如说古人在清朝的时候,所有的医典医集都汇集在那里了,刚开始有伤寒的.金匮的东西,后来又分了许多 ...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一:中医之中观正见上

    各位中医界的同仁,各位肾病百家论坛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和大家来共同研究中医,来学习中医,来欣赏中医的美! 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来探讨一下咱们中医的中观正见.什么是中医的中观正见呢?我们说中观正见 ...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一:中医之中观正见下

    各位中医界的同仁,各位肾病百家论坛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和大家来共同研究中医,来学习中医,来欣赏中医的美! 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对于我们一个想要很好的去入门的人来说,我觉得大家从方上下手, ...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二:中医之医学心悟上

    各位全国的经方爱好者,经方的高手们,同仁们,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能在这个时间段共同探讨我们心爱的中医.今天我与大家聊一聊中医之医学心悟. 我们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 ...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二:中医之医学心悟中

    我们常说某某人喜欢用什么方子.喜欢用那个药,我觉得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儿.而是说他对某些方子.某些药物有独特的认知,或认识比较深刻,那么这一类的病人就会去找他,那么他就越用越灵!我们要看这个医生他所治的病 ...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二:中医之医学心悟下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给大家讲一个自己的亲身案例,我女儿小的时候换水土腹泻,我们从新疆到甘肃,从甘肃又到新疆.小孩那个时候才几个月,每到一个地方就腹泻不止,找了中医 ...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三:中医之临证观象上

    各位全国经方论坛的同仁们,大家晚上好!                  现在到了下午8点钟,下午7点-9点是我们心包经循行的时候,我们说'中医是爱心中爆发出来的智慧',今天从我们心中流淌出对我们医学 ...

  • 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三:中医之临证观象下

    问诊观象 我们谈到了四诊当中"望""闻""切","问"还没给大家讲呢."问"也有"问&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