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补丁”





今日上午,在偏门直街培新小学门口,见停有两辆工程车,还有七八个市政工人正在给马路打“补丁”,不由驻足观望,不由想到“补丁”二字。
“补丁”,在线“汉语字典”作解:亦作“补帄”或“补钉”。 本意是指:补在破损的衣服或物件上的东西。
我的理解:为了遮盖衣服或者被褥上面出现的破洞,使用相同或接近原来颜色的小布块缝补在破洞上面的那块布,俗称为“补丁”。
我辈不论家境殷实与否,打小一定有穿着打过“补丁”的衣服去上学的经历。如今可不同,好端端的衣服,有的甚至是新衣服就“打”上个“补丁”,为增加“亮点”,显“美”而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时代不同了,不见衣服上的“补丁”已多年,现在,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谁还会穿打过“补丁”的衣服。可“补丁”二字,以其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而被今人作为网络术语。
“补丁”在电脑上所指的是:对软件或者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补或者解决的另外一个程序,被称为补丁。
而我今日要说的是给马路打“补丁”。
城市中的道路,(绍兴人俗称:马路)当然是用来通行的。使用久了也会变旧,因多种原因还会破损,出现坑坑洼洼,实属正常。不过有句老语,“小洞不补,大洞叫苦”。马路上有破损之处,若不及时维修保养,也会越来越大,给车辆行人的通行带来不便,甚至影响到马路的正常使用。
旧时,在给马路打“补丁”时,无论三九寒冬,还是三伏酷暑,总见市政工人,在路中先用“前方施工”的挡板将车辆行人“拒之门外”,然后,对破损处先进行挖掘,残渣由工程车随即运走,再将要修补处清扫冲洗干净,最后加铺热沥青,碾压成型。一整套程序下来,少说也得用三四个钟头。
如今,给马路打“补丁”,基本上有机械操作。先是刨地机,将破损路面残碎的柏油刨去,估计有5cm深吧,残渣卷入机械后,由输送带将其装到前面的翻斗卡车上,又有车专门运送热沥青的车子,将要打“补丁”的沥青装到那台边铺边压实的车子上,将刚铺上的沥青压实,一气呵成。又快又好,工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获得解放,工程质量也得到保障。
像这样打的“补丁”,越城的马路上随处可见,有大有小,新旧路面衔接一体,无裂缝,没有错落,走路不会绊脚。只有机械操作才能做得如此“天衣无缝”,平整光洁。
这“补丁”打的周周正正,体面时尚。一点不寒酸,一点没有小家子气,这“补丁”告诉人们,绍兴马路的打“补丁”已进入机械化的新时代。